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者的许国之路
2019-05-23王海坤
○ 文/本刊实习记者 王海坤
他是一个老人,更是石化人的楷模!他用90载的人生诠释了信仰高于一切。
▲事必亲躬,陈俊武科研之路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严谨。
洛阳,冬日。晨曦的清寒中,一位老者缓缓而行,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脚步却一刻不停,径直向涧河西畔走去。上班时分,他准时进入了坐落在这里的中国石化洛阳(广州)工程公司的办公大楼。
这座大楼里的人都知道,老者今年已经92岁了。
“我虽然年纪大了,体力差了一些,但还是能继续做些贡献的。”楼道尽头,老者边打印资料边对来访者说。
老者的名字叫陈俊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
这个年纪的老人,不是应该颐养天年吗?他,却仍不懈怠……
初心
年轻的他把国家装在心里,决心把重任扛在肩上,把自己的一生无尽燃烧……
老人祖籍福建长乐鹤上镇,家中数代极为重视“格物致知”之学,其父辈已经在用一生向近代科技实业救国之路努力行走。
1927年春,陈俊武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时年,北伐战争势如破竹……那是中国时局极为动荡不安的年月,陈俊武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岁月里度过的。
1937年7月,年仅10岁的陈俊武亲眼目睹了山河变色,街上日本人的铁蹄、四合院儿中越来越压抑的氛围、父亲的叹气声就像空气一样漂浮着他的四周,国家的概念第一次渗入了他幼小的心灵。
从10岁到18岁,陈俊武在风雨侵蚀下成长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们看到了他平和的外表和忍辱负重,但这个青年的内心汹涌着怎样的狂澜,没人知道!
这个时期,奠定了陈俊武一生的家国情怀——没有国,怎有家?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胸怀家国,才是真丈夫也!
那么,怎样才能让国家强大?
也许是受父辈的影响,也许是受时事的熏陶,陈俊武选择了应用化学的研究。1944年,17岁的陈俊武报考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并以优异的成绩入选。为了造福国家和人民,他自觉、刻苦,痴迷投入。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心中唯有刻苦学习。
他说,外面的春天与我何干!重要的是让内心充满芬芳……
四年的苦读构筑了陈俊武在化学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
1945年,日本人终于被赶走了,但中国依然民不聊生,工矿企业凋敝衰败。
1946年,当年轻的陈俊武站在抚顺炼油厂门前时,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窘况对他产生了巨大冲击。抚顺炼油厂,一座日本人留下的煤制油工厂,就这样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这以后,风雨苍黄、天翻地覆中,年轻的陈俊武内心无比沉重……
在学校不谈政治的他,回家后常常偷听新华社广播。1948年,当毕业后暂时就职台湾的他捧着毛泽东的《将革命进行到底》时,如获至宝。那是一个暗黑的夜晚,灯光昏暗,他眼前却浮现出一条光明的、通往祖国的未来之路……就在那一刻,他立定初心,用尽一生,燃烧自己,让自己深爱的国家复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年轻的陈俊武不避海上风浪,宁愿失去生命也要带着母亲执意偷渡台湾海峡,回归大陆,就是因为这样的初心。
甫一回来,他就在冰天雪地中,急不可耐地奔向他的“梦想之地”。
当时汽油极为匮乏,国内的石油消耗90%依靠进口“洋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急需“黑色的血液”为发展注入生机。
陈俊武先到了沈阳,然后不顾家人劝阻执意去往抚顺。和名城沈阳相比,抚顺显得年轻而肮脏。这个浑河岸边曾经荒凉的小镇直到1937年才设市,煤尘和黑烟覆盖着大地……然而,这里才是陈俊武的“梦想之地”!
因为那座日本人的炼油厂始终诱惑着他。
以智报国
为新中国“造血”!他燃烧青春,废寝忘食,奋力于技术革新。
陈俊武坚持去抚顺,进人造石油厂——原抚顺炼油厂,盯着的就是“石油”。多年来,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深深的石油情结。早在北大读书期间,他就喜欢搜集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他发现中国竟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天然气的国家!《易》有卦辞曰:“上火下泽”,即是说湖泊池沼上有火焰燃烧。这是全世界关于天然气的最早记载。《汉书·地理志》记载:“高奴有洧水可燃”,此为1800多年前对石油的最早文字记载。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积弱积贫,国势颓萎,炼油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一穷二白……
必须急国家所急!投身新中国的“造血”事业!
自此,陈俊武扎进车间,全力投入工厂修复工程中。在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的诸多现实面前,他与技术专家和老工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为工厂恢复生产废寝忘食。
1952年,陈俊武在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就联想到水煤气鼓风机的电动机是否可以在不给电的情况下运行呢?于是,他找到一本讲述化工原理的专著自学高速气流理论,进行参数计算,与工人班长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做试验。
成功了!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而停开一台鼓风机,仅1小时就能省电25千瓦时!
当时,全国正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陈俊武的这项技术革新在全厂开了先河。
另一次,陈俊武接到稳定汽油馏分的工作任务后发现,蒸馏加热炉炉管是按单管程布置的,气化后流动阻力大,便想到不久前买到的一本俄文版关于加热炉计算的书,决定用书里的方法试一试。
由于不懂俄文,陈俊武只能仔细分析该书中关于“炉管内油品边加热边气化的计算公式”,产生了把炉管分为两管程、降低压降的想法。他把自己的建议向车间提出后,很快被采纳并加以实施,收到装置加工能力提高20%的效果。
这两件事在陈俊武心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在他逐步成长为一名青年技术骨干的同时,也坚定了革新技术、持续探索、以智报国的业务方向!
1956年4月,陈俊武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今,92岁的他提起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眼中仍有炽热的华彩:“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了,无怨无悔!”
攻坚之战
在寂静里,他只和科学纠缠,甘做沉默的砥柱,攻坚克难,非凡勇猛!
1959年,大庆油田横空出世,中国有了原油,但落后的炼油技术无法对原油进行有效的深度加工,而该领域先进的技术又被国外层层封锁。
1961年冬,石油工业部决定独立自主研发炼油新技术。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是石油精炼中最重要的转化工艺之一。当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不过几十套。
攻关开始了。没有暖气、滴水成冰的早春,陈俊武和一批殚精竭虑用智慧和劳动为共和国奋斗的人并肩作战。他们耗费大量的脑力,却顿顿吃滴油不见的清水熬白菜,偶尔吃到的橡子面、豆腐渣都是难得的美味珍馐。面对这个严重不对等的待遇,他们没有抱怨,没有计较,因为心中始终有一团火在燃烧。
在那段日子里,陈俊武像一个艰难的跋涉者,饥饿的阴影始终飘浮着,双腿浮肿,两眼发黑,却常常一天伏案工作十几小时,脑子里全是数据和方案。科学报国,就要有牺牲精神!他咬着牙熬,信仰的力量让他穿越艰难险阻,一路向前!
紧张工作3个多月后,主要技术方案已经完成。当年6月初,国家科委决定选派人员赴古巴考察,陈俊武名列其中。
在古巴,他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庞大塔器和英文资料,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只能争分夺秒。考察结束时,陈俊武的行李中鼓鼓囊囊全是密密麻麻记满了学习心得的笔记,有20本之多,却没装一件洋货,自然也没来得及被古巴最富盛名的巴拉德罗海滩的风吹一下。
然而,古巴的学习资料只可作为参考,设计还是要靠自己去完成。而且,上百套仪表,数千个大小阀门,近两万米粗细管线,都要在设计中做到准确无误、万无一失!1963年,在陈俊武主持下,1000多张设计图纸完工。
“我们的创新精神,就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老不满足现状,老要创新。”陈俊武说。
1965年的5月5日,是中国炼油工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历经4年多的艰苦攻关,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造设备、自行施工安装的硫化催化裂化装置——第一朵“金花”一次投产成功,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国之重托
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没能摧垮他,却激发他不断创新、再创新!
1969年,中国东北边境形势变化突起,陈俊武所在的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紧急迁往内地,新址位于豫西山区的竹园沟。
那是一个只有一条小河流过的7公里长的偏僻山沟。
这里窑洞阴冷潮湿,昏暗无光,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柴、米、油、盐需要徒步到十几里外的集镇上购买。
陈俊武的家,是一间15平方米的板房,墙上透风,屋顶漏雨,晴天则坑坑洼洼……但他的眼睛始终紧盯世界炼油技术发展的动向,苦心孤诣于不断的技术创新。
一次,他从一则国外的资料中受到启发,想设计一种投资少、上马快、对原油只需中等程度加工就能提高加工能力的炼油装置,以缓解当时国内炼油能力不足、电厂直接用原油发电的情况。
▲陈俊武矢志创新,苍颜白发而无怨无悔。
在四处透风的板房里,他和专业室的同事反复探讨,不避寒暑,为了技术创新绞尽脑汁。那些日子里,苦涩和单调的生活没能让信仰低头,孩子的哭声也没能让他前行的脚步停顿一下。
最终,他大胆提出了蒸馏——催化联合装置的设计技术革新方案。
1972年,这套被称为“一顶二”的装置在锦州试运成功。1973年8月,年加工200万吨原油的“一顶二”装置在石油六厂建成投产,蜡油拔出率高达90%,不但达到了既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而且节省了建设投资。
致力于持续创新的陈俊武并没有就此停下,1975年起,快速床催化裂化、全提升管催化裂化、首套同轴式催化裂化、掺炼渣油催化裂化……一项项推动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进步的科研成果横空出世。
1978年,陈俊武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表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自己从事的炼油技术领域,特别是催化裂化技术领域猛追世界先进水平,盯住他们,不能落后!
1982年,已是中国石化洛阳炼油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的陈俊武,又担任了一个新职务:国家“六五”攻关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承担包含“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采用自主技术建设一套全新催化裂化装置”两大任务的国家“六五”攻关任务。
这是国家的重托!
陈俊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他知道,光是解决催化裂化原料油掺炼渣油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协同、大兵团作战才能攻克难关。
创新,超越,攻坚克难唯有不断超越!
又是两载春秋,一个快速床与湍流床气固并流串联烧焦设计方案诞生了!
198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产业化;1989年,既有同轴结构,又高效再生的1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
1994年,该技术获得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授权。至此,中国炼油技术再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超越,没有终点
他已站在了世界石化技术的前排,却仍竭力在尽头处超越……
1990年,62岁的陈俊武退休了。
但是,他的目光依然没有从国家能源安全领域收回来。面对当时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他认为石油替代的研究和开发十分紧迫,不仅关系民生,而且关乎国家能源安全。
基于我国煤炭丰富的现实条件,煤制烯烃技术是连接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上下游的桥梁,也是实施石油替代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DMTO),但是如何将DMTO技术实验室成果的工程放大万分关键。1996年,陈俊武高瞻远瞩,促成了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亲自指导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放大及其工业化推广应用。
2004年8月,世界首套年万吨级甲醇进料规模的DMTO工业化试验装置进入开发、设计和建设的快车道。陈俊武知道,这个工业试验进展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从那时起,陈俊武的办公室就变成DMTO工业试验的总指挥部。为掌握第一手数据,他8次奔赴陕西华县试验现场了解试验情况,召开分析讨论会,甚至和年轻人一样,爬上30多米高的两器框架平台,观察入孔内设备运行情况。要知道,此时的陈俊武已近80岁高龄!
2006年5月,陕西万吨级甲醇进料规模的DMTO工业化试验宣告成功,远远超越国外同类装置试验规模;2010年8月,陈俊武指导完成的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180万吨/年甲醇进料的DMTO工业示范装置在内蒙古包头市建成投产,成功实现第二步100倍工程放大,累计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30余项,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
这是一个国际领先,更是一个世界第一!
之后,陈俊武继续指导项目联合攻关团队完成了新一代DMTO技术开发。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同时催生了我国独有的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
此时的陈俊武已近90岁高龄,他初心不改,超越不止!
穿越“复杂性”的利器
精细严谨对他来说已深入骨髓,在创新中时刻保障员工生命、国家财产安全。
持续创新的精神,让陈俊武不断在尽头处超越,即使他已站在了世界石化技术的前排。
在创新与超越中,陈俊武是怎样穿越这些“复杂性”的呢?
有一样“利器”成功地支撑了陈俊武多年来的一次次超越与创新,它就是——精细严谨!
精细严谨对陈俊武来说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一种坚持,一种执着!他已经把严谨变成了一种习惯。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初,陈俊武带队成功研发了新型的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兰州炼油厂希望采用这一技术建设一套装置,但上级主管部门有人从技术角度对设计方案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对于陈俊武和兰州炼油厂来说,如果否定该方案,这项新技术就会失去一次上台阶的机会。
讨论会上,双方各持己见。陈俊武最后说:“如果出了问题,我陈俊武负责!”
后来,这套装置顺利建成投产,不仅当年就收回了4000多万元的投资,而且把我国炼油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有人想知道陈俊武当时为什么敢立军令状,在同事眼里他并非一个听不进不同意见的人。
实际上,陈俊武之所以敢这么做,正是源于他经手的设计方案经过了缜密和精确的计算,那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早已被一一设想。他手里有一系列精准的数据!这才是他的底气和自信。
▲忆往昔峥嵘岁月,陈俊武的青春随着祖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而熠熠生辉。
“陈院士在研究中使用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严格的资料来源。这就是‘陈氏超级心算’如此精准的原因。”与陈俊武共事30多年的陈香生说。
一路走来,陈俊武的精细严谨是怎样练就的呢?
“不是我脑子好,是我愿意经常用脑,不断地学习积累。”在长期实践中,陈俊武形成一套独特的思维训练方法,不仅熟知装置的各项参数,甚至连算法都独特。多少年来他总像个学生一样,背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资料、图纸,还有一沓纸,勤做笔记、随时计算。
他说,工程设计人员一定要用数据说话,在一线必须做两件事:一是钻两器,二是爬高塔。他曾为了破解难题,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爬上大庆炼油厂30多米高的两器平台,为的就是监测记录流态化数据。
“有时为了不让院士登高爬梯,大家都说塔顶上没有什么新设备,不用上去看了,可院士对上面每个地方有什么设备都说得一清二楚,想瞒都瞒不住他。”跟随陈俊武工作20多年的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洛阳(广州)工程公司首席专家刘昱说。
“科研人员不能讲可能怎么样,一定要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多年后,陈俊武对化工后辈们语重心长地说。
许国一生
为了国家,他从未停止过奋斗。本已苍颜华发,一盏心灯却始终摇曳!
耄耋之年,陈俊武加入了“忧天”者的行列。
“我还要让思路更开阔一些,从宏观角度和世界范围了解能源问题。”他说,并着手研究一个并非自己专业领域的课题: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问题。
为此,他广泛搜集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美国能源情报署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有关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数据资料,下载资料摞起来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身高。
2011年开始,陈俊武与同事合作连续发表9篇关于中国碳减排战略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历时3年写就24万字的《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专著。2015年5月,中国科学院邀请他参加在香山召开的气候变化研讨会议。他做了题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前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的学术报告,引起气象学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陈俊武看来,自己的一生已许给了国家,奋斗将永不停止。他一生信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天,他都会准时到达办公室,处理邮件,查阅国外技术资料,研究课题,风雨无阻。
距退休时,他已又为国家工作了30年,却时刻不敢有歇一歇的念头。
2018年7月12日,91岁高龄、苍颜华发的陈俊武获得感动石化人物奖。他坦言自己总不记得生日,生日于他就是为国家操心的时间累计。信仰就像一盏心灯,始终在他内心摇曳。
暮年来临,他的心依旧辽阔!他要作一个前瞻者,在科学的路上继续跋涉……
“现在,大家都提倡电动汽车,其实我们国家电力也很紧张,我感觉氢能是个方向,应该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制氢技术。”谈起最近关注的石油替代前沿技术,92岁的陈俊武的双眼闪闪发光,他还在思考未来,依然没有懈怠。
转化一代,开发一代,前瞻一代。在能源领域奋斗了一辈子,如此高龄的他如今更倾向作一个前瞻者。
因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影响,创新已成为引领新时代的强劲引擎,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创新型企业、实现动力转换。
暮年的陈俊武还在深入挖掘自己未被激发的才智,前瞻未来,以应对扑面而来的新时代。
他明白只有保持“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韧劲,积跬步、至大成,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走中国石化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为此,他不准备卸鞍下马,他还要在科学的路上继续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