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写作热情的秘密
2019-05-20张登慧
张登慧
跟着管建刚老师办“班级作文周报”一学期来,我被孩子们高涨而持久的写作热情所感动。抽考加升学的压力也没能阻挡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期末复习阶段,依然有很多孩子坚持写长文。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开足了马力,孜孜不倦地坚持写作呢?回顾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我找到了答案。
第一,保护孩子的真话意识。
“人是愿意说真话的动物。”真話说起来,有一吐为快的舒畅。其实孩子一开始是愿意说真话的,只有在说真话受到伤害之后,才会去揣摩大人的用意,学着说大人喜欢听的假话。可这对孩子来说是苦不堪言的。
老师的宽容,会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说真话的环境。小学生作文,“文品”不等于“人品”。孩子们在作文中抱怨学校饭菜是“黑暗料理”;学校迎接上级检查,组织迎宾队伍,他们认为那是走形式主义;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过于关注,孩子压力山大,他们说家长爱的不是孩子而是分数……面对这些吐槽,我没有站在老师和成人的角度进行疏导和教育,而是任其发泄。他们在作文中写“张张是老狐狸转世,本性难改”,在他们的笔下,我简直就是个暴君,我也没有因为他们的“黑化”有丝毫不高兴,他们在作文里说我专制独裁,甚至摇旗呐喊——反对“暴政”,支持“良政”,我也没有觉得那是逆天了。小孩子,作文不等于做人。刚刚还左一句埋怨右一句斥责,眨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如果把作文和思想教育绑在一起,孩子就不敢写真话了。
第二,让孩子在良性的竞争中成长。
处于良性竞争当中,是孩子持续前进的最大动力。太容易取得的成功,往往没有吸引力。反倒是经过努力之后有成有败的结果,能够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即使部分孩子失败,也能从同伴中获取力量,继续前进。
我们班有61个学生,周报版面称得上寸土寸金。因为竞争压力大,孩子们都铆足了劲儿写稿。初选录用,我选取约三分之二的稿件。初选录用的孩子们用心修改,准备终选录用。终选录用的标准就是看修改的多少,孩子们渐渐明白,要想终选还得拼命修改,有的担心老师看不懂,在原文中标上序号,在文末根据序号修改,复审的时候,哪里改了,怎么改的,改动了多少,一目了然;后进生改了还是没有把握,就求着优等生帮忙;作文优秀生觉得实在没什么改的,就尝试着写赏析……他们知道,不努力修改,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失去机会。
离期末考试还有一周,评出了八位“班级小作家”。经过快一学期的奋斗,总有停下来放松的念头。我依然采用竞争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八位班级作家自由选择对手,两两PK,每日素材达到上报要求的,可以直接录用,先集满六篇的为胜。这样可以激励孩子写好每日素材。对于作文优等生,写好每日素材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六篇的数量能促使孩子学会坚持。他们在作文中说:张张的套路深,但是,为了早日出专栏,我们必须公平竞争,我是不会放弃的。PK过程中,我发现两两PK有些弊端,一种是自由组合的两人水平依然有差异,不能形成旗鼓相当的竞争;一种是两个人实力太过相当,两人作文都无可挑剔,实在不忍心刷下一个留下一个。我又改变了策略——班级小作家排位赛。班级小作家两周之内选取稿件数量前四名的,先出专栏;按照排名安排abcd四个版面。这样就把竞争的面扩大了,由两个人的面对面竞争变成了八个人的小团体竞争,孩子们的写作更加投入和卖力了。
第三,一系列助力活动要找准孩子的兴奋点。
管建刚老师的周报,有动力系统,有助力系统。我模仿管老师的方法,引入了抽奖活动。为了鼓励孩子积极读报,设置了才运卡。“慧言”选中三句、佳作选中四篇,都有机会获得一张才运卡。获得才运卡可以参与每周一次的才运大抽奖。这一活动自认为举办得很成功,回顾了一下,有几个小妙招儿。
1.活动的代入感很强,具有神秘感。既然是抽奖,那就要像模像样地抽。网上买来抽奖箱和五颜六色的抽奖球。看到这一新鲜玩意儿,孩子们忍不住尖叫起来。他们特喜欢交出才运卡,攥着抽奖球,慢慢拧开,胆战心惊看结果的那种神秘感、紧张感和刺激感;这种高度紧张和刺激,总会让孩子们变得兴奋又期待。一个小小的形式变化,带来不一样的心理体验,形式搞好了,就变成了仪式。
2.一系列的奖品设置要对学生的胃口。班上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定要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奖品对胃口了,抽奖活动才能吸引“顾客”。最初,奖品是这样设置的:零食一份、优先刊用卡一张、铅笔一支和当日免作业一项,还有一个比较坑的奖项——谢谢参与。设置这五个奖项,充分考虑了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班的学生都是吃货,零食是不错的选择。优先刊用卡,一是为了照顾个别学生的需求,同时优先刊用卡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学生上报的热情,算是大奖。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喜欢做作业的,当日免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看到上期剩余的奖品有很多铅笔,设置这一奖项是为了“促销”;抽奖,当然也有不中奖的,于是设立了谢谢参与。这几个奖项设置要有一定的比例,零食设置的份额最多,为百分之五十;优先刊用卡不能滥用,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配备;铅笔高年级需求量不大,也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配置;当日免作业一项,不能太多,百分之十差不多;“谢谢参与”不能设置太多,多了,学生会失望,影响孩子的积极性。
要注意观察各种奖励的设置是否合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四,不吝表扬,让学生充分体会写作带来的荣誉和尊严。
管老师说,教好作文其实很简单,用好“两块表”——发表和表扬。“周报”为学生作文的发表提供了平台,解决了发表的问题;表扬,需要老师在日积月累的坚守中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表扬优秀生,树立写作标杆。优秀生,写作很顺手,一不留神就把每日素材写成了作文。表扬他们写长文,可以树立榜样,一是可以激励普通学生向他们看齐——学霸都努力了,你们看着办;二是刺激其他学霸——你是优等生,我也是优等生,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形成良性竞争,实现共同进步。激励优等生再接再厉,向新的目标发起进攻。
表扬中等生,激励变成学霸。中等生,是班上最容易忽视的群体。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唤起他们写作的自信,往往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徐徐一直不太起眼,每日素材写得很认真,起初质量并不好,一天写了篇素材《原来张张和红红是同路人》倾诉自己的委屈,说我冤枉了她。为了鼓励孩子们写真话,我打了五星好评。第二天,她在每日素材里说:“莫非是张张那有魔力的五星好评,给我留下了天使的吻痕,让我不再受任何阻挠地向前奔跑?”理所当然又得到一个五星好评。连续两个五星,让她瞬间找到了写作的快感。后面坚持天天寫长文,看到这么勤奋的徐徐,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表扬她“态度决定成果”。在这样的表扬声里,徐徐一学期写完了七本素材本,并成功评上了班级小作家。
表扬后进生,实现自我超越。翻看了刘鑫宇的每日素材本。九、十两个月,每日素材总共才写了16页;得星,在二点几到三点几之间徘徊。11月8日,他因犯错被罚蹲马步,亲身体验的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他的每日素材写了长长的一页半,大概有800字,我在班上大大地表扬了他,小刘得到这样的夸奖,像是打了鸡血般,开始疯狂写作,在11月26日的时候,成功地换取了一张宝贵的“优先刊用卡”。领卡的那一刻,我又大大地表扬了他。这下,小伙子的小宇宙爆发了,12月又写完了一本,成为为数不多的获得优先刊用卡的写手之一。因为表扬,小刘学会了坚持。
第五,不忘激励,磨炼孩子的写作意志。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段时间的热情过后,孩子们可能会有些懈怠。老师要敏感地预判班级学生的“写作倦怠期”,事先打打“预防针”。以下一些时段,学生可能进入“倦怠期”。
1.期中考试前后可能会出现写作倦怠。期中考试前后那一两周,每天花点儿时间朗读学生的每日素材,朗读就是最好的鼓励,一天朗读三五篇,做到尽量不重复,这样朗读的面大一些,激励的面就大一些。每天朗读之后,不要忘记小结:你们看,真正会坚持的人,就是这些别人想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还不忘向前跑的人!那几天,每天说点儿励志的话,让孩子们干了这碗“鸡汤”,活力满满再出发。
2.期末考试,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学生可能进入“倦怠期”。一方面老师要改变复习方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减压。学生的复习不紧张,自然有时间和心情来写每日素材了。另一个方面,还是要抓住那些典型人物来树立榜样,激发热情。蔡妙在期末复习量增加的情况下看到《周报》上李睿欣的作文,九点半还拿起笔来反驳,我挤出复习时间朗读她的作文,并表扬她说写就写的果断与坚持。班级群,还有一个重要的舆论功能,家长们看了会点赞、鼓掌、赏花、点评,这些都是孩子持续向前的动力。
3.放假,最容易出现写作倦怠期的时间。寒假,天气冷,被窝是好归宿;寒假,过年了,走亲戚是最好的理由;寒假,补习多,压力大是最大的借口,甚至回老家没有网络也是个很流行的说辞……为了激励孩子,我们还签订了“赌约”,孩子以小组为单位,写到规定页数,开学第一周免除每日素材和每周一稿之外的其他回家作业;另外每周星期一要求学生拍照上传“每周一稿”,由“周报特约小编辑”统计上传数量并终选录用20篇稿件,我再选出7篇。我参与选稿是为了“偏爱”作文后进生。两周之后,发现四分之一的孩子没有上传,用“晓黑板”APP及时提醒。在假期过半的时候,请家长拍照上传学生的每日素材到班级群并标注页数,晒出来,有对比,可以激发孩子们在假期后半段时间及时追赶。
第六,开设“张张心语”,唤醒交流意识。
如果学生明白写作就是一种内心的表达,并且在表达之后得到积极的回应之后,他们一定会乐于表达。只要孩子愿意拿起笔来说话,就会有说不完的话,就会有一鸣惊人的话,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话。
孩子对老师留言的渴望甚至超过五星好评。老师批阅每日素材后的留言,就是一次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向玉婷写“没有哪个老师是公平的,虽说每个老师都称自己是公平的,可实际上,没有哪个老师能够做到绝对的公平。张张你也做不到。”我留言:“感谢你的坦诚,是的,虽说每个老师都想做到绝对公平,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真的太难太难了,也谢谢你的理解。不过张张向你保证,在能力范围内,一定尽量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老师的留言,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孩子明白,写作不是任务,那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自由表达,是心灵深处的自然释放。一吐为快的舒坦让写作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我称此留言为“张张心语”。
第七,老师的坚持是最好的行为示范。
让孩子天天写,自己不动笔,没有说服力。我决定跟孩子们一起写作。
九月中旬那个天高云淡的秋日,开始在一个群里分享“后作文时代”的文章。想了想,分享文章动动手指的事儿,每个人都能做。怎样能让分享更有意义呢?决定在分享之后附上几句简单的感想。就这样,没有特殊情况,每天七点半就是我的分享时间。转发“后作文时代”推送的文章后,我会附上一小段自己的感想。开始的几天,转发后写感受,渐渐发现时间不够,调整了方法,前一天把感想写好,保存,第二天复制粘贴之后发在群里。这样的分享比以前更从容,感受也渐渐变得丰富一些了。就这样坚持着,孩子们每天写素材,我每天写分享,一个月之后,忽然发现,每天的文章越写越长,思维也越来越流畅。尽管依然写着流水账,但不管怎么说,总归是留下了行走的痕迹。看着电脑里面躺着的记录十班人事、作文故事、教学反思、心情记录、家庭教育、旅行随笔、班报思考等等,林林总总近20万字,公众号推出50余篇文章,群里推出120余次分享。看着这些文字,我自己都难以置信——这些都是我写的吗?原来,坚持可以这么有力量。
每天将这些文章发送到班级微信群,天天坚持之后,家长们看到了我的坚持,也感动于我的坚持,特别支持《周报》的工作,有的甚至拿起笔来,给孩子写信,写育儿感想,在每日素材后面给孩子留言。家长参与进来之后,孩子的积极性更高了。看着电脑里面躺着的十班人事和作文故事系列稿件,准备推出张张特刊,还准备将家长们发给我的文章和“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中优秀的家长序言收集起来,出一期家长专刊。孩子们看到老师的专刊,看到自己成了老师笔下的主人公,那是一种难以言语的幸福;看到爸爸妈妈的文章登在周报上,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孩子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写作。
老师的坚持,影响和带动了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这也是学生坚持写作的又一动力。
第八,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地写。
这一点,看似和第一点重复,实际上又有些不一样。两者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在我看来,因为我和孩子们之间足够亲密,他们足够信任我,才敢说真话,写真事。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做不到对老师的绝对信任,他们的真话会先试探着写,会瞻前顾后地写,那样的写作,做不到肆无忌惮,写作之后的快感也会大打折扣。
一直以来,我跟孩子们的关系,都不怎么像师生。我们之间有着朋友之间的心有灵犀。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我的称呼基本不是张老师。他们左一个张灭霸,右一个灭霸张,前一个张大仙,后一个张扒皮。面对这些称呼,我没有觉得那是孩子对老师的不尊敬,甚至因为这些称呼而骄傲——只有老师的民主意识深入到孩子心田的时候,他们才敢在作文里如此“放肆”地“胡言乱语”。很多孩子把学习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告诉我,说张张是唯一愿意听他倾诉的人,那是多么大的期待啊;放假了,很多孩子依然担心自己的每日素材本被爸爸妈妈偷看,他们私藏起来,可是却愿意百分百地信任我,交给我阅读,并盼望着回复,这是一份多么大的信任啊。重要的不是称呼,而是完全的信任。因为孩子们喜欢我,信任我,他们可以在每日素材中,在每周一稿里,自由地写,放心地写。因为安全,写得真实灵动、个性十足,渐渐地爱上了写作。因为喜欢写,所以越写越喜欢。这种感觉很微妙,也很美好。
一学期以来,我见证着孩子们写作的每一天,也收获着他们的成长;看着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妙笔生花,华丽绽放,我很欣慰,也很满足。我知道,接下来,还要陪着孩子们走一段长长的路。这条路,辛苦着,却也收获着,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