APP下载

古籍版式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2019-05-23章腊梅

新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白口鱼尾书籍装帧

章腊梅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它随着朝代的更替、科技的进步而熠熠生辉,从这些年代表中国传统的装帧艺术在世界各大书展中取得的成绩即可得到佐证。在数千年漫长的古籍创造中,书籍形态经历简策、卷轴、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书籍装帧形式的变迁,在不断完善中推陈出新衍生出新的书籍形态,这是中国传统书籍能存在至今,具有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一 古籍版式的章法程序

古籍版式中各部分元素都有特定名称,具体包括:版面、版框、界栏、行格、版心、鱼尾、象鼻、白口黑口、书耳、朱丝栏乌丝栏、天头、地脚、大题小题、墨钉、牌记等,对这些符号元素的了解,可以使我们初步窥探古籍版式的章法程式。1参阅黄永年著,《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雕版刻印技术,始于隋唐五代,盛于两宋金元,普及于明清时期,期间经历数个朝代,前后盛行一千余年。古籍版式在各朝代都经历着传承与演变的过程。唐五代雕版印刷的书籍,能传至今天的凤毛麟角,至宋代书籍的雕版印刷水准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高度,宋版刻本多出自名匠之手,因此大多成为后世书籍的典范。北宋古籍版式多为单边白口,大字行款,墨色浓厚,疏朗悦目。版心上刻字数,中刻书名,下刻刊工姓名,字体接近手写。南宋风格稍有变化,四周双边,细字密行,流行黑口。这种形式源自福建书坊,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对宋本古籍版式的研究可从宋浙本、宋蜀本、宋建本三个版本分别评析。元代继承南宋遗风,尤其在元初,古籍版式几乎和南宋一致,黑口盛行,大黑口多。装帧通行包背装,字体圆润。多用赵体字,双鱼尾,中缝多半有刻工姓名、字数。元代刻书多用简体字、俗字,这是元本的一大特点。明前期由元浙本的白口、细黑口,逐渐发展为大黑口,双黑鱼尾,上鱼尾下方仍旧用简称记书名、卷次,下鱼尾上方或下方记页次。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不记刻工名。明中期版式始于正德,盛于嘉靖,下及隆庆,刻书风气与以往完全不同。盛行白口,单鱼尾或双鱼尾,左右双边,或在版心下方刻有牌记,版式和南宋本相差无几。明后期许多书籍用手写体刻版,还有用行、草书刻版的,可谓独树一帜。明万历后,黑口本又渐多。字体发展为方正字体,笔画古板。这个时期还盛行朱、黑套印书籍。这类书多为白口,左右双栏,中无界行。正文字体是宋体,白纸,黑字,彩色评点,令读者赏心悦目。具体明后期版式又分万历本、明后期建本和南京坊本、汲古阁本。清代刻书的版式风格没有什么公认的显著特点。大体上清初刻书仍沿袭前明晚期的格局,多字体瘦长,行狭字细,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白口,双鱼尾。清康乾盛世期进入清代印刷事业的旺盛时期,这时期书籍刻本的字体变化非常丰富,同一人刻的书可以是白口或黑口,单鱼尾或双鱼尾,书名摆放的位置也是毫无规律可言。清康熙年间传统雕版书籍发展到了中国传统书籍印刷的巅峰阶段,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内府雕版书籍,更是显示了皇家精品刻书风范。清代雕版刻本的版别大致可分内府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四大类别。2参阅陈先行著,《打开金匮石室之门:古籍善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二 古籍版式的形式

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変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书籍装帧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或是留白不同,或是装订方法不同,或是装订流程不同,或是工艺技术不同等,构成了每一个时代独具特色的装帧样式。

1.版式留白和竖排。所有新的装帧形式的产生,无一不是当时的先进工艺的使用。书版天地留白,这与古人的读书习惯与趣味有关,古人认为书的天地留白是让读者批注用的,古人认为一本书的直正完成是在读者批注之后,也就是说书由作者与读者的批注所共同协作完成。为书留有上下空白这细节,体现了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内涵与人文情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版式大体上采用繁体印刷,竖版排列。后来石印技术和铅印技术从西方引进来,中国书籍的版式和装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文化运动之后,无论从理念还是技来上都实现了与新文化革命的同步效应,很多学者、书画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对书籍装帧设计工艺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性贡献。先是文言文改成了白话文,继而竖排版变成了横排版。可是竖排版并没有彻底消失,它仍然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代大量的经典文化类书籍的版式中,竖排版式和现代的设计工艺相结合,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化传承和东方书籍的意蕴。

2.装订方式。中国古籍成书形式丰富多样,从早期的竹简、帛书,到卷轴纸本、旋风纸本,再经历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这其中版式形式也随之变迁,版式风格经历了一个由继承到创新,又回归,然后再创新的轮回过程。从甲骨文到简册、帛书,再到纸质的书籍,最后到线装书的出现。线装是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线装书的出现和成熟应用可以看做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的顶峰,它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

三 古籍版式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是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它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是一直流传并深刻影响着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在当代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工艺以及新的设备设施不断催生新的阅读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今最先进设计思想和印刷技术工艺,让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彰显出特有的活力和魅力,成为引领世界装帧设计的风向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气韵生动和虚实相间传统美学的运用。中国古代书籍版式的审美情趣,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人的审美品格,古人称之为“气”。“气”这一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名词,长期占据着古代中国社会全部意识领域、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并影响着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品格的形成。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宇宙自然的本质是“气”。“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侧面体现了“气”的重要性。老子还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和生生不息,3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29页。虚实相间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古典书籍装帧设计中气韵生动和虚实相间的体现就是能巧妙地运用设计原理让书籍的视觉形态灵动起来,自然生动地体理出书籍本身的气质,使静态的读物充满生命力,以达到与读者共鸣的和谐境界。鲁迅、陶元庆、陈之佛、丰子恺等人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对于气韵生动、虚实相间的探索不新走向深入。气韵生动、虚实相间的追求和回归已经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趋势。要想提高中国当代的装帧水平,形成中国特有的、具有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气息及本土风格的设计,就需要利用气韵生动和虚实相间的传统美学思想来完善指导出具有中国审美特质的书籍设计。

2.民族性的把握。我国古籍装帧艺术融合了古典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这种不自觉体现在书籍装帧的审美理念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设计师要想做出具有中国民族性的装帧设计,就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美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有本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作品。中国当代书籍装帧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同时还有不可忽略的艺术价值,以特有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开创了一条新路子4参阅吕敬人著,《敬人书籍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年。。

人们对书籍艺术的欣赏品味和价值认知不断提升,书籍设计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古籍版本对当代书籍装帧的影响是深刻和潜移默化的,认真研究古籍版本的审美情趣及特征并从中借鉴,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白口鱼尾书籍装帧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观狮身鱼尾像
紧体鱼尾裙鱼尾展开处和围度设置探讨
Yuweiliang(鱼尾梁)石陨石获国际陨石学会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
高铬白口铸铁加硼降钼镍的可行性试验研究
V含量对V-Cr-Mn合金白口铸铁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浅谈焊条电弧焊焊补铸铁的几种方法
抗磨白口铸铁化学成分自关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