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大利RM遗产风险地图管理方法及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启示*

2019-05-23唐晓岚郭乃静

中国名城 2019年5期
关键词:编目文物保护长三角

唐晓岚 郭乃静

遗产风险地图(RM)是意大利中央修复研究院开发的,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在文化遗产维护、修缮和管理中收集文化遗产现状资料,登记并编目全国国有、公有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私有文化遗产,对风险进行类型识别、危害及发生概率的预测和评价,绘制风险地图Risk Map,进行区域风险量化评估,以防止文化遗产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实现长期跟踪保护与管理。研究意大利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和程序,借鉴其优秀的技术方法,可以为我国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1 意大利RM遗产风险地图管理作用

意大利遗产风险地图(The Risk Map of Italian Cultural Heritage, RM)是一种通过收集和编目全国文化遗产数据,进而绘制成图的一种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模式[1]。尽管1964年《威尼斯宪章》的颁布明确了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保护的重要意义[2]、1972年的《意大利恢复宪章》介绍了可用于未来保护和恢复的技术和材料;但是由于环境对文物遗产材料的影响加剧,保护修复者们逐渐意识到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在环境评估环节的薄弱性;1975年翁布里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制定完成[3],意味着利用壁画分布图、油画分布图、降尘污染颗粒物分布区域图、建筑和纪念物遗址分布图、考古区域分布图等为保护编制依据的遗产风险地图研究团队已经基本建立以及遗产风险地图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并随着1980年代的博物馆分布图、馆藏文物被盗统计分布图等整理制作完成显示出遗产风险地图管理逐渐进一步优化完善;1990年84号和90号法令正式命名“国家遗产风险地图”管理[4],并明确指定中央修复研究院(ICR)作为遗产风险管理机构[5]。

由此可见,RM遗产风险地图在文化遗产管理中具有预防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作用。其一是因为RM是科学制定防灾政策和措施的基础,它通过将风险分布与保护对象叠加,来识别文化遗产的易损性,通过收集水文、地质、地震、气候、生物等环境数据,参考城市空气、道路类型等领域模型,评估文化遗产所在地区域环境的风险性;其二是因为人类虽不能精准预言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却能在前期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减轻甚至避免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换言之,RM有利于实施措施的制定,从而指导各部门有计划采取针对性的实施措施;其三是因为RM拥有应对灾害问题的长远眼光有利于灾害预防和指导保护规划的制定,通过对灾后环境数据的采集有利于为未来气候研究、地质研究、生态修复等环节提供重要资料,从而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

虽然意大利是拥有48项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大国。但意大利的多个城市内涝、地震、火山喷发等突发灾害,实属自然灾害多发国;而且伴随着雨水侵蚀、物理压力等长年累积的环境影响、游客流量过大带来的人为影响,都会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因此,近40多年来,意大利通过利用RM遗产风险地图绘制,有效地应对了各类灾害的威胁,从而有效管理全国的文化遗产瑰宝。

2 意大利RM遗产风险地图的管理工作步骤及内容

RM遗产风险地图是意大利中央修复研究院开发的一项基于信息化的修复文化遗产项目。根据1975年第805号共和国总统令(Decree No.805/1975),意大利文化遗产部下辖的中央编目与登录中心、中央修复研究院、国家图书馆统一目录中心和图书病理研究中心四大专业研究机构开始联合推动文化遗产的编目管理工作[6]。其中以中央编目与登录中心和中央修复研究院为核心,中央编目与登录中心(Central Institute for Catalogue and Documentation, ICCD)负责文化遗产目录编制和登记;中央修复研究院(罗马修复中心)(the Istituto Centrale del Restauro, ISCR)负责对编目后的文化遗产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识别和量化文化遗产存在的风险,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级绘制数字地图,通过与建筑易损性数据和区域环境风险性数据整合,最终建立遗产风险地图(图1)。其管理工作步骤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遗产登录编目阶段、遗产信息数字化阶段和遗产风险评估阶段。

2.1 遗产登录编目阶段

遗产登录编目系统以中央编目与登录中心(ICCD)为主,负责为国家拥有的图书文献资料进行编目,编目内容涉及环境、建筑、考古、历史、艺术等领域,编目工作包含与之相关的所有规划、标准、项目等[7]。编目资料来源意大利各大行政区,各区政府会要求辖区内各省成立自己的文化遗产登记委员会,专门负责文化遗产登记和文字图表等基础资料汇总。资料获取后,ICCD会严格按照总编目系统,将文化遗产分为四个大类,进而细分为16种卡片模块,并用首字母区分(表1)[8]。

2.2 遗产信息数字化阶段

首先,创建一个信息中枢(Polo Centrale),作为整个系统的中央数据库汇总包括历史建筑、考古遗址、自然园林的地理分布和环境信息;其次,将这些基础资料汇编,制成遗产数字地图(Map of Cultural Heritage)(图2),绘出文化遗产的区域分布,根据分布密度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9],进而析出分布密度。

2.3 遗产风险评估阶段

在信息中枢的指导下,在意大利的主要城市创建若干个区域信息中心(Poli Periferici),收集其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包括建筑文物的易损性和区域环境的风险性相关数据,分级处理制成区域环境危险图(Territorial Danger)(图3)。并将区域环境危险图传送给中央数据库与遗产数字地图叠加处理,绘制具有相应关系的遗产风险地图(图4)。以文物作为最小文化遗产单位,对每种风险根据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完成区域文化遗产的风险评估,从而制定保护与恢复方案。

表1 遗产编目系统说明卡片模块

在该评估阶段,需要建立若干灾害环境的风险评估数据库,以此方便日后每一张风险地图的绘制。主要分为三个数据库:①“静态结构风险评估”数据库负责收集区域会影响建筑物、考古遗迹稳定性的自然现象数据,主要选取地震、山崩和地裂、洪水、雪崩、火山爆发、海岸线变迁六种风险因素;②“环境-大气风险评估”数据库负责收集区域大气污染数据,量化分析环境大气风险因素,主要通过侵蚀指数、变黑指数、物理压力指数三个指数进行研究分析。其中侵蚀指数以石灰质材料的古建筑、考古遗迹为主要对象,变黑指数以大气中所含污染物的量为研究对象,物理压力指数以材料受空气的温度、湿度的影响以及产生变形的程度为对象。③“人为风险评估”数据库负责统计人为影响数据,即人类活动对文化遗产的质量及其环境背景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参数:区域建成区城镇密度、游客流量、文物失窃数量。

3 RM遗产风险地图方法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的运用

3.1 框架及数据来源

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相伴而来的灾害隐患在不断增多;我国的文化遗产众多,截至2018年,我国拥有36项世界文化遗产,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拥有252座历史文化名镇、276座历史文化名村、429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针对性地绘制我国的遗产风险地图、推进遗产风险管理实践工作,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当务之急和有效途径。

目前,中国已开展了相关的研发工作。200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对全国各地2803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共1470余万件(组)馆藏文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重度腐蚀程度文物占调查总数的14.52%[11]。2012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始开展全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定级工作,以及馆藏一级、二级、三级文物的备案、编目工作[12];2017年,上海市文物局对全市国有文物藏品、美术品、图书资料等展开了清库登记工作[13]。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长三角地区为依据,试阐述RM遗产风险地图在我国遗产地图绘制中的运用,具体数据及框架如下(图5)。

长三角地区拥有4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除重复单位后,可筛选出共计2167处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本次风险地图的保护对象。按照长三角地区的县(区)级行政区划,利用ArcGIS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得到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数字地图(图6)。可以见得,长三角中东部地区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分布有较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苏锡常地区分布密度最高;东部沿海及西部安徽境内分布密度较低。在长江沿江发展带上,南京市、扬州市、上海市分布密度较高。

3.2 我国长三角地区的RM遗产风险地图制图

根据上述RM遗产风险评估的三个数据库,分别选取自然灾害、酸雨侵蚀和人为影响三个方面作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环境风险数据库对象。

3.2.1 长三角地区自然灾害风险地图绘制

(1)长三角地区自然灾害分布地图

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易受台风、热带气旋等威胁;太湖平原城市易受暴雨、洪涝灾害威胁;此外还存在多种极端气候灾害,如高温干旱、寒潮暴雪、狂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

根据《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录》中所记载的长三角地区灾害史料,统计从1980年至2007年27年间该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并按照县(区)级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图7)。可以见得,长三角地区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上海市境内受灾频次最高,并从东向西呈现递减趋势。

(2)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风险地图

通过将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地图和自然灾害分布地图叠加,得到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风险地图(图8)和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风险分级(图9)。如图可以见得,上海市黄浦、静安等老城区文保单位分布密集,易受台风、暴雨、大雾等雨洪灾害影响,雨水侵蚀对古建筑、古遗址的威胁严重,导致建筑结构损坏、材料松散、表面恶化等。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苏州市姑苏区、吴中区,扬州市广陵区,杭州市西湖区等地文保单位丰富,它们有些是历史古都,有些是贸易重镇,多处在平原地区,地质灾害较少,雨洪灾害相比东部沿海城市较少,因而能在老城区中保留较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3.2.2 长三角地区酸雨侵蚀风险地图绘制

(1)长三角地区酸雨分布地图

古民居、古塔等建筑物,古城墙、古桥等构筑物皆是暴露于大气中的文化遗产,酸雨能使它们表面溶解,导致建筑材料变黑,结构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

本文选取2017年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环境质量公报》中的“酸雨频率”数据来进行空间分布插值分析(图10)。分析表明,浙江北部酸雨发生频率较高,杭州、湖州、宁波等城市酸雨频率高达100%。

(2)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酸雨侵蚀风险地图

通过将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地图和酸雨频率分布地图叠加,得到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酸雨频率风险地图(图11)和文物保护单位-酸雨频率风险分级(图12)。如图可以见得:苏南地区和浙北地区是酸雨侵蚀文保单位较严重的地区。其中,浙江湖州、绍兴、杭州南部、台州以及江苏无锡为高风险城市。这与城市SO2的过量排放息息相关。

3.2.3 长三角地区人为影响风险地图绘制

(1)长三角地区游客数量分布地图

从长三角各省文化厅中获取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展览场所的总参观人次,做游客数量分布插值分析(图13)。结果可得:2017年南京市博物馆、纪念馆总参观人数最多,约为2700万人次;上海市约为2100万人次。

(2)长三角地区被盗文物分布地图

从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统计的“中国被盗(丢失)文物”数据中筛选出长三角地区共计22处文物被盗,至今尚未寻回(表2)。其中,安徽省博物馆1件、镇江博物馆12件、扬州博物馆7件、扬州瓜洲镇1件、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1件。被盗文物主要分布在宁镇扬地区(图14)。

(3)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人为影响风险地图

通过将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地图和游客数量地图、被盗文物分布地图叠加,得到长三角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人为影响风险地图(图15)和文物保护单位-人为影响风险分级(图16)。如图可以见得:南京、苏州、上海为高风险城市,浙北为中度风险地区。

3.3 我国长三角地区RM遗产风险地图管理具体应对措施

3.3.1 建立文化遗产登录编目系统

登录编目工作是世界各国为保护文化遗产采取的普遍措施。自2005年起,意大利开始通过数字化方式将国家编目中心与各区联网工作,在当下大数据时代,我国应借鉴意大利等国家的数字化登录制度经验,尽快建立文化遗产登录编目系统;设立专门部门清点中国文化遗产,及时更新文化遗产的获得、使用、保护和注销动态,科学分类并以规范化术语进行详细描述,形成完整的登录编目系统。

3.3.2 建立文化遗产风险地图评估系统

中国的城市风险类型多、分布广,城市隐患不容小觑。风险研究已成为科学制定城市风险防范对策的必要环节。中国应建立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中心,系统开展风险地图评估研究,逐步建立自然灾害、风化侵蚀和人为损坏风险评估数据库,以文物为基本评估单位,按照历史街区、历史名城逐层递增,进行区域范围内的风险评估,发现隐患、排查问题,指导城市风险防范规划的制定。

3.3.3 明确高风险地区的降灾措施

对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的城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自然灾害、风化和雨水侵蚀以及人为损坏影响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随着全社会灾害管理理念从“减轻灾害”逐渐转变为“降低灾害风险”,风险研究已成为科学制定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的必要环节。高风险城市需要针对本地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威胁,在城市规划阶段便提出城市防灾减灾方案,在文化遗产密集的历史文化街区等地,制定一套以文物保护优先的街区管理制度,适当控制商业开发,合理布局市政安全设施,从而有效避免安全隐患;对于古建筑、古构筑物等暴露于大气中的文化遗产,常年经受雨水侵蚀,应适当控制该地区工业开发,并对文化遗产进行定期专业维护,对裸露程度大的结构进行及时检查和修缮,从而将建筑类文物的表面磨损和结构损伤降到最低;对于文化遗产丰富且游客量大的地区,应做好监控防范措施的同时,控制参观流量,对进出场馆的参观人群进行实名制登记,将人为破坏降到最低。

表2 长三角地区被盗文物信息统计

4 结语

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历史价值,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财富,寻找一种恰当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之所以需要建立风险地图管理体系,是因为中国文化遗产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正面临着各种不可抗力的威胁:地震、洪涝灾害的冲击易导致古城墙、古桥、古塔的建筑结构损坏,建筑外表面常年暴露在大气中则易受腐蚀、风化[14]。因此,中国亟需构建一个可视化的管理体系来为不同地域环境中的文化遗产赋予不同的管理等级,利用图纸明确反映出各等级的工作侧重点。意大利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道路,指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未来的方向。通过对意大利经验的学习,借鉴其RM遗产风险地图的绘制流程,针对自身国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希望能够为我国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永续发展的保护前景。

猜你喜欢

编目文物保护长三角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