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堂融入名著阅读的实践探索
2019-05-18麦东霓
摘 要:名著是我国文学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积累。教育创新、教育拓展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名著阅读提供了政策支持。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对其未来发展以及形成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开展名著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就在初中课堂融入名著阅读的实践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实践方法
一、 前言
在初中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情况一直是教育部门所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部编版教材逐渐成为了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在其中加入了更多名著导读的内容。这样的教材内容改革体现了名著阅读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在教学中融入名著阅读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篇幅较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名著阅读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对名著内容进行语言赏析。教师应该合理规划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对作者的语言行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教师讲解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作者在课文中描写了百草园的景色以及一些童年趣事。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这本名著导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将其中一些优美或者带有趣味性的语句摘抄下来,在课堂上互相分享,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感受。
三、 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重视通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能根据一些主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名著阅读。教师可以开展合作阅读探究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阅读名著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保持一种相对轻松的心态参与到合作阅读活动当中,学生之间可以形成思维的互相碰撞,从而获得更加多元化和更加深入的阅读体验。例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到《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这本名著主要包含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性散文,在学生进行合作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其设置几个阅读问题:这本名著中有哪一件事能带给你更大的感触?这本名著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谁?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互相讨论,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四、 合理创设名著阅读情境
情境教学法与名著阅读之间的结合不仅能提高名著阅读课堂的生动性,还能使学生从更加直观的角度理解和学习名著的内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名著中的一些经典段落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环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优化名著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到《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比较舒缓的背景音乐,请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朗读,教师可以根据名著中的一些段落搭配一些图片,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被带入到作者所描写的世界当中。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些片段,以情境表演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通过表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名著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 培养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名著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一旦学生对名著阅读形成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当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并将其作为着手点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到《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时,由于这本名著中所描述的背景并不是現代,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较远的时空距离。针对这样的阅读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趣味的阅读活动,比如,阅读比赛、跳读、快速查找关键词和人物特点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六、 结论
综上所述,将名著阅读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已经逐渐成了一种教育发展趋势,对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语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认识到名著阅读教育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合理创设名著阅读情境以及培养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名著阅读的内容。通过本文对在初中课堂融入名著阅读的实践方法展开的一系列探索,希望能为促进初中语文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庞美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系统构建的进步[J].教学与管理,2018(27):84-86.
[2]晏伯成.亲近名著 有效阅读——以《朝花夕拾》为例谈初中名著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5):67-69.
[3]赖年英.基于文化语文素养下中学生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126-127.
作者简介:麦东霓,广东省吴川市,广东省吴川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