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9-05-18谢明昌
摘 要:本文立足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从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入手,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能支撑日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素养与能力。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部分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我致力于探索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现将个人教学感悟与体会总结、陈述如下。
一、 在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是指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发展的一种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有意识地组织辩论、讨论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评价,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与影响。
对此,我感受颇为深刻。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对公田转化为私田之间的作用关系。学生们在讨论活动中争相发言,一名学生根据教材上的知识得出“我国由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及牛耕技术,到战国时铁农具及牛耕技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浅显的结论,马上就有另外一名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拓展得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使得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得以显著提高”的观点,以此为基础,很快其他学生就能分析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受其影响,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像出现了私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地租等等”……这般一来,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们的智慧实现了碰撞,观点得到了融合,更重要的是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相关内容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教学效果得以优化不说,学生的唯物史观基本素养也到了有效锻炼,效果颇佳。
二、 在梳理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于特定的历史时间及空间,由此展开来讲,时空观念具体是指依据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观察与分析的一种观念。我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多通过勾画历史时间轴、对比历史事件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历史发展结构,其对于加强学生空间意识、时间事件发展顺序等在内的时空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效应。
对此,我自身的历史教学实践便可以做出有力的说明与阐述。例如,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我曾引领学生精心制作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時间轴,该时间轴主要分为春秋、秦朝、西汉、东汉、北宋、明朝、清朝等几个主要朝代,在春秋至秦朝这一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秦朝至西汉受制于“焚书坑儒”“尊崇黄老”等统治阶级的行为,儒学思想陷入到了较长时间的低潮,直至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并自此延伸到了东汉时期;东汉时期至北宋时期这一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儒学思想一度陷入到了困境,并未得到有效的发展;儒学思想困境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出现了儒学复兴、理学形成的局面,该局面延续到了明朝;而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逐渐形成。至此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便完整地呈现在了一个时间轴上。学生只需凭借该时间轴,便能顺藤摸瓜般地对各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实现轻松的理解与记忆。在对比中培养学生时空意识素养的目的得以轻松达成与实现。
三、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收集、辨析所获取的史料资源、能够依据史料资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恰当评判并以此为基础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能力和品质,其呈现形式主要有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历史史料进行分析。
例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涉及了隋炀帝开通运河这一重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对隋炀帝的这一举动形成客观与科学的认识,我便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史料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举动进行阐述。小组成员凭借各自的智慧,积极参与,很快便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到了不同的史料内容。像有的小组成员以皮日休《汴河怀古》这一古诗作为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有的小组成员以“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这一史料作为自己的观点支撑,还有的小组成员以李敬《汴河直进船》作为自己的史料论据“汴水同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不同的史料从不同的方面入手,阐述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是不够客观、全面,为此,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便能将所有的史料有效融合到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对隋朝开通运河的利弊进行全面分析:隋朝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其开通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发展;但同时,隋朝运河由于工程巨大,其开凿确实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如此,借助史料便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题意识、史料阅读意识、运用史料证明自身观点的能力,很显然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应对近年来的中考改革大有裨益。
四、 在阐释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素养是指以过去的客观历史为基础,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能客观论述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并能理性陈述自身看法的一种方法与能力,其多以材料整理、史料解读、追溯渊源、因果探究、趋向分析、影响说明、地位判断等形式呈现。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历史名词解释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旨在于使学生能辨别教材的历史解释、能发现不同历史解释之间的异同、能解释不同历史认识形成的原因并能够逐步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解释。
对此,我在自身的历史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学生反响异常良好。例如,我曾为学生布置过如下一道历史解释题目:卢绍稷在《东西两国父》一文中将孙中山与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与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单的原因对此做出解释。任务的设置使得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了极大地调动,最终从5个方面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解释:其一,两者都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其二,都缔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其三,都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其四,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其五,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对上述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不仅是他们复习、巩固以往所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他们历史解释素养得以有效发展的过程。
五、 在乡土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从字面上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主要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等方面,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得他们具备端正的价值观尊重和理解世界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我在自身的历史教学活动中会立足于乡土资源,即充分挖掘我们当地乡土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教学素材,效果奇佳。
例如,在教学“工农武装割据及古田会议”相关内容时,我便充分挖掘我们上杭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向他们讲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了解“古田会议”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背景,从而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在古田会议中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是有着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和现实意义;之后,还向学生讲述了其他革命遗址,像中共红四军前委机关暨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松荫堂、毛泽东《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写作旧址——协成店、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文昌阁、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旧址——树槐堂、红四军司令部旧址——中兴堂等等。在立足乡土资源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熟悉而亲切,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大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还切实促进了他们地区自豪感、民族自豪感地树立,有利于他们在增强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心的同时更好地形成家国情怀素养。
在核心素养大热的现当下,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且必须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这既是迎合教育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科教学效益及其质量的客观所需,同时更是促进学生更好进步与成长的内在需求。在日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仍将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旨在于为核心素养目标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落地生根并绽放出魅力之花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8(11).
[2]谢高潮.在核心素养统摄下理解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思想内涵[J].历史教学问题,2018(10).
[3]石洁.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0).
作者简介:
谢明昌,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