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钦县封山育林现状及成效分析

2019-05-23阿那农

绿色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封山育林管护植被

阿那农

(云南省德钦县林业局升平国有林场,云南 德钦 674500)

1 引言

德钦县地处金沙江、澜沧江上游,境内有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和生态探险旅游顶级景区“梅里雪山”,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属高原山区县,境内植被及林木生长缓慢,且部分区域内原生植被稀少,是最适宜实施“封山育林”项目的区域。

德钦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建设”中的封山育林项目建设是以全县自然环境为前提,按照植被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森林更新理论、森林可持续理论等为基础,通过人工辅助措施,对尽快恢复植被,扩大森林面积,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德钦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封山育林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为德钦县森林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2 德钦县森林资源现状

2.1 森林资源概况

(1)德钦县国土面积727833 hm2。林业田地530530 hm2。占地总面积的72.9%;有林地387144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3%;灌木林地38732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疏林地67656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2.8%。

(2)有林地387144 hm2:其中防护林面积229720 hm2,占有林面积的59%;特种用途林140771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35.8%;用材林13798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3%;经济林786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0.2%;并有薪炭林88.7 hm2。

(3)林业用地面积530530 hm2,其中公益林面积为502720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4.8%;商品林面积27810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2%。

2.2 森林及植物带分布情况

德钦县是云南省的重点林区之一,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天然林的物种基因库,自然植被与立体的山原地貌、立体气候和土壤分布相对应,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的植物带。按自下而上主要分布为:2600 m以下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干旱小叶灌丛带;海拔2600~3000 m分布常温性常绿针叶林;海拔3400~4200 m分布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4200~4600 m分布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4000~5000 m以上分布高山流石滩疏生草甸。

3 封山育林现状

3.1 封山育林项目规模及区域

至2018年德钦县共实施封山育林项目建设面积为1万亩,项目涉及区域为金沙江、澜沧江流域两岸的奔子栏镇、佛山乡、云岭乡、燕门乡、拖顶乡、羊拉乡、霞若乡、升平镇8个乡镇。

3.2 封山育林地的选择

德钦县封山育林按照封山育林的条件重点选择在“两江”及一级支流两岸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并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块,进行封山育林。

3.3 封育类型、方式及封禁措施

3.3.1 封育类型

根据《云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局)级公益林建设项目作业设计操作细则》要求,在现地调查的基础上,按封山育林条件,主要有乔木型、乔灌型、灌草型3种类型。

3.3.2 封育年限

根据全县年度所选封山育林小班的人为活动、气象、林况、地类等实际情况,按封育类型封育年限为3-7年。

3.3.3 封育方式

根据封山育林地块的位置、立地条件、封育目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全县封山育林采用全封和半封方式。

3.3.4 封育封禁措施

依照《云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局)级公益林建设项目作业设计操作细则》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封山育林封禁措施,以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1) 封育措施。①人工补植补播。在封育区内,对自然下种能力弱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林中空地进行补植补播。②培育管理。在封育期间,采取除草松土、破土整地、除糪、间苗、抗旱等措施。

(2) 封禁措施。①人工巡护。根据年度封山育林面积和布局、封禁范围大小及人、畜危害程度,设专职管护员对年度封山育林项目区进行巡护、管理。②设置围栏。为确保封育成效,根据实际调查,在村庄附近、公路沿线、地势相对平缓、牲畜活动频繁的地段设置机械围栏。③设置标牌。为了使项目区群众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明确封山育林的四周范围,认识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警示的作用,在封育区边界、附近道路口、村寨口及人为活动频繁地段设置碑、牌。

4 封山育林成效

4.1 生态效益

德钦县地处金沙江、澜沧江上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由于自然地貌复杂,境内“两江”坡陡谷深,且自然植被稀少,是历史上泥石流、山体滑坡,流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段。封山育林项目区域,根据生态区位实际需要设计在“两江”两岸。通过项目实施及建设任务完成后区域内植被盖度增加,面山林木郁闭度加大,区域内植被及林灌的防风固沙能力显著增强,保持水土流失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德钦县“两江”两岸的封山育林项目建成后,将对“国家西部大开发”及“长防”工程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以重要的生态区位,在大江大河流域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在国际上给我国树立良好形象。

4.2 社会效益

德钦县的封山育林项目实施及建成后的社会效益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和提高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

(2) 减少了自然灾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3) 江河源头治理为出发点,进一步减轻了金沙江、澜沧江对下游格区域洪涝灾害,为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4) 以道路运输及国防建设为出发点,经面山治理后,控制和减少了山体滑坡,切实保证了国道214线和县内省级道路的运输,为国土安全和国防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4.3 经济效益

德钦县在境内实施封山育林项目后对实现的和将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实施封山育林项目工程,区域内的农民劳力直接参加了工程建设,给当地农民增加了劳务收入。

(2)通过层层签订项目年限的封山育林管护责任状,增加了区域农民、村民小组及辖区行政村相应的管护收入。同时提高了区域内农民的管护积极性,保障了项目建成后质量要求。

(3)项目建成后,随着林草及植被盖度的不断优化,森林生态的综合效益进一步体现,区域内林下食用资源进一步丰富,提供给当地群众必要的收入来源。

5 存在的问题

5.1 封山育林区监测能力差

由于林场缺乏相关监测设备和监测技术的系统培训,林场管理、技术人员等对封山育林区生态环境监测意识不够,能力不强,加上监测手段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要求。

5.2 农村建设与植被保护和恢复的矛盾

随着经济和农村的快速发展,土地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和农民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非法在林地内开采矿产资源和挖沙采石的案件时有发生,与保护和恢复植被之间成为新的矛盾。

5.3 林牧之间的矛盾

由于德钦县的地理区位和农民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全县农民均有养羊、牛等家畜的习惯,通过养家畜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并让牛羊等牲畜在山林里自行觅食,这种散养放牧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牛羊的践踏破坏和啃食,给林草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发展农村畜牧业和保护植被成为了全县普片存在的矛盾。

6 对策与建议

6.1 建设完善的封山育林管护责任制

项目区域内的乡政府、行政村以及村民小组等机构应积极投身到项目建设的后续管护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按小班地块落实责任人,使项目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辖区政府的工作日程。

6.2 建立健全禁牧措施及鼓励农户圈养

首先,应广泛进行群众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区域内群众从思想上得到改变,充分认识封山育林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进而以点带面实现牲畜圈养,改变历史形成自然放牧的习惯;其次,在实现上述目的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区域内农户封山育林禁牧补偿费,以农户作为重点补偿对象,补偿额以该区域涉及的封山育林实施面积为依据,合理安排。

6.3 加强人工巡护及管理工作

人工巡护是封山育林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经常对项目区域内开展的管护员巡回检查工作,直接作用是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以挽回损失。为科学安排和督查封山育林人工巡护工作,辖区政府及当地林业站应对其责任人员实行严格的工作考勤和责任追究制度,并与巡查管护劳动报酬挂钩起来,形成管护效果与报酬所得相衔接的用人机制。

6.4 加强对基础设施围栏工程的后续管理

封山育林的基础设施围栏工程是封山育林项目全封区域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封山育林项目在设施年限内是否实现成效的重要保障。在封山育林项目建设的初期,加强项目资金的核算及使用管理,根据设计年限,合理计算安排年度围栏工程维修费,使资金在年度封山育林项目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人工巡护和年度综合检查,对造成封山育林人为破坏和灾害性塌陷的围栏工程,要及时组织人力进行补救维修,以确保封山育林成效。

猜你喜欢

封山育林管护植被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封山育林问题与策略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浅论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