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的有效研究

2019-05-18朱景强

考试周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具体、适切、科学的教学目标,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引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对师生的教与学起着定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至关重要。我们综合学科组对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的研究正当其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做些借鉴。

关键词:综合学科;教学目标;适切度和达成度

活动时间2016.2~2016.6活动地点高境镇第三小学

活动主题“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的有效研究参加人数7人

一、 活动背景与意图

(一) 现实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扎实地上好每一节日常化的研究课,在教学的达成度上总是会发现一些问题,追根溯源,问题的出现最终还是归结到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落实上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课堂效率不高,教学目标的制订缺乏对教材的深度研读,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的分析与研究,即使有了较为适切的教学目标,部分老师也因为缺乏适当的方法和策略不能有效落实目标。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对师生的教与学起着定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至关重要。

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具体、适切、科学的教学目标,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引领。同样,具备了适切的教学目标更需要在课堂内的有效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这又势必取决于教师日常化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故此,我们综合学科组对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的研究正当其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做些借鉴。

(二) 教研重点

本案例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重在研究小学综合学科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落实。

(三) 期望目标

我们综合组共有7人,分别担任音乐、体育、美术、自然、信息的教学任务。依据学校的教研要求,我们综合学科教研组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教學观摩、组内听课评课交流、组内集体再次备课,引导组内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关注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意识地将课程标准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拟定适切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 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 活动设计

1. 活动主题

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的有效研究。

2. 活动方式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结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

3. 基本流程

确定主题——课堂教学——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再次教学——研讨交流——总结提高

(二) 实施过程

1. 准备阶段

胡春燕老师(美术)、朱景强老师(体育)两位教师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

胡春燕老师、朱景强老师分别执教二年级的《我喜欢的玩具》、一年级的《1.自然地形的跑。2.保龄球》。

两位老师依据课程标准目标和学科要求,围绕活动主题,客观地分析了学生的现状,分解、细化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其认知水平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

2. 研讨阶段

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活动主题进行评课活动,并对两堂教学的补充完善,献计献策。

在随后的教研活动中,组内老师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踊跃发言:

朱玉明老师(自然):从我们的研究主题出发,针对一年级低龄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并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中各环节衔接自然,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对重点内容做重点练习,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学得活泼、主动、有效。

宋皆琦老师(体育):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自然地形跑中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地形变化来改变身体姿势和动作协调的方法。通过目标的设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锻炼。

钟敏老师(音乐):这是一个有钻研精神的老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都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现状、特点,有的放矢,牢牢抓住学生的身心,设计了适切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随后,各位教师针对两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进行完善,献计献策,群策群力,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使这两堂课在集体的智慧中更成熟、更完善,在再次教学中进一步实践。

3. 整理阶段

在再次教学后,综合组进行本次研究活动的整理和总结。

教研活动中,各位教师对比前后的两次教学,就研究的主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综合组教研活动的学科分管刘忠书记进行了归纳总结:

(1)要理解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含义。

在我们学校设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十个度”里,“教学目标适切度、达成度”被放在了首位。它具体包含三个含义:准确、简明、系统。

①准确,就是不仅要体现学科本色,符合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段的具体要求以及教材编者的意图,还要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

②简明,就是不能庞杂细碎,不能节外生枝,也不能旁逸斜出。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目标的数量越多,课堂上“落实”得就越多,每个目标所分配到的时间就越少。这样,势必造成水过地皮湿的现象,什么目标都体现了,但什么目标都是浮光掠影。不要把课堂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③系统,纵向来讲,要居高临下,站在整个小学阶段瞻前顾后地确立前后连贯的教学目标;横向来讲,要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融合。

(2)而如何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

①从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哪些达成度较高?哪些属于失效目标(未达成或达成度不高)?

②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③课堂是否有无效教学环节?是否有精彩生成环节?

④能否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点与作业?

⑤教师是如何处理好统一的目标与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

(3)倡导的方向

①这次朱景强老师和胡春燕老师的两次课堂教学是对“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的有效研究的一些尝试,试图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研究的效果,对整个教研组抛砖引玉,希望激发各位教师对研究主题的关注和思考,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

②本次活动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大家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奉献了两堂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课,这是一个方向,一个有效的教研活动方法,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不断尝试,坚定地走下去。

三、 活动分析及启示

(一) 活动成效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研究力求解决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的有效性,两位老师的前后四堂课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教学目标设定与实施的操作性,使教师们意识到适切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集体研讨环节中各位教师展现了不同的视角思考,使教研活动走出一个崭新的思维路徑:集体备课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尝试;集中组内教师的集思广益,给教学实践者更多的思路与选择;引领活动主题,浓厚教研氛围,形成良性循环的教研环境。

(二) 主要经验

1. 开展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

这次教研活动主题明确,以“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的有效研究作为研究主题,使组内每一位教师清楚地知道教研活动的内容,再通过理论学习,了解主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能迅速投入教研活动之中。

2. 教研活动要以教学实践为载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前后两次四堂课的教学实践,组内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有了初步的认知。直观的听课评课让组内教师能各抒己见,就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切中时弊,从而围绕主题把研讨的内容推陈出新,让教学实践更上一个台阶。

3. 教研质量决定于教师投入程度

在本次的主题活动中,每一位教师踊跃发言,积极阐述自己的见解,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也让教研的质量达到新的高度。这主要是每一位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研究中,从理论学习到出谋划策,都在围绕着活动主题而努力。故此可以说教研质量决定于教师投入程度。

(三) 后续思考

1. “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达成度”的有效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许多问题还需要组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解决,如所采用的哪些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如教师是怎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等等。

2. 针对教学教研中的“软肋”问题去确定研讨主题,形成良性循环,固定集体备课的教研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梁向东,刘志国.有效的课堂教学始于适切的目标预设——兼论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3(3):38-40.

[2]姜海庆.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有效性研究[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3(10).

[3]李岚,田妍.优化教学策略 培育政治认同——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教学改进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9):13-16.

[4]周晔.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与教学时间关系“非生态”问题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1(11):138-139.

[5]李志厚.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新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5):24-28.

作者简介:

朱景强,上海市,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
隧道工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法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解析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