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主城区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2019-05-16邬皓天
邬皓天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重庆 401120
一、引言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的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投影,即具有如社会地位和社会生活方式等相同社会属性的人们集聚在一起,不同类型的群体具有的社会属性作用于地域空间,于是形成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1]。天津市在二十世纪初发展迅速,本文研究新时期天津市主城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可将其视为对现有文献的补充和完善。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天津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了“主城区”的范围,此范围主要为中心六区与近郊四区。“主城区”的城市化进程及人口分布变化的特征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所以本文将“主城区”作为研究范围。基础数据来源于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分街道的资料,从中选出年龄、家庭规模、户籍、外来人口、教育情况、从事行业、就业、住房等9个方面共79个指标作为研究数据,街道/镇数量为102个。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首先对选取数据的原始数据矩阵进行处理,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影响社会空间的主因子,基于各主因子在各街道/镇上的分值,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最后依据聚类的结果以及相关实地调研情况进行判断,构建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二)数据处理
利用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验证数据的相关性,得出KOM值为0.687,大于0.5,变量高度相关,适合做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在不旋转的情况下处理79×102个原始数据矩阵,主因子数量定为9个比较合适,解释方差总量达70.062%,进一步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使得主因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更明确[2]。
四、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
(一)第一主因子:本地中产阶层
因子1群体的学历水平处于中高层级,以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行业方面也属于中高层级,主要从事一些专业技术类的工作;外来人口所占比例较低;农业人口比例很低;住房属性方面该群体中购买商品房和原公有住房比重较高。
(二)第二主因子:住房条件因子
因子2主要与月租房费用以及人均住房面积联系较强;该群体具有较高的人均住房面积以及月租房费用的属性。得分最高的几个街道都有较多的建设年代较近的高档小区。
(三)第三主因子:外来人口因子
因子3与户口户籍以及外来人口方面的变量具有强关联度,所以将该因子定义为外来人口因子。
(四)第四主因子:领导干部及商业服务业人员因子
因子4与一人户户数、外出人口,批发零售业人口数,国家及党政机关人口数、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负责人口数,商业服务业人口数、3000元以上月租房费户数成较强正相关。
(五)第五主因子:年龄因子
因子5与总抚养比成强正相关,与15-64岁人口数成强负相关。该因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口空心化的程度,体现出年龄分布“中间小、两头大”的特征。
(六)第六主因子:居民服务业人口
该因子的群体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居民服务业,例如餐饮业和住宿业等;且该群体具有家庭规模偏小,购买商品房的户数偏少,人均住房面积偏小的特征。
(七)第七主因子:知识分子
因子7与居民受高等教育人数成强正相关。行业职业方面与从事教育业人口数、从事国际组织人口数成较强正相关。
(八)第八主因子:一般工薪阶层
该因子的群体的月租房费用及人均住房面积处于中游水平,得分较高的区域较为分散,空间分布的差异不明显,这也与一般工薪阶层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城市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较为相似。
(九)第九主因子:外出人口和少数民族
因子9主要与户籍人口、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成较强正相关。 部分街道得分较高主要因为该街道中少数人口占比较大,例如铃铛阁街道、芥园街道。部分街道得分高源于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例如鼓楼街道。
五、社会空间类型及结构模式
(一)农业人口较多的半城市化地区
社会区1在因子1上的平方和均值和平均值绝对值都为最大,与因子5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数据特征说明社会区1的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事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中低端行业的人数偏多,月租房费用不高,自建住房比例较高,年龄方面以青中壮年人口为主。社会区1主要呈同心圆布局。
(二)外来产业人口聚居区
社会区2在外来人口因子的得分较高,与因子1也有较强的负关联,说明该社会区的群体从事中高层职业的人偏少,有一定的农业人口数量,住房方面有较多的自建房。社会区2与因子6有一定正相关,说明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该社会区围绕中心区呈扇形分布。
(三)高素质、高收入职业者聚居区
社会区3与因子2、因子4、因子7、因子1都成较强的正相关。说明此类人群受教育程度较高,有较高的职业地位,同时住房条件较好。这些区域主要为高校集中的街道或条件优越的住宅区,空间分布主要呈斑块状。
(四)传统服务业发达的老城区
该社会区的群体与因子6、因子8、因子9有较强关联。说明该类社会区的群体从事居民服务、住宿餐饮业、文体、娱乐业的人口较多,月租房费用水平处于中游,且有一定的少数民族人口。因此将其命名为传统服务业发达的老城区。
(五)一般工薪阶层集中的中心城区外围区
该类社会区的群体与外来人口因子呈现较强正相关,且这些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市域范围以内;与年龄因子成一定正相关,与传统服务业因子成一定负相关。综上将其命名为一般工薪阶层聚居的中心城区外围区。该社会区在中心城区外围区呈扇形分布。
(六)内城混合居住区
社会区6在所有因子上的分值特征均不明显。从空间布局上看,主要位于内圈层。1可将其命名为内城混合聚集区。在该社会区中,居住条件较良好的住宅区与条件较差的住宅区同时存在,一些街道内还存在二产企业,分布状况较为复杂。
表1 2010年天津主城区社会区的特征判别
图1 2010年天津主城区社会区的特征判别
六、社会空间结构成因分析
(一)历史继承性
开埠前,天津呈南北短、东西长的布局形态,整体沿海河以及南运河蔓延[3]。到80年代,逐步形成了内圈层是商业及居住区,中圈层是居住工业混合地带,中圈层的西南方是教育科研和居住的混合区,外圈层工业为主居住功能为辅的同心圆圈层模式[4]。1985年之后,以中心城和塘沽为核心的双城模式逐渐形成。中心城区的同心圆结构持续强化,外围区域也从工业主导逐渐转变为居住和工业并举。
(二)政策因素
户籍、土地、住房制度的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等政策,共同影响和重塑着天津主城区的社会空间结构。1992年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1998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取消,住房分配货币化逐渐实施,这些制度改革使得单位企业对于人们对居住空间选择的限制力逐渐削弱,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成为了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居民择居的主要因素,城市空间结构所体现的异质化特征逐渐明显
(三)城市规划引导与产业经济发展
天津市于20世纪初就着手对主城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深化调整。与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相对应,高素质高职业地位居民多分布在中心六区和近郊的高新区。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外来产业人口群体和一般工薪阶层群体。城市规划引导和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通过影响居民的职业、经济收入水平、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分布等,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