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研究
2019-05-23■张芳
■张 芳
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在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满足其他更进一步的需要,第三产业满足人类除物质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将农村直接简单地与第一产业挂钩,认为农村就是生产基本需要的基地。直到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家突然意识到农村不仅有第一产业,还有二、三产业,破解“三农”这个老大难问题,产业兴旺才是基础。
一、农村产业发展进程
在向着农业现代化目标前进的历程中,我国农村产业经历了由农业产业化(纵向一体化)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要求,一些大城市郊区农场和国家农垦企业采取了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以稳定原料供给、提高生产效率、内化交易成本、提升企业效益,继而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雏形。1995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标志着农业产业化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农业被置于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农业产业化成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抓手。这一时期,以龙头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为标志,农业产业化,或者说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纵向一体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层面,培育一大批能够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成为各方共识。在农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4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了总体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认为,农村产业融合,首先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二、三产业增值的收益,让受益者不仅有“老板”,更要有“老乡”;其次是能够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融合全产业链、全价值链。
(一)产业环节延伸型
我国农村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只停留在种植这一生产环节上,其后的流通环节就只能转给销售商,这就使农村留存利润大大减少。为了提升农民收入,就要进行产业链扩展,农村除了保持原有的生产环节外,还要从事包装、运输、销售等多个服务环,农业环节向后延伸,将多个产业逐一接力,形成一条较完整的产业链。
就拿江苏灌南县来说,小小的食用菌如今成长为富民大产业。在扩大鲜菇规模产能的同时,通过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杏鲍菇菌渣二次发酵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草菇等,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龙头企业带动型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拥有一家或者多家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通常不局限于单一产业,会随着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不断拓宽企业的业务范围,由第一产业带动第二产业,同时会加入第三产业的辅佐,建立农业、工业、商业和文化等联合型企业。这些农村地区往往会借助这些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带动当地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头雁领航的雁形发展模式。笔者翻阅资料,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村产业的龙头企业研究还是以农业龙头企业研究为主。十九大之后,笔者认为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农村要挖掘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主动打造或者对接一批龙头企业,要着重发挥万企帮万村、产学研一体模式,更好激发农村自身内生活力。政府、学术圈、干部要率先学习,补齐时代考卷的知识,做活农村龙头产业的发展。
(三)地区产业集群型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坐拥多种多样的产业,但区位分布分散,地理因素阻碍了相关产业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针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牵头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园区,将多种产业引进园内,为其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集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形成集群效应,实现市场客户共享,以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湖南泸溪县五里洲村,全村人口3268人,耕地面积1311亩,人均耕地面积0.45亩。这个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村,全村80%的农户种植蔬菜,70%的收入来自蔬菜产业,全年蔬菜产值达到1100多万元。
在江西省定南县,通过引领特色种植养殖基地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基地联农富民”活动,促进基地和农户共赢。目前,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模式,定南建成了历市镇太公村千亩高标准蔬菜基地、车步村万亩菱白基地、鹅公镇百亩药菊基地等特色种养示范基地200多个。这些种养“孵化基地”共与6800多户农民签订共同经营合同,年户均增收2.3万余元。
(四)休闲乡村旅游型
数据显示,2018年1至6月,我国体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16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00亿元,同比增长15%。全国农村网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800万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地方都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可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来此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产品质量、硬件设施建设的升级,软件管理服务的升级,文化内涵的升级,环境卫生的升级,人员素质技能的升级,真正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机制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比如在当地建立农业田园景区,开展丰收节篝火民俗表演,发展特色农庄餐厅以及民宿等。
三、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户分散经营,农业科技进步缓慢
一是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从而导致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不能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二是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一方面,农村中中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占较大比例,另一方面,近年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青壮年纷纷进入城市,使得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无法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三是我国农业科研,科技成果水平低、效益低。每年我国经中央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研成果约达1万项,但其中可用于推广的仅占30%,与部分发达国家90%以上的推广率有着巨大差距。
(二)农村基础设施存在先天不足
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地乱扔等现象随处可见,公路、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领域发展程度低,缺乏同时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基础环境。因此,公共基础设施与配套资源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信息化硬件而言,全国乡村网民总数仅占全国网民总规模的2.6%,而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网民所占比例更是不足1.4%。中西部的农产品产区与信息化更相距甚远,农民几乎无法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农产品信息。就信息网络而言,虽然国内各式各样的农业网站已有6000多家,但这些网站信息散乱且不及时,信息检索功能非常不完善。这些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差距。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缓慢
自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已进入第40个年头。简单容易的改革层面已经妥善解决,剩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众人关注的“三农”问题。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政策层面上优先发展工业、城市,导致现在“三农”问题突出。农村也进行过自身的探索,比如说乡镇企业的兴起。入世以来,农村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是靠简单的加工,是无法打开市场的,况且还有国外老牌优势企业的竞争,在简单的一个回合下,就败退下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生产三要素资金、劳动力、土地迅速脱离农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经济逐渐衰退。
就目前国情来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也带来农村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中西部发展缓慢,自然资源匮乏,土地大多是荒漠地、盐碱地、山地,耕地有限,能够支撑一个村庄的产业有限,因此目前中西部村庄倾向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拉动地方的经济。东部沿海地区的村庄发展比较良好,大多数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点,经济发展是良好的。
四、国外农村产业发展经验
(一)日本的“六次产业”
日本六次产业的核心为自产自销,产出的农产品尽可能自行销售。2008年,日本政府颁布《农工商合作促进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分别从政府、金融、科技等方而加以政策扶持,以壮大农林渔产业。在政府层面,增加补贴和推出多项惠农政策;在金融层面,增加农林渔业等产业的贷款规模,创设产业融合扶持基金;在科技层面,投入资金进行农业技术研发,并为科技专利提供法律保护。在一、二、三产业融合道路上,日本的农业建设逐渐走向完善,农产品获得巨大附加值,有效增加了农户实际收入。
(二)以色列的基础农业
一是以色列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将最新高科技运用于农业之中,建立了全世界最庞大的现代化滴灌系统。二是以色列建立起了一套政府机构、科研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农户相结合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体系所有者为农业部,由它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此外政府还通过政策法规、财政倾斜、金融信贷支持等推进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市场需求建立全国性销售服务组织。该组织是一个非营利的半官方机构,仅仅收取很低的手续费来维持其基本运转,目前将近3/4的农产品通过该机构进入市场流通。三是集体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作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模式。集体农场在以色列被称为基布兹。在基布兹当中,土地是国有的,农民从国家手中租赁土地,租金极低,租期49年,期满可以续约。基布兹中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大会,下设管理委员会和各个专业委员会,负责日常管控和各项社会福利职能,成员按需分配。目前以色列全国有超过270个基布兹。每个基布兹有100户农户、400-500个农民,约占全国农民的2.2%。农业合作社在以色列称为莫沙夫。在莫沙夫里,土地也是向国家租赁,但是基本生产单位是农户,农资等基本生产资料以优惠价格提供给农户,农户收获后再以优惠价格出售给莫沙夫。以色列全国有450多个莫沙夫,每个有农户60个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3.1%。以色列的这两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联合和协作、分工,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且,这两种生产模式还带有很强的社会化管理和保障职能。
(三)荷兰的现代化农村产业
一是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荷兰的地势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种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集约型农业。二是通过将节能温室、机器人、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植入到农业产业领域。构建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高效、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其中,“食品谷”和“绿港”都是荷兰深度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代表。三是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花卉产业为例,荷兰花卉产业的生产总值约占荷兰农业生产总值的1/5,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荷兰在打造花卉产业过程中,进行了创意性的开发。每年举办的“郁金香节”、酷肯霍夫公园花展都会吸引全世界数以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主题公园及花卉创意产业的开发大幅提升了荷兰旅游业、农业的附加值。四是注重环保建设有活力的“新农村”。荷兰对于绿色农业寄予了厚望,希望绿色农业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建设“充满活力的农村”,让农民自愿留在农村,繁荣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从而保障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荷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和农业生产的相关重点政策,包括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农家肥的无害化处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促使生产效率低的土地退耕,改作生态保护区或者开发为室外娱乐场所;建立国家生态网,保护野生动物等。此外,国家制定了与环保息息相关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开征了“燃料税”和“过量施肥税”,鼓励各类农业经营者发展绿色生产,从事“绿色”的经济活动等。另外,荷兰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上,实行从产到销各个环节的质量认证,保障其产品安全可靠,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五是自动自发,建立互惠共赢的农业合作模式。荷兰农业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但个体农户的市场竞争力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荷兰农民自发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则,建立起了互惠共赢的农业合作组织,来抵御市场的风险。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为农场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社,其目的是让农民深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另一种是作为法定产业组织的合作社,主要是让农户协作起来,形成自己的市场势力,从而在大市场中能够有一定的话语权,如各种行业、商业协会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荷兰的销售合作社通过拍卖的方式来达到销售农产品的目的。
五、农村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关键在于走好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涉及多个产业、多种要素、多方主体的系统工程。
(一)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
发挥好“三农”政策的导向作用,健全政策体系,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改进完善规划、用地、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制度。应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研究重大问题,协同解决突出难题、完善相关政策。要加紧研究出台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建立农村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指标,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发展。
(二)围绕资源优势选产业
产业选择是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但也并不是什么产业都适合农村,什么样的乡村都能发展好产业。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围绕资源优势选好产业。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对接,完善城乡产业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不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例如开展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
(三)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学科齐备、门类齐全、水准较高的高校体系和数量可观的大中专学生,同时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农村产业基本形成,部分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只要政府积极地加以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盘活专业类高校、企业和农村大结合,让高校和企业分别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物资和资金,以及农村产品的市场信息和营销渠道等,就能使三方共谋利益,协同发展。
(四)多要素保障
农村产业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促进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土地、资金、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共同发力、协同发展。
首先,破解用地难题。各地根据发展的需要,将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培育农村新产业。通过村庄治理、庭院整理等方式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通过有偿使用优先用于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及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用地。
其次,各级政府确定财政资金用于农村产业发展的比例。重点支持农民能够分享增值收益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设立基金、贴息、担保等形式,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发展,破解融资难题。
最后,破解人才难题。根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一是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新型农民,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使新型农民培育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紧密结合、相互支持,汇聚成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强大力量。二是建立人才向农村流动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大学生回村任职创业,以压任务、放权力等形式鼓励大学生扎根乡村建设,同时建立乡土人才库,及时掌握和把握人这个发展的关键因素,选准好“领头雁”,对有发展眼光、有魄力和责任感的党员重点进行后备培养,为农村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储备发展后劲。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农公共服务
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涉农公共服务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坚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重点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二是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村村通”公路投入标准,增加偏远地区公路补贴资金,确保公路质量,实现乡镇与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三是促进农产品仓储、物流、销售等设施建设,尤其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为鲜活农产品的仓储物流奠定基础。
其次,提供优质涉农公共服务。一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互联网、宽带进农村,可以考虑向乡村旅游者提供免费WIFI/热点流量,为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提供优质信息化服务。二是加快农产品营销网络、农村产权评估和交易平台等建设,为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先进技术渗透、多业态复合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和全面,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首先,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不仅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且能够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健康的高品质农产品,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收入来源。只有大力发展产业,才能为农民收入提供可靠持久的保证。再次,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汇聚人才和人力资源。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才能为乡村振兴吸引和凝聚更强大的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第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从而为乡村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又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进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构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