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神经网络的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疲劳破坏研究
2019-05-16李江南
李江南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珠海 519020)
1 试验内容及方法
1.1 试验设备
试验采用由龙门架、L形大梁和液压伺服作动器等组成的多功能加载系统。
1.2 试验材料
(1)混凝土。试验选用C35混凝土作为钢管内部的填充混凝土,考虑到混凝土强度形成需要进行养护,在养护的过程中钢管极容易生锈,锈蚀的液体可能会对混凝土有一定的腐蚀,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的防腐剂。
(2)钢管。试验采用Q235a型圆形钢管,试件尺寸为Φ150×400 mm,壁厚2 mm。
(3)碳纤维。试验用碳纤维采用SKO型赛克欧纤维布。试验中碳纤维体积掺量为1%,采用代替细骨料法,碳纤维只填充至钢管内部混凝土内,未锚固到上下固定端梁里。
(4)环氧树脂。试验用胶合剂选取环氧树脂胶,用于将纤维胶结在钢管的表面。
1.3 试验方案
试验加载方式分别为 1 mm,2 mm,4 mm,8 mm,16 mm……,竖向荷载的加荷速度为0.7 MPa/s。
2 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疲劳破坏极限强度预测
2.1 模型建立
输入试验数据,采用低周疲劳破坏的参数进行模型的训练方式,进行高周疲劳破坏的预测分析。隐含层设置3层,最大训练次数为1000,全局最小误差为0.005。学习率为0.02。由于该计算模型不能进行破坏点的预判,故设置预测结果低于0.55倍加载力作为破坏点[1]。
2.2 试件加载试验结果
表1为试件加载试验结果。
表1 试件加载试验结果
2.3 BP(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网络预测结果检验
针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输入加载次数为55次,通过连续输入的方式寻找破坏点出现时循环的次数。表2为预测模型方案检验的结果。
根据表2所示结果,对比分析5种建模方案,就准确度而言,方案3高于其他4种方案,方案5的预测结果在55次循环时较为准确,但后期预测时结果偏差较大。采用方案5的建模方法,针对于本试验结果较为准确,但其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要进一步外延。
表2 预测方案检验表
3 基于数值模拟的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疲劳破坏BP网络模型验证
通过大型有限元软件FLAC3D,对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的轴压试件和偏压试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试验结果和数值计算的结果,对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疲劳破坏BP网络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3.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1)模型尺寸。数值计算模型与试验尺寸一致,采用Φ150×400 mm,壁厚2 mm的试件进行计算。
(2)边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工程经验,本文边界采用位移边界,限定模型的顶面、底面不可动,其余面为自由面。
(3)材料参数。材料参数与上述1.2节保持一致,材料参数需按照FLAC3D内置需求进行换算。
(4)计算结果与试验验证。
3.2 建模对试件进行数值模拟
(1)轴压结果验证。表3为 A1,A2,A3编号的3个试件的轴压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模拟值与试验结果值相差不大,误差均<5%,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图1为A1试件的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曲线。从图1可以看出,2条曲线基本吻合,经数值模拟得到的弹性模量较试验得到的弹性模量稍大,但强度较试验结果偏低,模拟曲线的下降平台更为明显[2]。
(2)水平荷载加载结果验证。表4为水平荷载作用下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验证表。根据表4,该模拟方法计算结果正确、有效。
3.3 BP网络预测模型的数值模拟验证
将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得到的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汇总,如表5所示。
表3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
图1 试验与模拟对比分析
表4 水平荷载作用下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验证
表5 模拟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刚度指标的误差最大为4.16%<5%,破坏次数最大误差为3,该BP神经网络预测满足精度要求。
4 结束语
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对钢管纤维混凝土破坏点的预测。将试验真实状态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疲劳破坏极限强度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试验结果可为钢管纤维混凝土柱的疲劳破坏机理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