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和基因,真是万能的解释

2019-05-19石勇

南风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性格外向性格内向基准线

石勇

有几个读者对我分析消费主义那篇文章里所说的“社会运作基准线”很感兴趣,要我详细解释解释。

行。但基准线很多,限于篇幅,我在这篇文章里,只讲跟语言-智商有关的那个社会运作基准线。

我们先想一下,有几个人知道“先验主体”“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实践理性”“消费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这些概念或表述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吧?

不知道就对了。它本来就是一个叫“学术界”的那帮人用的专业术语,主要是用来进行内部交流,不管他们自己是否知道是什么意思,并不预设要外人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

好,这些东西,还有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之类,就是用来维持他们那一帮人在利益-认知-交流层面的社会运作的。没有这些仪式,没有这些术语的包装,大家都说大白话,就不像话了,无法建立一个自称专业的东西与别的东西的区隔。

唉—“区隔”其实也是他们的专业术语。

一部分以“学术”标榜的人是这样设定某个群体内部运作的语言基准线的。那么整个社会呢?

整个社会很清楚,你必须照顾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所以,用来维持整个社会运作的语言,或者要具有形象化特征,或者要具有表象化的特征,或者要浅显易懂,或者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你要向一些人民群众宣传,显然就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 这些语言跟大家明显隔了一层。文绉绉的、抽象晦涩的知识分子语言,要在人民群众中进行社会运作是有难度的。

在抽象的整个社会层面,也是如此。

我只选语言的“认知”功能来说。

在这种维持社会运作的需要下,其实“基因”这个原本看上去高大上的词语,也沦落成“人性”一样的层次了。

在关于人的认知方面,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他“性格内向”她“性格外向”的说法,也可以经常看到把一个人干了什么什么就说成是“人性”的表述—无论是贪婪、嫉妒、变狠、猜忌,还是疏远、心理竞争、排斥、暗算……通通都被说成是“人性”。

而且,把一切都说是“人性”的,并不仅仅是刘墉这种鸡汤大师,也不仅仅是一些小白,还包括了那些有知识或自认为有知识的人。在微信公众号里,“人性”的说法俯拾皆是。它其实是一种全民语言。

好,“性格内向”“性格外向”“人性”这类说法,看上去是用来认知的,但它们就是一种表象知识。

所謂表象知识,就是满足人获得“我好像知道”“我好像可以把控”的感觉。它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构成了表象知识的那些语言,并不是真正用来认知。就像一个人要获得读书的感觉,要获得仪式感,其实他并没有真正读书,也没有体验到仪式的神圣一样。

真正用来干什么呢?用来交流。

不错,“性格内向”“性格外向”“人性”这类语言,恰恰是用来照顾大多数人的智商的。它们的功能就是用来维持交流层面的社会运作,以便让大家大概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其交流的功能,远大于认知的功能。

还是以“人性”为例。贪婪、嫉妒、变狠、猜忌之类,所有这些心理-行为现象,都自有其发生逻辑,而且往往是心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看清楚它,找到它的发生逻辑,就涉及对心理动机、社会背景、个人情况等方面的考察,是需要点认知能力和费一番功夫的。

可是大多数人既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也没有这种耐心。所以,他们只需要一个源头性的、实体性的解释—因为这是“人性”。

于是,什么都可以说成是“人性”。

在这种维持社会运作的需要下,其实“基因”这个原本看上去高大上的词语,也沦落成“人性”一样的层次了,什么都可以说成是“基因”。

猜你喜欢

性格外向性格内向基准线
2023年高考热点命题1:完形填空
碳交易市场体系中的碳排放基准线:应用实践、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说过最大的谎是——本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
浅析如何给性格内向学生上好一对一汉语课
从“三个关注”入手引导性格内向的幼儿
孩子性格内向就是没出息?我们真的错得太离谱了
性格新说:内向者优
敲门与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