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初三化学新课教学探究

2019-05-18倪苏毅

考试周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化学

摘 要:化学新课标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之一就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模型作为学生学习化学十分重要的认知工具,合理高效地利用它将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据此,本文以科粤版初三化学“元素”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引入模型,以期对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参考。

关键词:模型认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年初,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对化学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与学科素养,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与形成这一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化学中的模型多种多样,该如何合理利用呢?

本文以粤科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第四节《元素》为例,以一堂引入模型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引入模型方法授课。

一、 模型的分类

模型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模型、符号模型和理论模型。物质模型即反映物质结构的模型,符号模型主要指代各种化学用语,而理论模型则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一定的模型直观呈现出来。在部分文献中还会提到一类特殊的模型——认知模型,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俗称的知识框图、思维导图等。可见各类模型各不相同,应如何将其有效地组织起来应用于教学中呢?

二、 引入模型的课堂教学

元素这一节课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借助模型,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分子、原子、离子等知识联系起来,将会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

据此你发现了什么?

原子可以讲个数,元素不能讲个数

将普通的比例模型用学生熟悉的磁铁代替,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依据新知

引发思考

元素是对一类原子的总称,依据什么来分类?(从原子内部来思考?)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选哪一种微粒好?为什么排除中子、电子,选择质子?

【能不能依据电子?】

以钠原子为例

(1)什么会发生变化?

(2)得失电子还属于一类原子?

【能不能依据中子?】(表格列出Na、Na+、C—12、C—13、C—14的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数)

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Na+。

但它们还是属于同一类,因此选择电子不合适。

中子数会发生变化而质子数非常统一。

由此可以得出元素的定义(从质子数角度)。

核电荷数由质子数决定,二者相等

1. 具有相同 (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依据学生刚刚形成的元素概念,顺着原子内部构成的角度,推测出元素的完整概念。

顺着学生的思路,逐步揭示元素选择质子作为分类依据的原因,进而自然地得出元素的概念。

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还能表示两种含义吗?应该表示什么含义?(3H)

1. 第一个含义不具备,因为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2. 三个氢原子

通过提问理清元素符号书写时的规范和含义。通过多样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在不同背景下的含义。

浅尝辄止

1. 元素符号太分散,因而形成了元素周期表

2. 播放视频(知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小方格内提供了那些信息)

前20号元素任选一个介绍

元素周期表也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模型,在初中要求不高,借助生動的视频,能让学生简单了解并读出元素周期表中的直接信息。

三、小结

本堂课在元素的概念、宏微联系的认知模型,以及对元素周期表的简单认识三个方面涉及模型化教学。将看不见的微粒用学生熟悉的磁铁代替,既有趣又能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建构宏微联系的认知模型,能在头脑中理清宏微的区别与联系,将主要知识点融汇贯通;对于元素周期表,在初中阶段浅尝辄止即可。借助模型,成功地将抽象的元素课变得形象而容易理解,可谓优点良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郭静.中学化学模型教学现状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3]林建芬,钱扬义.基于认知模型探讨高中生化学概念的进阶学习——以人教版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9):33-36.

作者简介:倪苏毅,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化学
化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模型认知的思考与探索
电解水微观过程示意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素养的妙用
化学核心素养之“模型认知”能力的测评研究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