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Bolus改良法在头颈部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2019-05-23杨正彬谢惠吴绍全邓小林吴红敏
杨正彬,谢惠,吴绍全,邓小林,吴红敏
随着CT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颈部CTA得到广泛运用,目前已成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筛选的重要手段之一[1-4];Test-Bolus经验值法(简称经验值法)是头颈部CTA检查中的常用方法[5]。有研究报道由于经验值法通常采取监测C4水平颈总动脉达峰时间、血流的脑循环时间为固定时间的方法计算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却未考虑脑循环时间因人而异和血流/扫描同向运动规律,导致部分扫描延迟较多或提前,颅内动脉显示不佳或静脉窦过度显示,严重影响临床的正确诊断,增加了重建处理的时间。本研究对14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分别运用Test-Bolus改良法与经验值法,对比两种方法的主观、客观图像质量,探讨Test-Bolus改良法在头颈部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将2018年1月-2018年9月于我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伴有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不纳入本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患者分为Test-Bolus经验值法组(A组,70例)和Test-Bolus改良法组(B组,70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经验值法进行扫描,70例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42±9.29)岁,平均体重(65.42±6.12) kg;B组患者采用改良法进行扫描,70例患者中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4.58±10.15)岁,平均体重(63.97±7.56) 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检查前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2.检查方法
CTA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去除扫描区金属异物及义齿,将头固定于头托内,嘱患者平静呼吸、双手平放,一侧肩部耸高。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管电流固定400 mA,层厚5 mm,层间隔5 mm,球管旋转时间0.5 s/r,螺距0.984,探测器开放宽度40.0 mm,视野25 cm×25 cm,采用标准算法,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颅顶部;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开始CT平扫,延迟一段时间后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所有图像传至GE AW4.6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层厚为0.625 mm的薄层重建并减影。
A、B两组采用相同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50 mg I/mL),经双管高压注射器注入患者体内。采用流率4.5 mL/s、10 mL剂量进行监测,20 mL生理盐水推管;正式增强扫描时流率为4.5 mL/s,对比剂总量固定为45 mL,45 mL生理盐水推管。
3.Test-Bolus监测方法及增强扫描延迟时间的计算
A、B两组均监测C4水平颈动脉,注入对比剂后8 s开始监测扫描,监测扫描时间0.5 s/层,间隔时间1.5 s。A组,监测1~15层(监测层面动脉CT值开始升高后到降低为止,即对比剂经肘静脉开始注入到颈部动脉监测层面为止,所测时间不包含脑循环时间),选择CT值最大层面层数(记为n1),然后技术员根据经验确定经验值(一般为2~6 s),增强扫描延迟时间计算公式:延迟时间(s)=8+2×n1+经验值。B组,监测1~15层(直到至少一侧颈内静脉肉眼显示为止,即对比剂经肘静脉开始注入-主动脉弓-颈部动脉-颅内动脉-颅内静脉-颅内静脉窦到颈内静脉监测层面为止,所测时间包含脑循环时间),选择颈内静脉肉眼显示前一层序数(记为n2,即不需要过多显示颈内静脉,又保证了颅内静脉窦浅淡充盈),以上为头颈部动脉血管充盈最佳时机,在此时间节点上提前扫描,又要保证扫描层面对比剂充盈良好,本研究选择提前增强扫描总时间的1/2进行扫描,扫描进行到扫描范围一半时达到头颈部动脉充盈最佳时机,增强扫描延迟时间计算公式:延迟时间(s)=8+2×n2-(增强扫描总时间/2)(图1)。
4.图像质量评价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由两位主治医师分别对同一患者检查图像的3个不同层面(主动脉弓层面、双侧颈动脉窦层面、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动脉中心位置的CT值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双侧测量再取平均值,ROI直径略超过血管直径的1/2。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由两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对减影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ndering,VR)及带骨增强薄层图像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等后处理,并对VR图像采用盲法进行评分,当两位医师的评分意见有分歧时,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评分标准:4分(扫描时间合适),静脉窦显示,颅内干扰静脉或海绵窦无确切显示;3分(扫描时间欠合适),静脉窦显示,颅内干扰静脉或海绵窦显示,但不影响诊断,或静脉窦未显示,颅内动脉主干及远端分支显示尚可;2分(扫描时间不合适),静脉窦显示,颅内干扰静脉或海绵窦显示,影响诊断,或静脉窦未显示,动脉分支远端显示不佳,影响诊断;1分(扫描时间很不合适,需再次扫描),颅内静脉或静脉窦严重过度显示,无法诊断,或静图1 Test-Bolus改良法计算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图1g可见颈内静脉显示,取n=5(前一层监测层面序数,即1f层序数),Test-Bolus改良法增强扫描启动时间=8+2×5-2.5=15.5s(其中2.5s为增强扫脉窦无显示,颅内动脉主干及远端分支无显示,无法诊断。对主动脉弓、颈部动脉VR图像不做主观评价,只做主动脉弓层面、双侧颈动脉窦部CT值的客观评价(图2、3)。
描时间的1/2),增强期延迟时间=15.5-5.0=10.5s(5s为平扫时间)。a)监测层面示意图; b) 第1监测层面; c) 第2监测层面; d) 第3监测层面; e) 第4监测层面; f) 第5监测层面; g) 第6监测层面。
5.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两组患者不同层面的动脉中心层面CT值比较
在主动脉弓、双侧颈动脉窦、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3个层面中,两组患者测得的动脉中心层面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层面的动脉中心层面CT值比较 (HU)
2.两组减影VR图像的主观评分
VR图像评分为优、良(评分为4分和3分)例数的总和所占百分比,A组为77.1%(54/70),B组为95.7%(67/70),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567,P=0.000); A组平均评分为(3.11±0.28)分,B组平均评分为(3.44±0.32)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2,P=0.007,表2)。
表2 两组减影VR图像的主观评分
讨 论
Test-Bolus经验值法广泛运用于头颈部CTA扫描,是一种筛查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可靠手段,但其在实际运用中受到监测方法的限制,无法个性化计算增强延迟时间,导致扫描提前或延迟,从而影响图像质量,使得部分病例后重建费时、费力,甚至干扰正确诊断而需要重新扫描。Test-Bolus改良法(小剂量团注监测法)正式扫描前注入小剂量对比剂对某一特定位置血管进行监测,获得从对比剂静脉注入开始到监测位置所需时间,不同患者所需时间不同,具有个性化。Test-Bolus经验值法或团注跟踪技术等受监测层面位置限制,无法获得监测层面远端(顺血流方向)的血流时间信息。Test-Bolus改良法针对经验值法的不足,进行了针对性改良:监测C4水平颈内静脉(对比剂经过颈动脉-脑循环到达监测层面颈内静脉),将脑循环时间包含到监测时间中,所得时间为头颈部动脉血管充盈最佳时间,然而CT完成扫描需要时间(本研究CT机型为4~5 s),血流也处于运动状态,CT扫描方向(自主动脉弓向头顶部扫描)与血流方向一致,所以需要提前扫描(本研究选择提前增强扫描时间的1/2),即扫描进行到中心层面位置时颅内血管充盈刚好完成,保证了扫描层面血管充盈良好。
图2 同一检查者处理后的VR图像,增强延迟过度,颅内静脉(窦)严重干扰颅底动脉病变的诊断,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a) 扫描延迟时间不合适的头颈部动脉VR图像; b) 扫描延迟时间不合适的颅内动脉VR图像。 图3 另一检查者未经处理的VR图像,增强延迟时间合适,无颅内静脉(窦)干扰,颅底动脉清晰可见,重建处理简单、快捷,图像质量评分为4分。a) 扫描延迟时间合适的头颈部动脉VR图像; b) 扫描延迟时间不合适的颅内动脉VR图像。
本研究中A、B两组3个层面(主动脉弓层面、双侧颈动脉窦层面和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测得的动脉中心CT值比较,两组同层面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est-Bolus改良法在双侧颈动脉窦层面、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所测CT值稍高于Test-Bolus经验值法。两组VR图像主观评分比较中,B组(Test-Bolus改良法组)优、良(评分为4分和3分)例数总和(所占百分比)及评分均值均较A组(Test-Bolus经验值法组)高,可见Test-Bolus改良法在显示头颈部较大动脉上的效果与Test-Bolus经验值法无明显差异,对改善颅内动脉远端显示、减少颅内静脉或静脉窦干扰具有显著效果。
笔者查阅文献,尚未发现有文献报道Test-Bolus改良法的运用。Hollingworth等[6]通过监测C4段颈总动脉处达到的峰值浓度时间,运用常规Test-Bolus经验值法计算增强扫描延迟时间,经验值时间固定为2 s。另外,有研究报道了监测C4水平颈动脉,扫描延迟时间为峰值时间+6s或峰值时间+3s[7-8]。杨爱春等[9]报道了小剂量团注监测法监测主动脉弓升部,运用公式:延迟扫描时间(增强扫描启动时间)=峰值时间+10s(颈动脉、脑循环时间固定为10s)。有研究运用团注跟踪技术,分别监测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层面,监测层面达到阈值后,分别延迟10s、4s开始增强期扫描,经验值为固定时间[10-13]。以上方法均未考虑不同检查者颈动脉、脑循环时间的差异及扫描/血流同向运动规律,未体现个性化。
近年来有临床研究显示,监测C4/5水平颈动脉时运用公式:增强扫描延迟(启动)时间=对比剂到达靶血管时间+注射对比剂时间-扫描时间,注射对比剂时间的计算比较复杂,最大CT值增加速度r≥55 时,采用最大目标CT值500 HU除以最大CT值增加速度得出CT值持续增加时间;当r<55时,注射对比剂时间在上述基础上降低25%[14],此研究的不足也在于未考虑检查者本身的脑循环时间。
陶黎等[5]运用4 mL/s流率和4 mL剂量对C4水平颈动脉进行监测,剂量设置不用考虑脑循环对对比剂的稀释和滞留,以及颈外动脉对对比剂的分流,所用监测剂量较小,本研究中加大了监测剂量(10 mL),以达到明显显示颈内静脉的效果,因此监测剂量偏大,此为Test-Bolus改良法的缺陷。本研究中Test-Bolus改良法对提前扫描时间的设置与CT机型扫描速度和扫描范围有关,未进行其它不同提前扫描时间设置方案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Test-Bolus改良法的运用为头颈部CTA/CTV检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15],可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查成功率,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可有效避免经验性错误,使增强扫描延迟时间的设置更加个性化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