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贝又回来了”情景化指导策略在幼儿习惯养成中的运用
——以美工区材料使用、整理与收纳为例

2019-05-16彭解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开发区新区普善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12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整理宝宝

文/彭解华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开发区新区普善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其3~6岁儿童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中都特别强调了相关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由此可见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良好行为礼仪习惯与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游戏化以来,幼儿作为学习探究的主体,在其主体性施展的过程中,良好习惯和品质是最直接影响其学习探究效果的因素。然而,幼儿的年龄又使得习惯养成要尊重其学习特点,轻说重教,化有形于无形,深入浅出,激发幼儿良好共情,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幼儿的认知体验,激发其主体意识,最终将习惯养成习惯化。

情境化指导是指重视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感在幼儿习惯养成中的作用,创设利于幼儿直观感受的艺术优化的特定境况、氛围、环境等,激起儿童积极的学习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认知、优化行为的教育指导策略。3~6岁幼儿的思维仍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需要借助客观事物与情境才能更好地感受习惯和规则的意义,特别是在幼儿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物我关系”,激发幼儿的同理心,能大大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促进幼儿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集体或他人的认同,并收获自我归属感,这就是情境性指导的意义。

笔者在实践中将情境化游戏(境况模拟)、情境化语言、情境式音乐与艺术等显性情境化指导策略,与情景化环境创设、情境化图式指导、情境化幼儿协商自治等隐性情境化指导策略相结合,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对习惯的“唤醒关注—同理认同—认知提升—自主优化—延续应用”养成思路,旨在让幼儿带着良好的情绪与动机,主动融入情境,增加感受认同,激发幼儿主动思考、体验、探究与意义建构的能力,让幼儿在宽松民主的集体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有所收获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现以美工区为例,进行情境化指导的策略实践探索,旨在提高幼儿良好的材料使用、收纳与整理习惯,培养幼儿节约的品质。

一、问题的出现

某一周的巡园蹲点过程中,三个中班的小朋友在区域游戏的时候都向教师发出这样的求助:“老师,彩泥变成硬邦邦的了!”“颜料干掉了!”“这个盖子拧不开!”……保育教师也向我反映,美工区需要花很多时间整理,也是材料浪费最多的区域,孩子们离开时彩泥口袋封口条不扣紧,许多彩泥都风干了,颜料也是瓶盖分离或者不对缝,有的混成一堆,全浪费了,在用毛笔时也是直接伸到颜料底部,笔杆上蘸满颜料,卡纸从中间被剪开……

二、分析与审议

(一)分析

看来,中班幼儿对于美工区材料的使用和整理还有待优化,难道教师和幼儿平时都没有意识和发现到问题?可仔细一观察,每个班美工区都有规则标识,为什么对幼儿没有提醒、教育的作用呢?

(二)审议

1.回顾与交流分析。

我将保育教师的录音和拍摄到的幼儿使用材料时的真实场景在教研沙龙活动时给教师展示,大家对幼儿行为进行了审议和解读(部分呈现):

“我们班也是这种情况,说了很多遍‘要节约,材料哪拿哪放,收收好’,不见效果!”……

“幼儿整理习惯确实不好!可光说教,和‘唐僧念经一样’,他们根本听不进!要求高了,他们就不选这个区了!”……

“但也不能为了体现‘自主’,就完全不介入啊,牺牲良好习惯为代价,幼儿以后的学习如何继续呢?”

“可能是我们的方法有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更入心呢,你看‘小伶玩具’小孩子就特别稀罕!把卖东西变成故事情境,孩子都闹着要!”

“对啊,我家小孩就天天要买那个榨汁机!说买了就喝胡萝卜汁,平时都不肯吃胡萝卜!”……

“我们的材料容器和储藏工具也可以改进,投放一些便于使用、取放的工具,根据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调色盘太浅了,也缺乏小口径的加水工具,所以孩子老是把颜料翻得一桌都是,我正准备改进。”

2.达成教育共识。

教师在审议中有意见的冲突和补充,也有反思和提炼,更有探寻理论支撑的过程,最终达成共识:(1)转变教育策略,突出情境化指导;(2)寻找理论支持,研读李吉林、冯卫东等儿童教育家关于情境化研究的专著;(3)注重收纳整理习惯养成的过程性和延续性,强调家园共育。

三、情境化指导策略的实施

面对美工区材料种类繁多,用一个个材料去创设情境,指导幼儿使用,既不科学又过于高控,幼儿也会在过于相似的情境中失去最初的主动和好奇。于是我们在美工区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收纳、整理与使用习惯,从整体入手,突出孩子的自主自省与互动,将显性情境性指导与隐性情境性指导有机结合,灵活实施。

由此生成了美术整理微情境化课程:“宝贝又回来了!”。

(一)唤醒关注:情境化环境创设——“材料宝宝失踪了”

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并不是让幼儿记住口诀和规则就可以了,而是要唤醒幼儿对于事物的关注和觉察,能够有意识地感受自己与他人、环境间的关系。只有让幼儿自己感受到“不方便”“不舒服”,他才会主动探究、探寻问题所在。

活动前期准备:

1.在中四班幼儿离园后,我和两位教师将美术区的材料分类打包,并在材料上贴上笑脸和哭脸,将材料悄悄藏在教室各个角落里。

2.小王老师制作了一个简短的“材料对话”的小动画。

活动实施:

早晨,幼儿陆陆续续入园,可以自选区域玩游戏。豆豆来到美工角,看着空空的美工区愣了愣,回头向老师看去,老师假装无视,豆豆离开了,跑到建构区。

蒙蒙和晓雯一起跑向美工区,她们俩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怎么东西都没有了?”“不知道!”“问问老师去?”晓雯摇摇头,两个人你推我攘在原地徘徊……

班里很“出趟儿”的乐乐来了,蒙蒙把他拉到美工区一看,他二话没说就跑到我们面前:“老师,美工区没有东西!”

“怎么会呢?昨天你们不是玩得好好的吗?再找找!”我反问。一句话激起了所有在场孩子的关注,大家都围着美工区看,各种交流开始了:东西都去哪儿了?被小偷偷了吗?我没拿!……

“那大家一起帮忙找找吧!看看会不会有什么发现。”

小家伙们很兴奋,一个个翻箱倒柜地找。突然多多从床底下搬出一个封口的盒子说:“老师,我找到一个盒子,里面有声音!”接着大家也陆陆续续地把所有盒子找了出来,放在教室中间。

“老师,你快打开看看,是不是我们的美工材料!”

“不急!先进行户外活动,你们听音乐都响了,正提醒我们活动呢!回来时,我们再打开!”我故意吊住小家伙们的胃口。

(二)“同理心”认同:情境化艺术表现——小动画《材料宝宝的哭声》

“同理心”培养从幼儿时期开始非常有必要,而且时机要得当,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期孩子都是“物我不分”,而随着认知发展,他们在物我关系中慢慢区分“彼此”,物我关系的探究因此一直围绕着幼儿期,幼儿是在时刻感受自己与他人、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如果恰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幼儿“感同身受”,培养他们的共情意识,易受情绪情感支配的幼儿更能因为情感认同而促进行为的改变。

活动前准备:

几个教师分角色扮演材料进行对话,并将对话剪辑制作成简单的动画片;盒子里的材料身上分别贴上笑脸和哭脸。

活动实施:

1.幼儿自由探索。

户外活动结束后,幼儿迫不及待地回到班级,围着盒子们转。教师安排幼儿分组查看盒子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幼儿开始猜测:为什么这个颜料哭了?这盒彩泥是笑的!这个调色板脏兮兮的,它哭了!……

表1 我的发现……

2.倾听“材料宝宝”。

在幼儿进行各种猜测推理后,教师将事先拍好的小动画片播放给他们看。听着“材料宝宝”的“哭诉”,幼儿的表情也变了,从最初的“新奇”变得严肃了,看得出他们既为材料宝宝难过,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

(三)认知提升:情境化语言交流

教师对于幼儿体验和探究后的情绪情感要给予积极的支持,给他们充分表达和分享的权利。幼儿的表达和分享也是认知的扩展和提升的过程。

交流分享:看到幼儿的变化,教师积极抛出问题请他们交流:谁愿意一直安慰“材料宝宝”?我们该怎样才能把它们重新请回来,不再想着离开我们呢?

(四)自主优化:情境化游戏竞赛——请“材料宝宝”回家

幼儿的良好行为最终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幼儿态度、情感都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行为巩固。同时在幼儿执行过程中,也是发现教育行为盲点的最佳时期,比如:教师材料环创和投放中不科学、不合理,收纳盒的数量不充分,幼儿不会操作,等等。

游戏实施:教师看到幼儿对于美工区材料整理和分类的认知已经比较充分,就适时鼓励幼儿按小组将材料送回。

游戏要求:(1)自定组长,组长检查通过后,可以分类送材料。(2)组长确认后,邀请其他小组参观。(3)其他小组赠送五角星,五角星得到多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全体队员拥有一次区域优先选择权。

(五)延续应用:情境性反馈与改进

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定有其反复和曲折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习惯养成教育要保持连贯性。

1.趁热打铁,反复坚持。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情境性指导活动的开展,幼儿对美工区的整理和收纳、使用意识明显转变了。教师在接下来的一周甚至21天内都得很关注幼儿习惯的保持情况,通过贴“哭脸”“好习惯瞬间拍”等充满情境的形式及时反馈,也可以通过聊天询问幼儿:材料宝宝最近失踪了嘛?有没有发现新的哭宝宝?

2.由点及面,延续推广。

美工区只是幼儿活动的一个区域,当幼儿已经在美工区收纳自如时,就得引导他们关注其他区域,并充分尊重他们已有经验的自主运用和迁移,制订分类标准、收纳标准、使用规则,自主管理,由习惯的“他育”慢慢过渡到“自育”。例如:通过“区域自治”聘请管理员来监督等,教师可以在进区卡上做颜色区分,选择特定颜色的就是自愿当本区域的管理员,负责监督其他幼儿使用和整理情况并最后整理区域。

3.由班及家,共育共惠。

良好的使用、整理与收纳习惯是幼儿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之一。因此对于幼儿的教育一定要进行影响辐射,及时把教师实施的过程、方案与家长分享,获得家长的支持,让幼儿在家庭里也有意识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从整理自己的玩具柜、游戏区和小房间开始。

良好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得的,教师如果能巧妙抛“绣球”,为幼儿的习惯养成搭设良好的感知、认同与实践的情境化舞台,他们一定能有别样的展示,各显风采。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整理宝宝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辽宁省盘锦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可爱宝宝超级秀
良好习惯与成功人生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