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科技创新助推搭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9-05-18交城县科技局
文/交城县科技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激活这一发展引擎,交城县坚持大手笔,大力度,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交城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吕梁的东大门,太原的近郊县。全县辖6镇4乡150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822.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2.8%、平川占7.2%,总人口23.5万人。
创新为引领 转型为主线
近年来,交城县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转型”为主线,将创新转型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能,逐渐形成了以煤化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新能源和旅游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全县煤焦油加工能力全国第一、金属锰产量全国第一、玻璃深加工能力华北第一、铸件出口全省第一、硝酸铵钙市场占有率达75%,正在成为全国的煤化工基地、玻璃生产加工基地、锰合金出口基地、铸造业基地和“钙肥之都”。2018年被科技部命名为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同时,荣获了“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国家新型肥料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县基地”荣誉。
科技创新氛围浓厚转型发展动力强劲
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筑牢创新保障。构建全方位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确保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在交城高标准落地。一是强化组织推动。制定了《交城县创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实施方案》《交城县创新型县建设工作方案》,密集出台《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方案》《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县实施方案》《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文件,形成从资金引导、平台搭建、技术引进、队伍建设、成果应用等全方面支持体系。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组”和“科技创新工作领导组”,确保相关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人,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二是强化政策激励。明确了科技创新15条奖励办法,2017年科技创新类奖补700余万元。严格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税费减免政策,2018年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1874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3095万元,做到了应减尽减、应免尽免。2018年科技创新奖补资金1000万元。三是强化改革促创新。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打造“最多跑一次”服务品牌,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在政务大厅为转型项目投资提供无偿代办服务,着力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制度性矛盾。县级领导结对联系民营企业和科研专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六个一”推进机制,促进企业发展、项目落地。四是强化氛围营造。2017年初提出了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龙头,统筹推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国家卫生县、省级园林县、省级环保模范城、省级文明县创建的“六城同创”。目前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对外来创新人才和企业在交城发展形成较强吸引力。
加强平台建设,夯实载体支撑,培育创新源头。创新平台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交城县坚持把培育壮大各类创新平台作为核心抓手,近年来先后有7类创新平台初具规模,为创新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来源。一是加大双创平台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搭建创客空间平台4个,建成创新工程基地18个,实施双创项目14个,2017年9月成功入选“山西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由中鼎云铸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中鼎科技园是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交易、高端人才引进、企业技术攻关、铸造产业线上线下、中小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及素质提升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二是加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全县规上企业与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结成合作联盟,共建创新创业服务与技术研发机构18个,近三年累计签订合作协议33项,联合研发项目209项。特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担任了新天源院士工作站驻站院士,实现了吕梁市院士工作站“零”的突破;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拥有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品、超级电容器材料、煤基碳纤维产品自主研发技术,锂电池工程研发中心申报成为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为“中国碳谷”建设奠定基础;投资300余万元建设的高档食用菌研究中心人工培育的羊肚菌、白木耳已大面积推广,成为脱贫致富新项目;与省化二院合作建立硝基复合肥研究中心,为硝基复合肥集聚发展入注新动能。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交城县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全县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端人才引进、技术攻关、商标注册等服务。截至2018年,全县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4项,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1.92件。近两年,已转化自主研发科技成果9项,研发支出2420.59万元,转化收入3.1亿元。四是加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全县高新技术企业16个,占到吕梁市总数的40%;有“四新企业”8户,“专精特新”企业15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4户,建成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14个。位居全省第6、吕梁第1,2018年当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1.79%。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8.0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88%,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加大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交城是外贸重点县,2017年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总额完成12.56亿元,占全市总额的73%,全省排名第6。2018年,与山西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合作建立了全省首个县域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外贸进出口企业在报关、通关、国检、外管、金融、物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通交城产品对外展示及销售渠道。金兰化工公司与天津港(集团)公司洽谈协商建立国际物流港,可极大缩短外贸企业通关时间,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六是加大融资创新平台建设。县财政每年列入预算2000万元作为中小微企业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创业创新。七是加大开发区改革创新。交城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相继被评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煤焦化深加工)”“转型综改产业转型园”。去年以来,扎实推进以“三化三制”为重点的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目前,累计向开发区赋权27项,成立了开发区财政分局,开发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对下放企业审批事务实行一站式审批,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序时任务基本完成,投入开发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5亿元,年内有望获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食用菌人工培植。
推进产业转型,聚力结构调整,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交城县把培育壮大高端食用菌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主攻方向,把食用菌产业带动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加大科研投入、强化龙头带动、创新增产模式,实现羊肚菌、吊装木耳等食用菌人工培植长效化,通过与贫困群众建立深度利益联结机制,显著带动增收脱贫。交城县吊装木耳栽培项目涉及三个乡镇,11个村11个合作社,共建153个木耳种植大棚,木耳菌棒共计177万棒,干货产量达100吨,带动900户贫困户协同发展。聚焦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新化工“一大三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数谷、碳港、钙都、交城智造”。引进了中西部智慧高速数据中心项目,争取将全省智慧交通、煤炭安监、卫生医疗等政务云布局在交城,打造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经济开发区自有40万吨、周边300万吨煤焦油产能,以宏特煤化工15万吨/年针状焦、6万吨/年超高功率石墨电极、5000吨/年煤基碳纤维生产线及核心技术为支撑,定位四个主要发展方向(发展以碳材料为核心的煤系碳纤维、超高功率碳素电极、核石墨、石墨烯、电池负极材料及衍生产品,发展以碳化工(C1化工)为基础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以碳减排为核心的二氧化碳综合有效利用产业,发展以专、精、特、新产品为核心的精细化工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碳素材料产业基地。全县新型肥料产能达200万吨,硝酸铵钙、硝酸钙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5%~8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18年引进了投资1.1亿元的山西化工研究所年产2.1万吨新材料中试产业化项目,投资2亿元的山西大学合成BDO加氢催化剂专利技术产业化建设项目,不断巩固和扩大“世界钙都”龙头地位。2018年,聘请省铸造协会对交城铸造企业一对一制定产业升级方案,80%企业实施了技改提升;古冶集团与青岛天能重工合作建设150套/年风机塔架生产基地,推动铸造产业向装备制造转变;中科正泰与太原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的“3D砂型打印机智能制造研发应用中心”,开创了交城县铸造模具智能化生产的新篇章,打造“交城智造”基地。
培引聚用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夯实创新根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定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牢牢把握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把人才和创新摆在县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打造强劲有力的“智力引擎”。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引进人才。从单一的企业自主引进人才向政府按产业类型、产业布局引进人才转变,建立了“交城智库”,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二是加强培育提升本土人才。重视本土企业家培育,实施民营企业“三个一”提升工程,近年来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10多名企业家赴全国知名大学培训,组织100多名经营者、1000多名技术骨干进行素质提升培训。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行“来得开心、干得舒心、住得安心”的“三心工程”,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合理待遇留人的服务理念,为来交城发展的各级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在古冶集团设立科研专家楼,为科研专家、团队提供系列服务。目前,县级专家楼、大学生公寓楼正在规划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