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庙会空间文化传承研究
2019-05-21郑艺鸿王寅寅
肖 晴 郑艺鸿 王寅寅
(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安徽 凤阳,233100)
引 言
民谣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淮河文化带是我国东部南北方文化的分野,淮河两岸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沃土。对淮河两岸人类生活环境、民风民俗、地域文化进行研究,深度发掘淮河文化的价值及历史意义,对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一、淮河流域庙会现状
(一) 研究范围界定
《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 》中记载:淮河流域是包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五省各一部分的广大地带[1]。按淮河源头和出口所属地理位置来看,淮河主要地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西起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太白顶北麓,至洪河口为上游,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为中游,洪泽湖至三江营南流入江、北流入海水道为下游[2],全长约1000km。李学勤先生指出:“淮水流域夹在黄河、长江之间,在南北文化交汇融合上,恰好起着关键作用。”淮河与秦岭一起形成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以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南北物候特征,形成了淮河文化带。这条南北文化带因其经过的地域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板块:以上游河南信阳为中心的“淮汉文化区”;以中游安徽蚌埠为中心的“皖淮文化区”;以下游江苏淮安为中心的“淮扬文化区”。其中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段的淮河中游“皖淮文化区”全长约490km,是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的重要区域范围,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孕育着皖淮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皖淮地区以淮河干流为界,北设豫州沛郡、汝南郡,南置扬州九江郡、六安国,今颍上、太和等县时属汝南郡,霍邱等属六安国,凤台、怀远等县属沛郡,寿县、凤阳等地属九江郡。文中的皖淮地区主要指今安徽境内颍上、寿县、凤台、怀远为中心的淮河干流地区,涉及六安、阜阳、淮南、蚌埠、滁州等地级市[3]13。
(二)淮河流域庙会活动类型
庙会俗称庙市,是我国古代宗教和世俗文化的产物,代表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淮河流域长期的文化积淀,奠定了该区域庙会特有的文化与民间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逐渐由传统的以宗教祭祀为中心转化为以商品物质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民俗集市活动。在皖淮地区涉及的庙会较多,每个县、每个村几乎每年都有各种不同性质的庙会举办。现对沿淮干流主要县城有代表性的庙会进行梳理(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五处庙会基本都是以寺庙为中心开展的大型公共性活动,每一届赶会人数都在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不等,其人群的广泛性超过了其他类型的集市。赶会者包含了老人、小孩、中青年等各层次人群,可谓是老少皆宜。参加庙会除了上香拜佛祈求家人平安这一主要宗教活动外,还包括大型商品展销会、特色小吃、民俗表演、儿童游乐等丰富的内容。庙会时间一般在3 天左右,人们在短时间内集中在某一固定场所就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和满足人群的各种需求。由表1 可见,皖淮地区庙会举办场所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沿乡镇主干道两侧开展庙会活动,庙会期间机动车辆不得驶入镇区;二是依托寺庙所在景区进行庙会活动,这一类空间场域较宽敞,规划相对合理,基本能够满足庙会周期性活动的空间需求。
?
(三)庙会活动特点
庙会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离不开庙会,庙会更离不开人[4]226。总观皖淮地区的五处庙会,大抵是以寺庙为中心,每年举行一至两次庙会活动,吸引周边十里八乡的民众前来赶会,形成了大规模的公众活动(图1)。这种活动一般是依托景区或镇区主要街道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赶会人员多;二、商品多;三、特色小吃多;四、民间艺人多;五、传统演出多。庙会活动的这“五多”,展现了庙会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庙会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延续,集宗教、商贸、表演、娱乐于一体,是群众性的大型综合性的民间活动,如果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大力挖掘庙会文化并进行推广,是对中国传统庙会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淮河流域非遗项目类型及主要保护手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5]。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的4 级保护体系。淮河流域作为我国南北方气候分界线,拥有南湾湖、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城东湖五大湖泊,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截至2017 年,仅蚌埠市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6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 项[6]。
图1 皖淮地区各庙会现场
根据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整理出皖淮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况(表2),主要包括颍上、寿县、凤台、怀远四个县区的非遗项目,分为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节庆文化、体育游艺和民间传说五大类,其中民间艺术包括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和传统美术等。目前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展览馆、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如蚌埠市博物馆内特设非遗展厅,分为序、歌舞韵、淮水情、百业兴和后记五个部分,旨在通过参观展览,唤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寿县建立了安徽省首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以“楚风汉韵——寿县‘非遗’撷珍”为主题,由“人文寿州”“多彩寿州”“魅力寿州”“希望寿州”四部分组成,采取文字、图片、雕塑、实物、电子屏、投影仪等多种展示形式。由于此类展览活动一般都在室内进行,参观人数有限。如果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转移到室外公共空间中,转化为物化载体,将会吸引更多的人群,是对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新举措。
?
三、淮河流域庙会空间文化传承
正如西方现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生产理论中指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而产生”[7],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本身就是社会空间的生产过程,而空间又对整个社会具有整合作用。因此,通过文化空间的再创造为“非遗”在现代社会找寻更适宜的空间与环境,提供更合适的出路。
庙会作为一种“非遗”项目,其本身就自带光环。 但 由于其周期性的特点,庙会期间人流量大,对庙会场地空间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交通设施、卫生设施、休息设施等的需求都有增加。结合前期调研数据,发现庙会场所如果能结合城镇景区进行安排,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对休息空间、卫生空间周期性的需求增加量。因此,庙会活动空间以景区为设计载体,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非遗保护集群,通过空间展示(城市公共空间)、静态展示(博物馆)、活态展示(情景重塑)等方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景区游览形式单调的问题,增加景区的吸引力,如开封清明上河园、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公园;另一方面为庙会空间注入了文化活力。
图2 六洲棋棋盘休闲桌
(一)规划理念
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城市公共空间里休闲,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紧张压力等。景区规划要以城市文化为出发点,通过文化空间再造实现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展示,依“文化载体化、载体功能化、功能商业化”的内在逻辑进行,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定要通过物质载体进行展现,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展现文化内涵。
庙会空间的规划可结合景区入口、广场、建筑周围及道路展开,根据需要搭建临时性展示商业空间等构筑物,实现空间的转换,甚至可以在景区中合理规划展示空间,将非遗展览功能融入景区环境中。另外,在景区中添设具有地方文化的垃圾桶、指示牌、休息座椅及可移动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满足民众需求,营造空间文化。
(二)空间组织
根据庙会活动内容来看,庙会空间主要包括祭祀空间、贸易空间、休闲娱乐空间、餐饮空间、交通空间等[8]55。合理利用景区功能分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庙会空间类型,融入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节庆文化、体育游艺和民间传说等非遗内容,进行合理的空间组织。如花鼓灯等传统舞蹈、泗州戏等传统戏剧、颍上大鼓书等曲艺节目作为庙会活动的民俗表演内容在寺庙周围广场或搭建临时戏台进行演出,表演可分时段,每天一场或多场,能满足不同时段人群的需求;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项目则需要结合饮食摊点的布置进行流程化管理,设技艺展示部分、体验场所和品尝区域等;涂山大禹传说、安丰塘的传说等民间文学则可按照景区景观设计总体规划,将传说中的经典场景转化为情景雕塑的形式,以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及陈列性雕塑为主要雕塑类型,通过与环境有机结合,起到纪念、教育、美化等重大意义。将六洲棋棋盘雕刻在石桌上(图2),可随地取材代替棋子(如酒瓶盖、小石子等),既能满足人们在休息时休闲娱乐、增进情感交流,又能在无形中传承非遗文化。
利用景区入口空间与城市道路合理安排交通;围绕景区寺庙建筑设置庙会祭祀空间,可结合适量的祭祀用品摊位设置;对景区路段进行分区设计,合理规划贸易空间、休闲娱乐空间以及餐饮空间,可分路段多区域设计,以满足赶会民众的不同需求。摊位的设置与数量一定要有效控制,由政府部门或者景区管理处统一管理,提前规划好摊位数量和具体位置,严格控制摊位所销售的商品种类,一个路段或功能区内不能同时出现多个摊位售卖同类商品,以丰富商品种类,提高竞争力。在庙会期间临时搭建的摊点需要服从管理,按照要求统一摊桌型号和结构等,以保证景区环境整体统一。沿路段合理设置休息座椅,休息座椅类型可以多样化,如景观石、花坛边缘等,结合景区空间多类型、多功能化设计,如花坛边缘可设计嵌套式不锈钢坐凳,既能作指示牌使用,又能满足坐凳功能。
四、结论
传统庙会以其独特的社会复杂性和文化代表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社会文化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将传统庙会活动与城镇景区空间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庙会周期性带来的空间场所和空间设施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合理规划景区空间,充分利用景区基础设施,将长久性与临时性设施有效结合,将景区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机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景区空间的展示形式进行合理规划,展现城市文化特色,不仅美化了景区环境、提高了景区空间的利用率,而且吸引了更多的人流,增加了景区的收入,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决了庙会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找到了全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