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9-05-20张丽
张丽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院 (天津 30010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几种动脉硬化的总称,其临床症状会随着机体内动脉硬化的程度而发生变化,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7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46.20±6.24)岁;伴有高血压24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4.32±3.26)岁;伴有高血压18例,糖尿病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降压、降糖、血管扩张等相关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试验组口服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治疗,10 mg/次,1次/晚。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
1.3 临床指标
比较两组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斑块数、不稳定斑块数。通过超声检查对临床相关指标进行确定,应用GE P5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浅表线阵探头,中心频率为7.5 MHz)检测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等,判断标准:以1.2 mm≥内膜中层厚度≥1.0 mm为标准,局部内膜中层厚度超过1.2 mm为硬化斑块,斑块积分采用Crouse积分形式表示,以每条血管中各个斑块最大厚度作为该血管的斑块积分,用双侧颈动脉积分作为每例患者的斑块积分[1]。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斑块总数66个,不稳定斑块总数29个;对照组治疗前斑块总数65个,不稳定斑块总数29个。试验组治疗后斑块总数35个,不稳定斑块总数8个;对照组治疗后斑块总数53个,不稳定斑块总数20个。治疗前两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斑块数、不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斑块数、不稳定斑块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斑块数、不稳定斑块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行性慢性疾病,是诱发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该病的临床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通常从内膜开始,主要累及中等及以上的肌性动脉,导致人体中多个器官和功能发生改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几种动脉硬化的总称,病情严重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现阶段,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该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阿托伐他汀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HMG-CoA还原酶的作用是能够将HMG-CoA转化成甲羟戊酸,即包括胆固醇在内的固醇前体,从而达到治疗效果。阿托伐他汀及其一些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具有药理学活性,口服后吸收迅速,广泛代谢成邻位和对位羟基衍生物及多种β氧化产物,经肝脏和(或)肝外代谢后经胆汁清除药物成分。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试验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斑块数、不稳定斑块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有效促进斑块稳定,并抑制斑块形成,促进颈动脉壁修复,减少斑块数量,降低内膜中层厚度,治疗效果良好[3]。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降低内膜中层厚度,改善血管斑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