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60~69岁老年人体质特征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2019-05-23徐莹莹
闫 林,徐莹莹
(1.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药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0)
0 引言
2018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4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高于2015年和2016年的16.1%与16.7%[1].人口老龄化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平均寿命延长的良好表现,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障体系密切相关.但老龄化亦会带来诸多比较棘手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如劳动力萎缩、老年空巢、“为老”服务业和养老保障负担加重、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增加等.诸如此类问题肯定会对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进行老年人体质监测,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5年11月和2016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和安徽省体育总局相继公布了《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和《安徽省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3].数据显示,安徽省国民体质检测合格率为91.4%,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但60~69岁老年人的部分体质指标得分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三围、皮褶厚度、安静脉搏、血压等.这些指标是导致老年人患高血压、高血脂、脑中风等老年病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以安徽省60~69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体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安徽省老年人的体质特征与状况,为老年人身体锻炼及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60~69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老龄化”、“老年人”、“体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查阅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安徽省体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网站,获得研究所需政策文件及数据资料.
1.2.2 测试法
在国民体质监测原有指标基础上,结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老年人体质监测指标进行了优化改良.老年人体质监测指标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3个方面,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骨骼肌含量、体脂率;身体机能指标包括脉搏、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包括6 min距离走、6 min走即刻心率、负荷屈肘、平板支撑、座椅实验、握力、坐位体前屈.按照安徽省东、西、南、北、中地域划分,分别选取芜湖、阜阳、黄山、淮北、合肥5个地区的60~69岁老年人为测试对象.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的传统方法,将测试对象分为男60~64岁、男65~69岁、女60~64岁、女65~69岁4组.每个地区每组测试人数为50人,共1 000人.测试时间为2017年6~8月.
1.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60~69岁老年人身体形态特征分析
2.1.1 不同年龄老年人身体形态比较分析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的外部形状,是生长发育水平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高度、长度、围度等.表1为安徽省60~69岁不同年龄老年人身体形态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男女65~69岁组老年人身高均低于60~64岁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高呈下降趋势.这与年龄导致的骨质疏松、椎间盘萎缩、下肢弯曲、背部肌肉力量减弱等因素相关.
体重方面,男性老年人65~69岁组比60~64岁组略有增加(2.5 kg),女性老年人65~69岁组比60~64岁组减少1.1 kg,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男性老年人饮食习惯、抽烟饮酒以及女性老年人劳动、操持家务等因素有关.
表1 安徽省60~69岁不同年龄老年人身体形态指标比较(均值±标准差)
2.1.1.2 体脂率、BMI和RFM
体脂率、BMI和RFM均是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标.体脂率由专门的仪器设备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量得到,正常成年人的体脂率分别是男性15%~18%、女性25%~28%,体脂率是评判人体肥胖程度的黄金标准,但仪器设备成本较高.BMI以身高和体重数据为基值,换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2(单位:kg/m2),测量方法简便,是近年来较为常用的指标,中国人BMI标准值为18.5~23.9.虽然速成,但BMI没有考虑到性别和年龄差异,只能粗略概括.RFM是美国研究团队最新研发的一个测量人体相对脂肪量的统计学工具,它以身高和腰围为基值,并考虑了性别差异.换算公式为:RFM(男)=64-(20×身高/腰围),RFM(女)=70-(20×身高/腰围).经实验对比,RFM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所得的体脂率数据非常相近,优于传统的BMI[4].
表1显示,4组老年人的BMI和体脂率均高于正常的健康水平,存在肥胖现象.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男性老年人BMI、RFM和体脂率均有所增加,体脂率增加最明显,超过10%,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女性老年人BMI、RFM和体脂率均有所下降,体脂率下降最明显,约5%,亦均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随着年龄增长,男性老年人肥胖程度有增加趋势,而女性老年人肥胖程度却略显降低.这与不同性别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
2.1.1.3 腰围、臀围和腰臀比
腰围反映了腹部的脂肪情况,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臀围反映了人体臀部肌肉和骨骼的发育情况,与种族、性别及运动有关,其单独作为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意义不大.腰臀比指腰围和臀围的比值,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比值越大,表明腹部脂肪越多,易引起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原因.健康情况下腰臀比范围为:女性≤0.85,男性≤0.9[5].
由表1可见,男性老年人的腰围、臀围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两者分别增长2.5 cm和2.75 cm;女性老年人两个指标却均略有下降,减幅分别为2.05 cm和0.16 cm;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男性老年人腰臀比随年龄变化不大,均数均为0.92,略超过健康情况下腰臀比范围.女性老年人腰臀比略有下降,仅为0.02,但两个年龄组均超过健康情况下腰臀比范围,分别为0.95和0.93.可见,男女老年人腹部均出现脂肪堆积情况,特别是女性,趋于向心性肥胖.
2.1.1.4 骨骼肌含量
研究发现,人体的几乎所有活动都是由骨骼肌完成的,其含量及机能状态直接影响人的力量和耐力,特别是老年人.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骨骼肌含量标准为:男性31%~34%,女性25%~27%.随着年龄增长,包括骨骼肌在内的诸多器官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与萎缩,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其患病率和医疗健康费用.
表1显示,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老年人骨骼肌含量均低于标准值,但无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同性别之间变化不大.老年人骨骼肌的减少,主要原因包括:1)机体内神经、激素、自身代谢、免疫因子等增龄性改变;2)老年人生活方式、营养水平、身体活动等.
2.1.2 不同性别身体形态比较分析
安徽省60~69岁不同性别老年人身体形态指标比较如表2所示.因性别差异,同年龄段男性老年人身高、体重及骨骼肌含量均大于女性老年人,且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性体脂率明显高于男性,亦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安徽省60~69岁老年人身体机能现状与特征分析
2.2.1 不同年龄身体机能比较分析
安徽省60~69岁不同年龄老年人身体机能指标比较如表3所示.身体机能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各量化指标直接反映了体内各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状态,是身体健康、生命质量的晴雨表.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易出现脂肪蓄积、骨密度降低、代谢活动减弱、生理机能衰退等现象.本研究所选取机能指标包括安静脉搏、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
2.2.1.1 安静脉搏
安静脉搏常被用来替代心率,反映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是日常最常用、最简易的身体机能指标.正常人安静时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平均值为75次/分.除去生理、心理、病理原因外,在正常范围内,安静脉搏越低,心血管机能越好.
表2 安徽省60~69岁不同性别老年人身体形态指标比较(均值±标准差)
表3显示,不同年龄男女老年人安静脉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随着年龄增大变化不大.这表明安徽省60~69岁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机能良好,未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
2.2.1.2 收缩压和舒张压
血压亦是较常用的反映心血管机能的生理指标,其代表了心脏泵血能力和血管外周阻力的实时状态.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时,即被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脏病、肾衰竭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6].
由表3可知,随着年龄增长,男女老年的收缩压均出现小幅升高(升幅分别为0.7 mmHg和1.9 mmHg),而舒张压却出现轻微下降(降幅分别为1.43 mmHg和3.4 mmHg),其中女性老年人变化较明显,但均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安徽省老年人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已非常接近高血压的临界值.例如,60~64岁和65~69岁老年人的收缩压均值分别为133.27 mmHg和133.97 mmHg.可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动脉血管弹性下降,代谢产物、血脂、胆固醇堆积,肝功能、肾功能衰减,引起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导致高血压.
2.2.1.3 肺活量
肺活量作为评价肺功能的最简易指标,是机体O2的摄取和CO2排除的唯一途径,与人的身体健康直接相关,甚至被称为寿命的标尺.其大小与性别、年龄、体型、呼吸肌及胸腔脏器弹性有关.研究发现,60岁以后,肺活量将会减少一半,易引起机体细胞功能减弱、内环境酸碱度失衡、免疫力下降、衰老加速等[7].
表3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男性老年人的肺活量大幅降低,且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性老年人的肺活量降幅较小,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肺活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主要原因包括:胸腔脏器功能增龄性衰退、肋软骨骨化、胸廓弹性下降、脊柱形变、气道弯曲、呼吸肌萎缩等.男性老年人下降幅度大于女性老年人,原因可能包括:1)男性老年人腹部肥胖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女性老年人却呈相反变化,腹部脂肪过多影响膈肌收缩下降,导致胸腔上下径减小;2)男性抽烟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包括呼吸功能在内的各项生理机能的衰退更加明显.
表3 安徽省60~69岁不同年龄老年人身体机能指标比较(均值±标准差)
2.2.2 不同性别身体机能比较分析
安徽省60~69岁不同性别老年人身体机能指标比较如表4所示.表4显示,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安静脉搏差别不大,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女性老年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男性,且60~64岁组的收缩压和65~69岁组的舒张压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性别差异,两组女性老年人肺活量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3 安徽省60~69老年人身体素质现状与特征分析
2.3.1 不同年龄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指标,是身体机能的外在综合表现,与老年人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表5为安徽省60~69岁不同年龄老年人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2.3.1.1 6 min步行距离和即刻心率
6 min步行试验(6MWT)是一种简易的评价心肺耐力的指标,其操作简便、安全系数高,适合心肺功能不全者或老年人.大量研究已证明,6 min步行试验与个体摄氧量峰值呈高度正相关.在评价心肺耐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易操作性.检测指标为步行距离和即刻心率[8].
表5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男女老年人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均同步下降,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男性65~69岁组老年人6 min步行试验即刻心率略高于60~64岁组(差值3.6次/分),女性65~69岁组老年人6 min步行试验即刻心率却比60~64岁组略有降低(差值2.7次/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肺耐力逐渐衰退,符合人体生理机能随年龄增长的退行性变化规律.
表4 安徽省60~69岁不同性别老年人身体机能指标比较(均值±标准差)
表5 安徽省60~69岁不同年龄老年人身体素质指标比较(均值±标准差)
2.3.1.2 负荷屈肘、握力、平板支撑、座椅试验
负荷屈肘和握力、平板支撑、座椅试验分别代表了上肢、躯干、下肢的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其强弱和衰退情况与老年人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亦有研究发现,肌肉力量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较高的骨密度是防止老年人因摔倒而骨折的重要保障.测试发现(表5),随着年龄增长,男性老年人的4项肌力指标均出现下降情况,且握力下降幅度呈显著性变化(P<0.05);女性老年人4种指标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平板支撑时间甚至略有增长(均值从86.23 s上升至95.87 s).步入老年以后,肌纤维横切面积、数量和运动中枢灵活性均会逐渐衰减而导致肌力减退,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男女肌肉力量变化的差异性可能与男性老年人缺乏身体锻炼、肥胖、腹部脂肪堆积以及家庭劳动主要由女性承担等有关.
2.3.1.3 坐位体前屈
坐位体前屈主要测试受试者躯干、腰、髋关节等部位的活动幅度,与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关节灵活性、结缔组织特征以及神经控制等有关,是评价柔韧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柔韧性可以减缓血气凝集,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减少腰背、腿部损伤,提高生活质量.表5显示,男女老年人的坐位体前屈数值随着年龄增长同步下降,男性老年人下降幅度较大(达到92.3%),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柔韧性逐渐降低.主要原因包括:老年人肌肉、韧带等软组织萎缩硬化,伸展性和弹性下降;关节周围脂肪堆积,灵活性、稳固性降低;运动神经控制失调,大脑灵活性降低.
2.3.2 不同性别老年人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表6为安徽省60~69岁不同性别老年人身体素质指标比较.由于性别差异,男女老年人的各身体素质指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且随着年龄增长,各指标的差异会发生不同变化.如表6所示,两个年龄组的男性老年人,6 min走距离和心率均优于女性老年人,且60~64岁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差值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降低.男性老年人代表静力性力量的握力和平板支撑水平均优于女性,甚至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代表动力性力量的负荷屈肘和座椅实验性别间差别不大.女性老年人的坐位体前屈均优于同龄男性,且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越大,差异越明显.可见,男性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静力性力量优于女性老年人,女性老年人的动力性力量、柔韧性优于男性老年人.主要原因可能与性别的生理性差异及不同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手段有关.
表6 安徽省60~69岁不同性别老年人身体素质指标比较(均值±标准差)
3 结论
随年龄增长,男女老年人身体形态呈肥胖趋势,患老年病风险增加,男性老年人风险大于同龄女性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外周阻力增加,血压接近高血压临界值.呼吸系统机能随年龄增长显著降低.老年人心肺耐力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男性优于女性.男性老年人肌力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女性老年人变化不大.男性老年人静力性力量优于女性,柔韧性劣于后者.男女老年人体质特征的差异,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