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双语双向”教育促进“融入融合”发展
——湖北宜昌市扎实推进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
2019-05-21宜昌市民宗局
文/宜昌市民宗局
少数民族群众进城是当前民族工作和城市发展的新常态。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针对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群众不断流入的实际,积极探索开展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双语培训,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着力培育宜昌“双语双向”教育服务品牌,促进了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并获得发展,推动了包容团结和谐的文明城市建设。
着眼工作难点,勇于探索创新
找准工作定位。当前,宜昌正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需要凝聚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全市各族人民力量,营造民族团结的和谐稳定局面,在服务全市中心大局中贡献力量。作为民宗部门,抓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就是要立足于宜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际,破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发挥宜昌作为全国示范城市的带动作用,团结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中主动作为。
聚焦服务难点。宜昌是湖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3万人。其中,来自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年均500人以上,主要经营烤羊肉串、拉面馆、卖特色食品和小皮具等商业活动。上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更是一个民族特色鲜明、风俗习惯特殊、交流融入不够的群体。占道经营、证照不全、管理缺位等问题经常出现,成为城市管理的痛点,而流动不定、技能不强、谋生不易、沟通困难的特征又成为部门服务的难点。而语言则是造成产生痛点和难点的基础原因。
开展创新实践。着眼语言相通这个基础,从2016年起,民宗部门从自身职责入手,谋划通过“语言培训”小切口,促进“服务管理”大提升,探索开展了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的语言培训。在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集中居住的西陵区环城北路社区,以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为重点、以语言培训为核心,邀请新疆工作站驻宜维吾尔族干部为主讲老师,定期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老党员、居民代表和维吾尔族群众开展“维吾尔语和汉语”双语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日常生活用语入手,利用外来务工人员做生意的空闲时间,每周集中培训1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在举行主题党日活动、文体活动时,开展教育培训半小时。探索实施2年来,参加培训的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在语言上有了明显进步,培养了阿不来提尼亚孜、买买提等一批听得懂、说得来、能沟通的“好学员”。2018年2月,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和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先后对《关于宜昌市西陵区开展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作出批示,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把握核心关键,全面深入推进
查清基本底数。民宗部门建立了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清真“三食”网点信息按季度统计汇总制度。利用市、县、重点社区三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网络,通过民宗干部、网格员、志愿者进行线下实地走访摸排,通过全市民族宗教网格化系统进行线上比对,实现了重点对象基础数据的及时掌握。2018年3月底,全市共摸排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62人(含临时性流动人口13人)。他们以和田地区墨玉县、和田县维吾尔族人员居多,主要从事新疆烧烤、清真食堂、销售新疆瓜果、干果、茶叶、衣服鞋子等职业。虽然大部分人能够用汉语进行日常简单交流,但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中专以上学历很少,仅有极少数能够使用汉字书写。经逐一核实并交流摸底,共将8个县(市、区)53人纳入培训范围。此后每季度更新统计,及时调整。
加强顶层设计。根据湖北省委领导批示和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的安排,对全市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进行了布局设计。2018年4月,下发了《宜昌市开展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筹备动员、全面培训、总结验收三个阶段分步实施,明确了组织领导、工作经费、师资力量、责任考核等措施。同年4月12日,举行了“湖北省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点授牌暨宜昌市‘双语双向’教育服务工作启动仪式”,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王均成出席并为市级培训点授牌,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全面推进。
突出培训主题。聚焦“三个突出”,推进宜昌市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为抓手,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全过程,引导在宜昌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同胞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文化观、民族宗教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突出法治教育主线。高度重视法治教育,把政策法规宣讲与语言文字培训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带头学法,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突出服务群众理念。聚焦来宜昌少数民族同胞的困难和需求,从他们的关心关切入手,积极为他们提供均等化服务,尽力去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推动各族群众在城市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坚持齐抓共建,完善工作机制
围绕“双向”拓展培训对象。将主要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开展国家通用语言的培训提升到“双语双向”教育的开展。即:既对辖区内少数民族群众中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水平较低、沟通不易的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汉语培训,也对涉及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行业、窗口单位、基层街道社区干部,开展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实用、常用语言或简单问候语培训。实践中,以新疆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西北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群众,以公安、城管、工商、社区等为主的相关单位人员被纳入了培训范围。
强化“协同”丰富培训内容。强化统战、民宗部门的统筹协调、主抓实施责任,积极邀请和组织教育、公安、城管、社区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把语言培训、政策宣传、法制教育、城市管理、部门服务、团结创建等多项工作融入培训课程,整合了各有关单位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工作的相关职能,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共同参与的格局。聘请三峡大学等市内高校的维吾尔族老师、优秀大学生担任教师,邀请少数民族代表、民族工作骨干、教育系统人士参与授课,培育了一批重点行业、窗口单位、民宗系统、街道社区干部和少数民族骨干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立足“规范”细化培训要求。根据宜昌市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分布情况,坚持以点带面,在全市设立了西陵区环城北路社区、大学路社区、伍家岗区汉宜社区3个市级固定教学培训服务点,有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的5个县(市、区)设立临时培训服务点。市、区两级结合本地实际,聘请三峡大学老师、新疆驻宜干部、务工经商人员代表、部门领导、律师等20余人作为授课老师,统一颁发聘书,实行规范管理。同时,按照“六统一”的要求,有序推进各培训服务点开展工作。即:社区统一建立学习档案、统一建立学员名册、统一管理学员学习签到工作;民宗局统一制定月、周学习计划、统一选派老师和志愿者、统一组织实施对监督检查和考核。注重发现、宣传少数民族学员中的先进典型,定期组织学业测试,每学期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学员并给予奖励,并通报新疆驻湖北工作组等单位,优先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范围。
注重因地制宜,创新培训方式
开发本土化教材。坚持简明实用的原则,聘请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师和宜昌新疆工作站干部,重点围绕与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生产生活、就业创业等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统战、民宗、公安等部门提供汉语资料,编印了一本34课的“双语培训教材”。并开发了与教材配套、可个人自学的全省首套“西陵双语”微课堂电子教程,开通了“西陵双语”微信公众号。通过“西陵双语”微信公众号与教师每周授课内容同步发布,2018年已发布34课。
采用灵活式教学。在省级和市级“双语”培训点,以上大课合并教学为主,按期定时上课,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授课,实行日常化培训。其他县(市、区)零散的少数民族人员,采取分散组织或合并开展教学培训,培训教学以当地结对互助方式为主,市民宗局不定期安排老师前往授课。在培训时间上若遇民俗节庆、生产旺季等特殊时间及时调整。在培训内容上分层设定,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和接受教育程度,分门别类地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在学习方式上,采取老师学员一对一,共学、领学、结对互学等办法,建立了微信、QQ等“双语双向”教育群,搭建广泛的学习交流平台。
举办特色化活动。采取“课堂培训+日常交流+特色活动”的方式,广泛开展沟通交流活动。2018年来,以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为重点,吸纳各族群众参与,先后举办了“维吾尔族群众慰问社区汉族困难群众”“关爱新疆少数民族女同胞免费体检”“民族团结手拉手、粽香浓浓心连心”联谊、“各族儿童庆六一”“端午共话爱国情、民族团结一家亲”“我看大城新面貌”“学双语品民族菜”“我在西陵这几年”等系列活动。一年来,通过定期开展学习教育、参观、竞赛、联谊等系列特色活动,潜移默化、以文化人,既提高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对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又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培育了以环北社区、汉宜社区为代表的一批重点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品牌。
发挥引导效应,深化培训实效
教育引导更加深入。以语言文字培训为抓手,把爱国主义和法治教育贯穿培训的全过程,通过举办课堂教学、升国旗仪式、主题党日、学习十九大、开展政策法规教育等系列活动,引导在宜昌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同胞增强认同“五个”,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2018年,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认真遵守城市管理规定,积极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全市6个新疆籍少数民族烤羊肉串摊点进店经营,未发生一起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2名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被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2个单位被表彰为全省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把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纳入各有关单位的工作内容,通过邀请重点社区、重点窗口单位、重点职能部门和重点人群参与培训工作。各部门找准职责的切入点,强化服务民生的理念,安排人员定期上讲台授课,宣讲政策规定,开展现场服务,将培训会变成意见征求会、解决问题会、信息采集会和协商沟通会。一年来,各级公安、城管、工商、教育、司法、街道、社区等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1200余人次,既学习和掌握少数民族关键语言或简单的问候语,提高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和重点单位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又积极为来宜少数民族同胞排忧解难,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群众上学、就医、创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定期得到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上岗就业、免费体检等方面服务。
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全市“双语双向”教育服务开展以来,对新疆籍常住人员实现培训全覆盖,逐步实现“常住辖区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具备国家通用语言基本交流能力,基本了解日常生产、生活的政策法规;重点行业、服务窗口和街道社区等有关干部职工学习掌握少数民族关键语言或简单的问候语”。社区自开展“双语双向”教育服务工作以来,从居民之间的不相往来到如今的邻里互助,从开始的陌生到如今可以很好地交流,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和本地各族群众和谐共居,亲如一家的嵌入式社区已经形成,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不断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