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新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2019-05-22陈文生
□陈文生
全球化的新时代,世界经济正在逐渐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的初衷是实现国际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升,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交流,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早在1985年莱维就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其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威约瑟夫认为全球化的含义是经济领域内商品、信息、资金、服务的长距离流动。其他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在全球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全球市场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开端,而我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全球化新时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变革。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之下,区域的发展可以借助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先进的科技对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作出合理的升级和调整。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区域内的产业与区域外围的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学习相关的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管理经营水平,最终产生新的产业形态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是进行企业之间的并购及重组。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的目的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来实现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1]。当今的全球经济发展主要在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之间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各国因为各自经济发展情况和实力的差距在合作方式上也有所区别。
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强强联合,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优势互补的模式。
(二)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重组。各个区域在空间发展上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而是变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国与国之间频繁的商品、劳动力、服务等的流通,形成了各区域之间交流的稳定系统。信息技术及运输行业的发展使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带来的资本流动便利,使全球贸易的行为更加开放和自由,这就促使了区域经济由“点”到“面”的发展。
跨国公司在这一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在所在地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所在地与当地的公司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加强了当地企业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实力雄厚,在其所在地会吸引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这就导致了所在地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的双重压力之下,部分本土企业会逐渐向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靠拢,使得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三)对我国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地区的经济也带来了影响。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中国根据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趋势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理念,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方面提出了有效策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各区域之间在地理空间上出现了远近的区别,“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使世界各国与中国经济交流在空间上的束缚慢慢减少。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地区产业环境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制约比较明显,当前我国各区域的发展除了依靠资源和劳动力之外,更多地倾向于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逐渐打破了我国各地区发展之间的空间限制。
三、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变革
均衡发展策略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内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协助内地地区经济发展上,从而缩小内地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策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深刻改变,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工业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使我国的整体工业布局趋于平衡。均衡发展策略带来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沿海地区的经济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事实上并没有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问题[2]。
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理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区域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本着顺应时代发展的理念,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非均衡的发展策略。这一政策的特点就是允许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沿海地区原本的经济基础就比较好,在这一过程中就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让沿海地区的经济先行繁荣起来,然后对内地的区域进行逐步开发。这一政策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另一方面,这一政策推动了沿海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使沿海地区成为了国内经济的“领头羊”。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内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带头示范的作用,使得内地区域在发展经济时有了标杆和典范。可以看到,非均衡政策的实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导致了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随着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实行了协调发展政策。该项政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了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上的提升。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来说,区域幅员辽阔,可利用资源丰富是其突出的特点,这些都可以作为促进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要发挥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依靠地区特色优势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第二,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内地区域的经济落后地区,要努力构建公平、开放的良性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应用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对中西部落后地区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等。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之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采应用经济合作的方式对落后区域加以援助。
四、全球化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问题。
1.边缘化问题。边缘化问题在我国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中部区域,中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西部来说要好,但是相对于沿海地区又相对缓慢,所以中部地区也处于经济发展的中部地带,这样很容易被边缘化,这一边缘化的趋势从国家的投资比重之中能够明显的发现。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如图1所示,在这一整年中国家对于中部地区的投入占比为28.1%,这一数据仅仅比西部地区高出六个百分点,这足以看出中部地区在国家政策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图1 2009年国家对各地区投入情况
2.“追赶经济”的弊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东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既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发展需求,但是长期的被动经济增长模式也导致了两个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变革区域经济发展重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的工作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区域内进行经济开发项目时,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对于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更应该注重要实行区域的细化合理分配。要将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之路。
(三)区域经济发展途径变革。目前我国实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未能实现中部、东部、西部经济的联动增长,从实际效果上看,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增加。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就要创造多个经济增长点,这是改变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现状的有效选择。
(四)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单纯依靠城市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集群效应的作用,城市集群不仅可以使城市群内部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能够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所以说充分利用城市集群产生的作用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我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城市结构的一体化等方面。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各区域之间的资源流动频繁。从人口转移方面来看,进口农产品对中西部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导致中西部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沿海地区工作;从资金的投入上来看,沿海地区因为受到政策优惠的影响,投资的门槛低,而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这就使得许多投资人在选择投资地域时把沿海城市作为首选。这种人口和资金的流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区域经济要探索发展的新途径,逐渐转变经济发展的重心,利用各方有利资源,从而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促进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