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五板一墙”与班级个别化植物角的融合
——以“菌菇探秘”项目为例
2019-05-16朱敏燕上海市嘉定区桃园幼儿园
文/朱敏燕 上海市嘉定区桃园幼儿园
STEM+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科学(S)、技术(T)、工程(E)、数学(M)四个学科知识为主,而后面的“+”可以涉及到任何学科和领域,更提倡让幼儿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的知识,它更注重实践,注重动手,注重过程,为幼儿从小培养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我园实施STEM+教育并非抛弃原有的经验,而是在理解STEM+理念的基础上,对已有个别化植物角的经验进行改进和优化。STEM+教育倡导团队合作,建立合作共同体。因此,我们以STEM+理念为切入点,以“玩”入手,转变思考,转变态度,转变角色,还幼儿更多的自主权与自由空间。
本文以班级“菌菇探秘”项目为例,在实践探索中将“STEM+五板一墙”与班级个别化植物角进行融合和运用,即立足于方法运用,把“五板一墙”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工具”,希望以其为载体,让植物角真正成为幼儿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一方天地,真正让STEM+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文中的“菌菇探秘”项目开展过程中运用到的板面有信息板、问题板、故事板、科学展示板和图文墙。
一次偶然,我们萌发了问题——“问题板”的萌芽
图1 午餐进行时
图2 午餐中的好奇
一次午餐时(图1),孩子们对于汤里面的食材特别感兴趣,他们小声地交流着:“你知道里面是什么吗?”“我不知道,小小的,有个小帽子。”“问问老师吧。”接着,一个孩子问起了我:“老师,今天汤里面是什么呀?”我看了看:“原来是菌菇呀!”这下子可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老师,什么是菌菇啊?”“老师,菌菇长在哪里?”“老师,这是什么菌菇啊?”(图2)……对于菌菇的好奇,孩子们一下子起了兴致,我们开始创设菌菇探秘的项目,“问题板”初步萌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有趣的内容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无疑是一切活动的基础。STEAM+教育强调“用充满趣味性的方式来教授基础知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转变思考,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与理念,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他们喜爱的内容,自主产生“问题板”,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是轻松的、有趣的、快乐的,幼儿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遵循了“STEM+五板一墙”的创设是幼儿主动建构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真正把“课堂”还给幼儿。
一次不解,我们查阅了资料——“信息板”的出现
图4 与爸爸在家中查阅信息
餐后,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记录,呈现在了“问题板”上。接着,他们罗列了不少问题。那么到底答案是什么呢?我请孩子们回家分头搜集资料。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家园共育(图4)等方式陆续带回了不少信息,张贴在了“信息板”(图5、6)上:原来菌菇喜欢长在潮湿的地方,不喜欢干燥;菌菇大约有3.6万个种类,有些是有毒的,有些是无毒的;经常吃菌菇对身体有益;菌菇可以人工种植……
STEM+教育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孩子们沟通表达能力更好,社会能力变强”。案例中可以看出,在经过小组合作、家园共育过程中进行菌菇的信息搜集,孩子们达成了粗浅的合作意识,生成了“信息板”。在特定的环境中,孩子们必须学着思考和探究、磨合与适当地妥协,其中包括如何进行搜集,搜集哪些内容,如何进行记录,等等。“STEM+五板一墙”更有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次兴趣,我们开始了行动——“科学展示板”的融合
我们在班级的一个小区域内挑选并养植了四种不同的菌菇——金针菇、平菇、杏鲍菇、灰菇。孩子们继续每天小组观察、商量、记录他们采集的信息(图7、图8):菌菇喜欢的温度不同,金针菇3~18°C,平菇3~22°C,杏鲍菇8~24°C,灰菇3~26°C。菌菇得待在阴暗的地方,不喜欢太阳直接的照射。菌菇的营养土里有豆渣、木屑、棉籽壳等材料。得每天给菌菇洒洒水,保持水分。菌菇可能会在1周~3周的时间里慢慢长出来,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自己种出来的菌菇可以吃,很安全。要将菌包划开一道口子才能长出菌菇……
图5、图6 信息板上的记录
图7、图8 孩子们每天在观察、发现
STEM教育并不是将科学(S)、技术(T)、工程(E)、数学(M)四类学科简单地叠加在一起,而是使它们有效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然角中融入STEM+可以帮助幼儿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五板一墙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获得知识,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本案例中,借助STEM+五板一墙,幼儿从“菌菇”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资料搜集,反复进行观察,开展思考,融合成为“科学展示板”,这无疑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多次观察,我们发现了惊喜——“故事板”的构成
在菌菇探秘的这个小角落,孩子们每天进班的第一件事便是迫不及待地观察着、记录着、发现着、思考着:提着水壶洒洒水,保持菌菇的湿润度,拿着放大镜看看菌菇的纹路,闻闻菌菇“独特”的味道,比比菌菇今天又多了几个,和三五好友一起在菌菇的周围谈笑着,孩子们在一起见证着菌菇的茁壮成长。
你瞧,金针菇的长势喜人,杏鲍菇竟然比孩子的手还大,灰菇长得最缓慢(图9、图10)。在仔细观察不同菌菇生长的基础上,孩子们发现菌菇生长的不同秘密,并融合“录音笔”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与同伴分享。
图9、图10 菌菇的成长
STEAM+教育强调:“没有唯一的答案标准,孩子们更善于提问和思考。”在低结构活动即“菌菇探秘”中,添入了“故事板”,我们需要反复观察菌菇的长势,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找答案。“STEM+五板一墙”的投放,也是记录着孩子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或者对五板一墙内容的分析与梳理,同时了解多名幼儿对自然角活动内容的思考过程,或是同一名幼儿在过程中深度学习的情况,更便于教师充分地观察与指导。
多次探索,我们进行再思考——“五板一墙”的再思考
图11 菌菇的枯萎
图12 新实验的开启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我们发现:菌菇生长速度缓慢了(图11),菌菇逐渐萎靡了,菌菇营养包的四周霉变了,最后,菌菇竟然停止了生长。为什么?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再次翻查资料,原来教室内过高的温度不利于菌菇生长。所以孩子们提出了新思考:怎样的植物适合春夏季种植?——是的,豆!接着,班级里的豆芽实验站开始了(图12)……
STEM+教育融合五板一墙开展“菌菇探秘”的过程,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绝佳时机。幼儿能在这些矛盾中通过思考、协商、交往、沟通,尝试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菌菇探秘中渗透的“STEM+五板一墙”,我们发现:
教师应顺应儿童好奇、好问、好探索的年龄特点,逐渐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鼓励者和引导者。通过借助“STEM+五板一墙”(图13)这一学习工具不断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课程融合起来并激发其兴趣(图14),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学习中提高认识。发掘幼儿在艺术上的潜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图13 “STEM+五板一墙”
图14 幼儿采摘菌菇
1.“工具”能更好地优化已有课程结构。
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在“五板一墙”工具的使用中,教师把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拓展与延伸,渗透于一日活动各环节,幼儿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整合资料,消化吸收知识,自主自由表达,真正趋于幼儿,它服务于幼儿活动,凸显主体地位,促其更好地进行探究分享。
2.“工具”能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学手段并合理应用,发挥其优势,达到确实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五板一墙”工具的推进中,教师反复地进行斟酌,明确工具自身的定位,构建多元的思维模式,拓展思路,有序引导和推进。
3.“工具”不再一成不变,而是个动态性的调整过程。
在“五板一墙”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发现,于中班幼儿而言,“板”的呈现确实能帮助孩子更聚焦地进行搜集信息、观察信息以及整合信息,但是大块面的“板”会给中班孩子过多压力,所以我们的板不是大版面、大篇幅的,而是“小”而“精”且有挑选的,融合现代科技录音笔,把无声的板结合有声的“音”,并时不时更替,所以,时刻保持其动态性的跟进与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践中,教师以幼儿意愿为主,支持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自主进行信息收集、设计制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这无疑是幼儿深度学习与探究的过程,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孩子们变得更乐于参与,更善于思考,更乐于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多了,沟通表达能力变好了,表达表现能力变强了!“STEM+五板一墙”与幼儿一日活动紧密相连,我们还将继续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