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人的成功故事为什么帮不到你?

2019-05-22马薇薇

领导文萃 2019年10期
关键词:成功者肯德基励志

马薇薇

试想一下,要激励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你的眼睛,应该盯在谁的身上?

你一定会以为,是那些顶尖的成功者嘛!小时候挂在我们教室里的那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画像,不都是引领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杆吗?于是,正如小学生写作文总是那几个例子,在成人的世界里,大家说来说去,也总是那几个名字。作为其中最常被提到的一个人,马云有不同的看法。2017年6月,他在阿里巴巴美国底特律Gateway17展会上发表演讲的时候说,对于普通人而言,哈佛商学院这种地方经常讲的那些成功者的故事,有很多内幕,都是你看不到的。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向比尔·盖茨看齐,那样你会很受挫,从隔壁卖饺子的老奶奶那里学吧!”

在成功者的各类演讲中,这句话实在是难得的肺腑之言。因为它指出了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误区:参照对象的选择。请记住这句话:只有合适的参照对象,才能产生真实的驱动力。还是拿马云来举例。如果我告诉你,年轻时的马云,找工作屡屡碰壁,投简历到肯德基,一共25个人应征,招聘了24个,唯独把他踢出去了,然而他经过不懈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家。你听到后是不是很感动?是。有没有也想去创业?有。但是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道理很简单——你根本无从学起。这固然很励志,可毕竟你是你,马云是马云,中间隔太远。你只知道一些戏剧性的故事,又不知道他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以他为参照,根本不能对你当下的行为改变起到任何作用。所以这时,你倒不如认真观察身边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平时都是怎么听课,怎么复习,怎么做作业,怎么娱乐和休息的。首先,与那些名人半真半假的传闻相比,你身边案例的一切细节都摆在面前,更容易发现其中真正值得学习的东西。其次,虽然身边人的成功并不一定耀眼,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成就,是你再努力一把就切实能够达到的。所以,向他们学习,更容易转化成实际行动,而不是停留于空想。

真正能对我们造成实质心理冲击,让我们觉得“我也可以这样”,或者“我必须做出改变”的,不是相隔遥远的偶像,而是触手可及的身边人。事实上,由于科技和资讯的发达,现代人往往会误以为偶像离自己很近,给自己励志的时候,动不动就是马云、马化腾,这其实是错选了参照对象。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参照对象太过遥远,会导致细节模糊,信息不全面

魔鬼都在细节里,所以,在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时,难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马云这个例子,他没有被肯德基录用,从中吸取的教训是“提升外在形象”,还是“培养内在气质”,甚至是“干脆以后就不要指望给人打工”?这些微妙的心态变化,当事人自己可能都记不清了,你从这样的案例里,又能学到什么?

2.参照对象太过高大上,会导致你自己的效能感不足

设立目标,不是要你供起来崇拜的,得有实际的行动才行。可是一开始选取的参照对象越大,目标人物离你越远,你辛辛苦苦取得的成效就会越不明显。初学者必须给自己设立“小目标”,而且一定不能是王健林眼中的“小目标”,得是你自己能做得到的小目标才行。

3.参照对象跟你没有可比性,会导致对你的触动不够真实

圣贤的教训,一般是让我们“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学他们固然没错,然而问题是,道德不如尧舜禹汤,功业不如文武周公,这根本就不会对常人造成心理压力。反而是级别不那么高的,就在你身边对你造成刺激的参照对象,才是你真正的驱动力所在。

所以,只要你不是以嫉妒,而是以学习的眼光来看待你身边比你强的参照对象,你就会发现,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励志故事,其实是“有缺陷的普通人”。这样的案例,永远会让我们获益最多。一般的励志故事,结构通常都是“戏剧性的困境+史诗级的奋斗+殿堂级的成功”。可是你冷静下来想想——不对,这不是生活的逻辑,这是讲故事的逻辑。想把故事讲得催人泪下引人入胜,就得这么办,可是在真实的生活里,谁会按照这种戏剧逻辑来安排自己的事情呢?谁不是走一步看一步,随时调整策略呢?誰真的是从小认准一个目标打死不回头,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峰回路转,结尾大团圆呢?所以说,只有把参照对象定义成跟你一样的身边人,或者从身边选择你的参照对象,你才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你真正能用得上的东西。

(摘自《启迪与智慧》)

猜你喜欢

成功者肯德基励志
成功者的秘诀
肯德基要上天
辛苦
“我们要吃鸡”!英国肯德基闹“鸡荒”半数门店停业
过圣诞,360万日本家庭吃肯德基
又有人号称自己获有肯德基的炸鸡配方了,不信你做做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差钱”也演“励志”剧
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