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打造转型升级新样板
2019-05-19王明科
文/王明科
在辽阔的冀南平原,河北省邢台市区东部,占地4600多亩的园博园,每天都要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在园博园一墙之隔的,却是另外一个秘境。放眼望去,满目苍翠,如同园博园的又一个园区。如果不是高高耸立的井架,谁也不会相信,这里竟然是一座煤矿。
这就是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的骨干矿井之一——邢东矿。投产于2001年11月18日的邢东矿,至今已经走过了18年的发展历程。
在邢东矿,人们看不到一点煤的踪迹,更没有煤矿常见的矸石山,甚至就连污水、噪声、电磁辐射等都得到了全方位治理,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煤矿的传统印象。邢东矿不仅给邢台市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巨大的经济活力,而且也成为河北省工业旅游的风景名片,更成为了现代煤炭工业一个新的样板,被誉为“绿色矿山建设的领跑者”。
这是冀中能源股份公司倾力打造绿色生态矿山的成果体现,也是冀中能源股份公司转型升级的缩影和例证。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一个偌大的园博园怎么敢建在煤矿旁边?原来,邢东矿早已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煤矿了。
由于紧邻市区,早在20年前开始建设邢东矿的时候,冀中能源股份公司就提出要打造一个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生态矿山。在矿井建设伊始,公司就从污水、噪音、矸石等各个方面,对邢东矿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规划,并创新应用了一系列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工艺。
矸石是煤矿最大的污染源之一。邢东矿自主创新研发了井下巷道矸石充填技术及装备,专门开掘巷道,把开拓工程中产生的矸石全都回填到巷道里去,实现矸石不升井。这项充填技术及装备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为了解决回采时产生的矸石,邢东矿又创造了“井下预排矸”技术,把原煤里的矸石在井下就地分选出来,直接排放到井下巷道进行充填。排矸与充填紧密结合,矸石在井下全部充填,实现了矸石不升井。由此,邢东矿也成为了我国第一座采煤不见煤、没有矸石山的绿色生态矿山。
2011年9月28日,全国煤炭工业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现场会在冀中能源召开,参会人员再次被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的绿色矿区所震撼,有关领导指出:“这是煤炭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范例,引领了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
邢东矿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煤矿的传统印象,被评为河北省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引来人们纷纷参观。在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绿色开采工艺不仅仅在邢东矿才有,1968年建矿的“老大哥”邢台矿,则是创造了建筑物下充填开采的行业奇迹——把原来堆放在地面的矸石山又“吃”了回去。
从2006年开始,邢台矿开始致力于建下压煤开采技术的研究与探索。2008年12月,首采面7606工作面顺利回采结束,从开采“禁区”拿出了“第一口肉”。2009年3月1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专家对邢台矿“采后充填开采技术”进行鉴定,专家组认为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全称得上是“煤炭开采方式的一次革命”。这项技术获得了当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依靠这项建下充填开采技术,邢台矿把存在了40多年、占地150多亩、高达120多米的矸石山彻底消灭了,这也是国内消灭的第一座矸石山。
上市以来的20年里,冀中能源股份公司始终坚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推进煤炭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变。在治理地表沉陷、矿井废水、矿区废气、固体粉尘、噪音污染等方面,累计投资21亿元,实施了335项节能减排工程,创出了一系列国内、国际领先技术。
如今,无论是投产不到20年的邢东矿,还是开采历史将近百年的章村矿;无论是紧邻城镇、平原地带的井工矿,还是内蒙高原、丘陵山区的露天矿,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所属的20座生产矿井,全部建成了绿色生态矿山。东庞矿、邢东矿被评为中国最美矿山,鄂尔多斯矿区的露天矿成为当地煤炭行业绿色开采的标杆。冀中能源股份公司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华环境友好煤炭示范矿区,所属6个矿被授予“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冀中能源股份公司以煤炭为主业,涵盖煤炭、化工、建材、现代服务等多元产业。在大力发展煤炭主业的同时,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坚持走“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道路,着力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
聚隆化工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是冀中能源股份公司非煤产业的重要支柱企业之一。近年来,全国氯碱行业整体形势企稳向好,河北省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政策日趋明朗。聚隆化工具有丰富的PVC产能储备和土地资源,以及位于渤海新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完善的技术人员队伍,这些优势在发展化工板块的决策部署中突出显现。
2019年5月,聚隆化工成功入选河北省化工行业“做优做强”序列。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审时度势,主动出击,加快推动项目建设。
经过紧张筹备,10月14日,聚隆化工采用国产化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电解槽12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一次开车成功。17日,经过72小时连续运行,各项工艺参数显示正常。这标志着国产化离子膜烧碱单线生产能力提高20%,烧碱装置大型化得到进一步升级。按照聚隆化工“23+40”的产能规划,63万吨PVC产能建成后将一举跨入行业前十强。
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是国内最早进入玻纤行业的企业之一,现有两座玻纤池窑,产能8万吨,能够生产7大系列、14个品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公司玻纤项目产品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属于国家鼓励、省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投资21亿元,在邢台市沙河经济开发区,全面启动20万吨玻纤生产线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510亩,分两期两年建成。这是冀中能源股份公司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重大支撑工程。20万吨玻纤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京津冀规模最大、技术最优、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玻纤生产基地。
聚隆化工40万吨PVC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为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冀中能源股份公司在积极整合煤炭资源的同时,着力获取非煤资源。位于章村矿煤田下部的白涧铁矿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矿石嵌布粒度较粗,组织结构较为简单,为易选矿石,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未开发的优质铁矿资源。10月下旬,冀中能源股份公司与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成功签订了河北省沙河市白涧铁矿勘探探矿权出让合同。开发利用白涧铁矿,将对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带动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四化融合”,促进生产方式加速升级
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把加快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始终致力于依靠科技进步改变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模式,加快推进矿井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四化融合”建设,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所属各矿井不断加快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信息化、智能化的提升。
章村矿是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的骨干矿井之一,也是邢台地区开采历史最长的矿井,具有近百年的煤炭开采历史,长期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生产效率差等种种难题。为了加快推动这个百年老矿的转型升级,多年以来,冀中能源股份公司坚持从装备革新入手,加速推进章村矿生产方式变革。
10月24日,一个装备了“智慧大脑”的新型工作面在章村矿正式投产。在这个名为2下3103的工作面上,装备着56个高清摄像头、30多个LED照明灯外加红外感应装置。随着工作人员在操控台启动按键,工作面上几百台回采设备进入顺煤流启车、割煤、推溜、成组移架,乌金滚滚而出……远程操控就能采出煤。
依托智能化综采设备和技术,10月份,整个工作面仅需2人进行巡检就能出煤,从以前的3班生产减少为2班生产,取消了夜班生产,人均工效却达到16.94吨,提升了58%。
章村矿还采用了一套被称为六轴机器人的设备在巷道狭小的空间进行360°旋转无死角作业,作业人员由30人减少到10人,工效却提升67%。
不仅仅是章村矿,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所属各矿都在加速向智能化时代迈进。
在邢东矿,一种集掘进钻车、扒装机、锚杆机三种设备功能于一体的钻装锚机于10月30日安装就位,借助于多机一体化的技术,相同岩性条件下,每班节约1个多小时,每月进尺150米以上。在东庞矿,随着“掌上洗煤厂”的建成,六层楼的厂房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只要巡检工作人员点一点手机就可以了解36台设备的运行状况。在邢台矿,井下变电所、井下皮带、压风机房等多个场地逐步实现智能化无人值守,优化岗位近30人。
而远在山西,一套远程集中供液站系统在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段王矿投入应用。这套系统最多可以同时服务6个综采工作面,还能对供液站所有设备进行实时操控和监控,实现远程控制无人值守。
在推进“四化融合”建设进程中,冀中能源股份公司装备水平不断升级,机电装备不断向大型化、重型化、智能化、成套化方向阔步迈进。采掘设备由最初的单机控制逐步走向自动控制,综采工作面由单机分别控制实现多机连锁集中控制,采煤机由就地控制发展到离机线控再到远方遥控;液压支架由单机手控发展到先导控制,再发展到电液自动控制;乳化液泵站由手动配液发展到自动配液;转载机由人工拉移实现了自动拉移。
同时,辅助装备从机械化、自动化走向集控化、智能化。皮带机由单机控制发展到顺煤流连锁控制,再发展到多机集中控制;机车运输由人工调度发展到信集闭集中调度系统;主副井提升由模拟控制实现了数字控制,抽压风、变配电、矿井排水、皮带集控等各大系统由就地岗位操作,发展到远方集中监控、无人值守。特别是2008年后,集控装备实现大功率软启动、自动张紧,逐步应用了永磁直连、变频调速等先进技术,为走向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四化融合”整体规划,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目前正在按照“整合现有、引进成熟、创新突破”三步走规划,遵循“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的方式,加快推进“智慧矿山”建设。
随着“四化融合”建设的深入推进,冀中能源股份公司必将在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开拓出一条资源利用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