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微课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为例

2019-05-17

中小学电教 2019年4期
关键词:易用性意愿学习者

王 彦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 临汾0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带宽的提升、富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改进,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已经发展到视频化阶段,催生出诸如MOOCs、翻转课堂、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多种以视频为核心的在线课程形态[1]。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新型学习方式的发展,如: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然而,有研究发现在线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持久性不强、专注度不够、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2]。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地进行学习呢?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一系列微的出现,微课也应运而生。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空间以辅助课堂教学,它能逾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3]。考虑到大学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学习的知识比较广泛,既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成为专业领域的人才。二是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比较强。因此,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而微课作为一种知识点突出、主题明确、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视频,是大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相关研究表明:微课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对微课的感知情况、微课与学生的交互情况等方面还是不乐观,影响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那么这些因素对微信的使用意愿影响程度到底有多深以及如何改进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微课的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以便做出合理的建议,提高微课的使用率。

二、理论基础

(一)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由Fred D.Davis 在1986 提出的,目的是用来预测和解释用户在面对新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和行为,该模型认为影响用户接受度的关键因素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是指个人认为使用新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个人认为使用新信息技术的难易程度[4]。Davis 认为:感知易用性影响感知有用性。用户的使用态度最容易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向,在这里使用态度作为中间变量,调节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使用行为的影响(如图1)。

图1 技术接受模型

(二)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在行动前对自身完成某一任务的主观评估,包括:自己能否完成任务能力的信念、主体对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感受、直觉和把握等方面。这种预先的估计对后续人类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影响。包括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选择;二是影响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三是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考虑到大学生在感知、接触、决策、使用到认同微课的过程中,其自我效能作用不可忽视,所以将自我效能感引入本研究。本研究中,笔者认为自我效能是大学生使用微课完成学习目标这一行为过程的预期、感知与信心。

三、相关研究

(一)微课

微课,最早起源于美国的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它是一种微型课程或短期课程,这种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很好地体现了学科课程的特点。之后逐渐被其他国家引用和宣传,并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微课”为主题,时间限定为2009年1月到2018年12月,进行精确匹配,共检索出24355 篇相关文献。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国内学者对微课研究的趋势图(如图2)。

图2 微课研究趋势图

由图可知:国内对微课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11年。2011年,胡铁生最先对微课进行研究,从此掀起微课研究的热潮。自2012年起,微课研究总量开始逐年递增,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关于微课的定义,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微教学视频为主的情景化、可视化的网络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比较强,主要针对一些特定的学科知识或课程单元[5]。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6]。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 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7]。之后张志宏将微课与MOOC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微课优于MOOC 的就是短小精悍,可以解决学习者的微需求[8]。基于以上研究,笔者总结出微课的几个特点:时间短、内容少、简单实用、针对性强。

关于微课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主要是微课的概念、类型、发展、理论基础。例如:韩庆年等人追溯微课的本源,阐述了微课的概念、类型和发展[9]。阮彩霞等人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及理论基础[10]。实践方面主要是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微课的设计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等。例如:孟祥增等人以“掌握学习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微课的设计理念与制作流程并分析微课的五种制作方法与特点[11]。姜玉莲等人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特征,探索“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2]。刘红霞等人根据微课设计实践的体会,结合实际教学应用,提出了微课教学设计需参照的四个视角[13]。

(二)使用意愿

使用意愿是预测使用行为的最好变量,是个人从事某特定行为的最直接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通过使用意愿间接影响个人行为。在本文中,使用意愿是指大学生使用微课时主观意愿强度以及在未来是否会考虑使用或者继续使用的意愿强度。关于使用意愿,最早起源于1998年,起初研究较少,从2006年开始,研究量逐年递增(如图3)。目前学术界对使用意愿的研究主题主要是一些新型的电子产品和软件。例如:潘健等人研究了文教类AR 产品的使用意愿[14]。彭润华等人研究了共享单车使用意愿[15]。董志文等人研究了旅游APP 持续性使用意愿[16]。

图3 “使用意愿”研究趋势图

(三)微课使用意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目前学术界分别对“微课”和“使用意愿”的研究都比较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能会为学习者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新的技术手段也可能存在一些阻碍学习者使用的因素。使用意愿作为预测使用行为的最好变量,是个人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最直接决定因素。那么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直接决定学生对微课的使用行为。基于此,本文将“微课”和“使用意愿”结合起来,通过问卷调查法着重探究大学生对微课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研究高等院校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然后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微课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并提出有利于微课发展的建议。

(二)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情况,问卷可分为四部分(如表1):

(1)学生的基本信息;

(2)学生学习行为;

(3)学生对微课的感知情况;

(4)微课与学生的交互情况。

表1 问卷设计内容表

问卷问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但对微课感知情况采用分级量表的方式测量:5 代表“非常同意”,1 代表“非常不同意”。

(三)调查实施

本研究选取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60 份。有效问卷139 份,为了保证问卷的内容信度,问卷中所有测量项目都是基于本文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以便符合本文的研究情境。为了确保不同的应答者对题目具有一致的感知,笔者在发放问卷之前对同班同学进行了提前调查,从中获得了问卷的不足,从而对问卷中意义模糊的题目做了修改,以便调查者能清楚地理解题目,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数据分析统计

数据经过收集、统计、分类,最后使用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五、结果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本文的样本取自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的学生。是因为该高校推行微课的时间还不长,对学生使用意愿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只选取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但是样本数据同样具有代表性,问卷被随机分发给该校的200 个学生,最终收回159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39 份,男生所占的比重为40.3%,女生为59.7%,女生的样本数多于男生。大一所占比重6.5%,大二所占比重9.4%,大三所占比重30.9%,大四所占比重53.2%,大一、大二的样本数偏少,大四的样本数偏多。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基本信息

在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中,在性别方面,使用微课的学生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可能是因为本文是在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展开调查的,师范院校女生本来就比男生多,所以性别对微课的使用意愿影响不好确定;在年级方面(如图4),使用微课的学生大部分为大四、大三,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很少使用微课,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大,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当前的学习资源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所以微课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在专业方面,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微课的频率最大,这说明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微课使用意愿有影响。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非常有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机地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结合,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微课的使用意愿。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微课,其次通过教师和同学推荐的方式了解微课(如图5)。

图4 各年级使用微课的情况

图5 学生对微课的了解方式

2.学生学习行为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网络已进入各个领域,甚至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所以学生对网络的行为能够影响到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

在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中,在学习内容方面,超过一半的学生喜欢利用微课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只有少数人喜欢利用微课学习生活百科知识和语言学习。在学习方式方面,用手机进行微课学习的学生所占比重达46.8%。通常使用电脑进行微课的学生所占比达43.2%,另外,由于掌上电脑价格昂贵且系统不稳定,使得使用平板和其它设备进行微课的学生所占比重明显低(10.1%),使得手机和电脑在微信使用领域占主导地位。然后从微课学习目的方面来说,38.1%的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是自己对微课有兴趣,34.5%的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是应付考试,39.6%的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是充实自己,28.1%的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是老师要求,还有19.4%的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是其它;最后从微课学习时间方面说,33.1%的学生每天使用微课的时间为1-2 小时,16.5%的学生每天使用微课的时间为2-3 小时,9.3%的学生每天使用微课的时间为大于3 小时,这说明学生对微课的使用并不乐观,使用的主动性还不高,在微课上投入的时间不多,需要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如表2)。

表2 学生学习行为表

3.学生对微课的感知情况

微课感知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如表3)。

表3 学生对微课的感知情况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均值都大于3,因为1-5是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所以,均值都大于3 表示几乎所有的学生均认为微课是有用的、易用的;直觉风险性的均值接近3,说明绝大多数人不确定微课学习是否会分散学习注意力。微课的学习效果是否好。使用态度的均值也大于3,表示大多数人都愿意使用微课,说明随时随地学习这一优势相较而言更被学习者看好。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标准值都小于1,说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越稳定,越趋向于平均值。感知风险性标准值都大于1,说明感知风险性的值不稳定,远离平均值。这说明学生对微课的感知情况不稳定,变化快。

4.微课与学生的交互情况

通过调查表明,13.7%的被试非常同意微课的交互性影响其对微课的使用态度,50.4%的学生同意微课的交互性影响其对微课的使用态度,只有少数学生不同意(如图6)。可见良好的交互性可以促进学生对微课的使用。现代教学理论强调网络学习要具备交互性,学习者不仅可以浏览教学内容,还可以实现一些人机交互。教师利用操作界面和显示界面向学习者传递教学信息。学习者是通过交互界面来反馈学习情况,所以,交互设计在微课设计中非常重要。

图6 学生对微课交互性的态度

六、研究结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微课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然而新的技术手段也可能存在一些阻碍学习者的因素。存在一些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不强,有的甚至出现冷漠排斥的态度。因此,本文从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对微课的感知情况、微课与学生的交互情况四个层面全面地调查了学生对微课的看法以及使用情况。研究表明:四个层面都对未来微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学生的年级、专业以及了解微课的途径都对微课使用意愿产生影响

通过上述调查可知:(1)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随年级呈上升趋势,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触面广,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主动性较高,所以,意愿较高。(2)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偏高。因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长期接受专业的培训,信息素养较高,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高效学习。(3)多数学生是通过网络和他人推荐了解微课的,网络上的微课会以有趣、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容易吸引学习者,增强使用意愿。他人推荐微课时会讲述微课的优点以及自己的真实体验,容易打动学习者,增强学习者的使用意愿。

(二)微课学习内容、使用设备都会影响微课的使用意愿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喜欢利用微课学习专业知识、语言、技能等知识。喜欢学习其他知识的人数不多。因为专业知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语言、技能知识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知识。所以,学生对其学习需求高,而大学设置课程有限,学生需要通过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是通过手机和电脑观看微课,手机居多。因为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购买不起高端设备,手机是其常用设备。所以,微课视频要兼容各种品牌、型号的手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三)学生对微课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会影响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

据前面分析可知:学生对微课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均值都大于3,而感知风险性接近3。感知有用性是说明学生觉得微课有用,也就是说微课越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对微课产生的使用意愿就越强。因为微课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微课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新媒介,不管是呈现什么内容,归根结底都要满足用户。感知易用性是说明学生认为微课使用起来越方便,使用意愿也就越强。也就是便利条件,便利条件能正向促进学生的使用行为。例如:学生对付费的微课没有免费的微课使用意愿高。因为付费的微课给大学生增加了额外的经济压力。感知风险性是指学生觉得使用微课会给自己带来风险,例如:为了观看微课进入一些非法网站,使自己的电脑感染病毒或者泄露自己的基本信息等,从而影响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

(四)微课的交互性可以增强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交互性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交互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大一、大二)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学习主动性不强,更应该与其多交互。并且有研究表明,交互式视频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更高的学习满意度[17]。所以,交互性可以增强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意愿。

七、对策

基于本研究对微课的调查以及已有学者对微课的研究,关于提高微课的使用意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微课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微课在大学校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需要加强微课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微课究竟是什么,微课有什么样的优点,微课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等。例如:学校需要开展关于微课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使用微课;还可以组织相关比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为学生解答了心中的种种疑惑后,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发探索热情,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开展微课学习。

(二)精心为微课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一节优秀的微课,首先要从合理的选题开始,到精心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再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每一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相关人员在设计微课时,要有针对性地多设计学生需要的课程。从选题到教学重难点设计以及采取教学方法,都要精心设计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新技术、新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所以,教育管理者、资源开发者、教师等相关人员需要接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培训,加强教师微课培训与学习交流。

(三)完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便利性、降低风险性

为了提高微课的使用意愿,必须为学生提供便捷、安全的微课学习环境,首先从学生所处环境来说,上网进行微课学习需要处在网络比较顺畅的环境中,而现在大学校园的网速比较低,学生多,不能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流量费用比较高,学生经济压力较大,不愿意花额外的费用投资于网上学习。从微课本身来说,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免费课程,不要给学生增加额外经济压力。另外,微课需要放在安全的网站,不要链接其他网站。因为平时学生在浏览网站时有时候会遇到电脑中毒或者泄露个人信息等容易给学生造成危害。所以,学校和相关人员需要采取措施,给学生提供便捷性,降低网站的风险性。

(四)运用新技术和理念,加强微课互动平台建设

良好的交互性对微课来说非常重要,既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还有利于微课资源共享,降低微课的获取难度。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完善微课互动平台。

例如:构建一个兼容PC 端和手机端的学习平台,在学生每观看一次微课或完成练习题时,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观看记录,了解学生的偏好,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课程,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易用性意愿学习者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移动应用界面动效易用性研究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