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放歌竞风流
——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改革发展纪实
2019-05-18臧贻敏
文/臧贻敏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历经60多年的开发建设,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乌海矿区山川易色,万物生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河激流、贺兰峰恋,清晰地记忆着乌海能源公司前进的历史。60多年来,一代代乌海能源人不忘初心,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在亘古荒原中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煤城;他们与时代同前行,与祖国共发展,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了源源不断的乌金;他们勇于迎接困难与挑战,大刀阔斧实施改革,笃志勇毅突破困境,在新时代抢抓机遇谋求高质量发展。
60多年来,乌海能源公司见证了国家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历程,积淀和书写出一种百折不挠、痴心不改的奋斗情怀,谱就一曲曲激越豪迈的西部之歌。
开疆拓土——荒漠建起新煤城
乌海市素有“乌金之海”之称,煤炭探明储量30多亿吨,以优质焦煤为主,约占内蒙古自治区探明焦煤储量的60%。位于乌海市的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的前身是国家统配煤矿,处于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腹地。内蒙古“西三局”,凝结着老一辈煤矿人一段热血沸腾的记忆。
1954年,受当时内蒙古伊克昭盟盟委的委派,老红军康岳带着七名干部坐着毛驴车从伊克昭盟出发,长途跋涉走了七天七夜来到老石旦,从资本家手中接管了小煤窑,建立了第一个煤矿党组织。从此,当地煤矿的建设在这里起步。
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为支持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了包钢、一机等重点工业项目,乌海作为包钢配套的焦煤基地也纳入了国家的开发计划。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让乌海这片亘古荒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掀开了建设发展的新纪元。
随后,在建设祖国的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煤矿工作者,凭着一腔热血扎根西部戈壁,拉开了艰苦创业的序幕,他们住地窖帐篷,吃小米咸菜,喝黄河浊水,硬是靠人拉肩扛,在荒漠上建起了一座工业城市—乌海市。
第一批煤炭建设者面对风沙、干旱、荒凉,以苦为荣,团结奋斗、艰难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煤炭生产不断刷新纪录。1959年,老工人支双喜代表煤矿工人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总理、李富春等的亲切接见。
在其后几十年的创业发展中,乌海矿区的建设者风雨兼程,苦乐相伴,经历了几多坎坷、几多辉煌,但他们始终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20世纪90年代,原乌达、海勃湾两大矿务局由于人员多、企业办社会包袱重,加之运距远、运力受限等诸多原因,矿井产量始终徘徊在500万吨左右,职工人数近6万人,经营陷入严重亏损,职工生活异常困难,曾一度拖欠职工工资长达13个月。
面对困境,两大矿务局没有消极坐等,而是及时发出“二次创业,再铸辉煌”的号召,按照“以产定人、减人提效”原则,构建起“三条线”经营格局。与此同时,加大多种经营和农业开发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两个局先后兴建了水泥厂、焦化厂、菲达罐头厂、无缝钢管厂、电石厂、矸石发电厂等一批重点企业,为矿区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源。
战略重组——聚力发展显优势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原乌达、海勃湾两大矿务局划归原神华集团公司统一管理运营,分别更名为神华集团乌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神华集团海勃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划归神华的海勃湾矿业公司、乌达矿业公司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经过不懈努力,渡过了那个让人锥心垂泪的难关。原煤产量从划归前1998年的460万吨增加到最高值2013年的1908万吨。2005年1月,神华集团在推进“开疆拓土、重整河山、做大做强、打造辉煌”战略目标过程中,为整合乌海及周边地区的焦煤企业及资源,乌海煤焦化公司应时而生。
时隔3年之后的2008年10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营管理格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进程,神华集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再次整合乌海焦煤产业,将原神华乌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海勃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乌海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蒙西煤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四家企业重组整合,成立了神华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乌海能源公司的适时组建,重新整合和构建了乌海市的能源版图,有力地扭转了无序的市场格局,为统筹开发、合理利用乌海及其周边地区的煤焦资源,实现企地共赢创造了条件。
集团化战略无论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业务的整合和工作流程的规范,还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配置等方面,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公司整体实力的壮大,公司的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乌海市的支柱企业,乌海能源公司的地域影响力逐步提升,是乌海市唯一一户年销售收入近200亿元企业,上缴税费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30%。特别是煤焦化电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地方工业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了当地运输物流业、城市公交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繁荣,曾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最具贡献力的企业之一。
走遍乌海市,几乎每个角落都有这家建矿历史超过城市年龄的“老大哥”的身影,其兴衰牵动着城市的每一根神经。
2016年12月,原神华集团公司党组决定把乌海能源公司的焦化产业(蒙西煤化公司、西来峰煤化工分公司、西来峰发电厂、西来峰硝铵公司)剥离,与巴彦淖尔公司重组整合成立神华内蒙古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现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公司)。
剥离焦化产业后的乌海能源公司成为了一个主要集煤炭生产、洗选为一体的专业化煤炭生产企业。
乌海能源公司的发展又掀开崭新一页。
突破困境——壮士断腕求生存
经历了先矿后城的鼎盛和濒临破产的困顿,截至“十二五”末,乌海能源形成了煤、电、焦化等产业门类比较齐全而又相互支撑的工业体系。
然而,随着煤炭市场“黄金十年”期的落幕,乌海能源公司产业结构“支柱不粗、优势不优”的劣势凸显;再加上人员多、资源少、包袱重以及煤质差等“疾患”集中爆发,乌海能源公司再度陷入连年亏损的“泥潭”。
从光环笼罩到荆棘遍布,这是一个异常艰辛的磨砺过程。面对连续六年经营严重亏损的局面,素有“特别能战斗”之称的乌海能源人没有倒下,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泪水,更多的是励志和坚韧。
公司的困境,关乎2万多名员工的安身立命,也牵动着内蒙古自治区和原神华集团党组的心。“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化危为机,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目前的困难”,这是原神华集团党组对公司扭亏解困给出的指导意见。
为了切实推进乌海能源公司改革,让企业从根本上摆脱“僵”和“特困”的窘境,一场断臂求生式的改革拉开帷幕。
乌海能源新一届党委通过不断调研和征求意见,实施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八条措施”,推出“五步走”战略,大力实施减人增效、去产能、去杠杆,抓质量、强管理等一揽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改革。
充分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做好职工内部退养安置工作;剥离焦化板块,实现专业化管理;科学定位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符合乌海能源公司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实施公开竞聘上岗,优化队伍结构;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利益。
通过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引导,让广大员工明了理、顺了气,也为改革鼓了劲。科学的战略和强有力的执行力让企业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蒙西煤化公司、西来峰煤化工分公司、西来峰发电厂、西来峰硝铵公司与巴彦淖尔公司组建成立了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公司,促进煤矿精干高效。
——解决资源少的问题,企业实现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设管理先进、清洁利用、安全高效矿区。
——大力精简机构,对8个煤矿及配套的洗煤厂进行整合,撤销合并了8个处级建制的生产单位,煤矿和洗煤厂实现一体化管理。
此外,积极落实去产能政策,按期完成纳入国家统一关停计划的苏海图煤矿和天荣公司30万吨/年矿井的封闭,退出产能190万吨,并争取资金支持。根据国家产能置换政策,在公司内部和集团内完成产能置换,将乌海能源原有的焦化板块剥离,随产业转移4000多人,实现了专业化管理。
乌海能源公司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深化改革,实现了“软着陆”。“改革让乌海能源公司重新积蓄了奔跑的动能。”经历了公司改革的员工这样欣慰地说。
改革调整——积蓄发展新动能
改革是一场持之以恒的攻坚战。乌海能源公司为谋求企业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持续深化内部改革,加快矿井升级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蓄发展新动能。
——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乌海能源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外部发展空间,14家被国资委列为“僵尸”和特困企业全部完成治理目标,5家实现扭亏为盈,5家完成减亏50%目标,1家关闭撤销、3家兼并重组,全面完成“处僵治困”任务。
——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减轻企业负担。两年内4个“三供一业”移交项目全部与政府指定接收单位签订了正式移交协议,目前已完成实物资产和管理权移交,为企业轻装前进、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好生产组织,弥补产量欠账。坚持提质增效和效益最大化原则,通过优化生产布局、提升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等措施,切实提高矿井产能。围绕“收缩战线、简化系统、减头减面”的思路,制定年度采掘接续计划,在各矿推行一井一面集中生产格局。简化生产系统,加强劳动组织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取消夜班生产,缩短了井下作业人员工作时间,避免疲劳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煤种特点、用户需求、运输条件等,统筹规划采面布置和生产接续,合理调整配采方式和洗选参数,充分发挥自产煤和外购煤的互补作用,保证了产品效益最大化。
——实施专业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采取掘进机专业化服务,打破大型采掘设备购置使用的传统模式,采用租赁的方式租用大型采掘设备,保证了检修质量及检修的及时性,降低了设备故障率,提高了设备开机率,提高了单产单进水平。实施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专业化,减少辅助运输作业人员120多人,提高辅助运输效率。实施搬家倒面专业化,公司内部组建搬家倒面专业化队伍,负责全公司所有轨道运输矿井工作面的安装回撤任务,大大缩短了辅助生产时间,提高了矿井的综合效率。实施设备维修专业化管理,成立了平沟煤矿维修中心,增强了设备自修能力,避免了外委维修造成的时间长、质量差、追诉难等一系列的扯皮现象,减少外委维修费用的同时,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了单产单进水平。
——深化用人和薪酬分配体制改革,强化正向激励。在公开竞聘上岗的基础上,凡缺员的单位和岗位,一律按照“公开竞聘、双向选择”的方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录,树立了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统一了机关非生产部室与生产部室岗效工资及安全责任期金标准,建立了同岗同酬的薪酬分配制度。重新调整工资分配指导系数,充分利用工资杠杆作用,向一线岗位倾斜、向技术岗位倾斜,工资分配实现井下一线、地面辅助、机关部门3:2:1的比例。对公司机关部室及下属中心全面实施绩效考评,以劳动效率为主线,给予机关部室、中心二次分配激励工资的权限,根据岗位职责和绩效贡献确定不同岗位人员工资,合理拉开内部工资分配差距,真正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一系列改革调整举措使全公司结束已连续六年严重亏损状态。2018年,公司原煤生产完成计划的105.3%;销售完成计划的154.3%,实现了自2012年以来的首次盈利。今年上半年利润总额、经济增加值、商品煤完全成本三项经营指标均提前完成集团下达的目标任务。职工群众有了更多的成就感、获得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今天,经历风雨洗礼的乌海能源突破重围,重新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时代发展的舞台上。乌海能源人以无畏的气魄、勇敢的担当、“撸起袖子”的实干,书写着浓墨重彩的篇章,也见证了破茧成蝶的精彩。
党建护航——创新引领促发展
企业要发展,方向是关键。越是困难时期,越是险要关头,企业党组织越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为企业发展把关定向、引航掌舵。
乌海能源公司党委以“五个提升”为目标,推进管理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建成精干、安全、高效、和谐矿区。五个提升,即党建引领能力提升、安全环保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提升。
公司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始终坚持积极推进企业党建与中心工作、日常工作的有机融合,以提质增效、打赢扭亏为盈攻坚战为工作重心,将党建工作融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公司将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建在支部、落在班组,以“党建+中心工作”为切入点,广泛开展“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面旗”等活动,实现了党建与中心工作互融共促、同步提档,形成典型工作案例18个。公司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坚持执行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主动深入联系点带头讲党课,开展党建调研,参加组织生活,现场解决问题。2018年,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及副总师下基层调研471次,两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赴所在联系点指导党建工作760次,形成了“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的良好局面。
为凝聚人心、发挥合力,公司党委结合实际,起草了《领导人员管理规定》等多项制度办法,覆盖干部选用、任职备案、考核激励、管理监督等干部管理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通过个人竞聘、组织考察、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组织人事部门建议、党委会讨论、任前公示、任前谈话、任职等程序,2018年选拔了10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其中40岁以下5人。
党支部是一切战斗力的基础。公司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主线,以服务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为导向,进一步突出政治功能,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与战斗力。强化“抓党建就是抓生产力、强党建就是提升战斗力、树党建品牌就是形成核心竞争力”意识,充分发挥党员责任区、示范岗作用,积极创建标杆党支部和星级党支部,让党支部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由此也锤炼出一支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队伍,为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健康有序发展夯实了根基。
……
回首往昔,60多年的时光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激情岁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一代乌海能源人坚守创业者的初心,牢记新时代的使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