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5-20王晓红
王晓红
江西省万年县人民医院 (江西万年 335500)
髋部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据统计该病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1]。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基础疾病多、病情变化快、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导致病死率高,其30 d病死率为6.9%~8.4%,1年病死率为22%~33%[2],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对髋部骨折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一体化”是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其核心在于加强医护交流及协作[3]。本研究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进行护理,探讨其临床效果,旨在为护理模式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8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62~85岁,平均(73.8±6.3)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8例,粗隆间骨折20例;手术方式,髋关节置换术3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8例。另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6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61~84岁,平均(74.4±7.1)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7例,粗隆间骨折19例;手术方式,髋关节置换术2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60~85岁,符合髋部骨折的诊断标准,有明确外伤史,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单侧髋部骨折,无绝对手术禁忌证,骨折至手术的时间≤9 d,神志清楚、能正常进行语言交流,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理或肿瘤性骨折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或外伤患者,骨折前已无法负重行走或丧失行走能力患者,近1年内曾进行髋骨骨折手术患者,心肺肝肾严重功能障碍患者,认知障碍、精神病及无法配合本研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健康教育、严密观察病情、围手术期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医护一体化”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如下。(1)成立“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由护士长、科主任、有经验的护士和医师组成,制定相关的“医护一体化”合作制度、流程;按照医疗分组,固定搭配医师、护士,每组均设定1名负责人,2名医师,3名护士,负责全程跟踪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2)患者入院后即由护理人员向其介绍责任医护人员,带领他们熟悉医院及病房的环境,发放医护人员电话联系卡,便于护士、医师、患者及其家属能够良好沟通。(3)患者入院第2天起医师、护士共同交班、查房,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共同制定进一步治疗和护理方案,由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方案,护士讲解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4)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护共同制定心理护理计划,由护士采用一对一的方式,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情,改善其心理状况,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5)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文化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由医护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通过交流、书面、幻灯片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髋部骨折相关知识、自身病情、治疗及护理措施。(6)并发症护理。骨折手术患者术后常出现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便秘、褥疮等并发症,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指导患者预防及处理。如深静脉血栓可妥善固定、制动,抬高患肢有助于静脉回流,气压泵(生产厂家DJO-GLOBAL,规格型号30BI)挤压患肢足部静脉,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包括股四头肌等长、等张锻炼),预防性使用抗凝、溶栓药物;肺部感染则需保持室内通风,定时对病房实施消毒,加强口腔护理,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和排痰,根据病情取半卧位,定时翻身拍背,必要时吸氧支持。
1.3 临床评价
(1)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髋关节局部肿胀和疼痛消失,髋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良,髋关节局部肿胀和疼痛明显改善,可进行髋关节的日常活动;中,髋关节局部的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髋关节日常生活受到轻微限制;差,髋关节局部的肿胀和疼痛无改善,髋关节日常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便秘、褥疮、尿路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髋部骨折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见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该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术后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且老年人存在身体功能减退、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等情况,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易引发患者负性情绪,影响其生命质量[4]。因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治疗期间采用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重要,不仅关系护理工作质量,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也有积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模式可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医护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近年来临床上研究热点之一,它建立了医、护、患三位一体的模式,摒弃了以往的患者住院过程中护士与患者、医师与患者两条平行线格局[6]。该模式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医师与护士共同参与到护理干预中,有助于双方实时进行信息交换,加强了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使医护人员更加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其针对性护理[7]。
在一项对髋骨骨折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的研究中,发现该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命质量[8]。本研究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通过医护共同查房,护理人员能更直观地掌握患者病情,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功能康复训练等,结果显示,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模式增加了医护人员配合的默契程度,有助于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工作效率,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此外,护理中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方案,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医护一体化”模式能使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到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中,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将“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护理中,临床效果显著,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