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项目活动的探索之旅
——以大班“幼儿园的树”活动为例

2019-05-16张皎红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程嘉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12期
关键词:美人蕉果树工具

文/张皎红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程嘉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幼儿园

【缘起】

上学期初,幼儿发现植趣园里的植物经过了一个暑假大多已经枯萎。那这学期我们的植趣园里种什么呢?在团体讨论中,有幼儿提出想种果树,但这一提议很快就被其他幼儿否定了,他们认为种果树周期长、变化少,而他们一年后就毕业了,无法观察到果树的整个生长过程。这时我们想到幼儿园里就有石榴树、梨树、橘子树等很多果树品种,这些品种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幼儿对果树感兴趣,即使不种新的果树,也可以探索幼儿园里现有的这些果树。

于是我们带着“幼儿园里有哪些果树?”的问题进行了园内第一次实地考察,其中有一部分幼儿对“长果子的都是果树吗?”这个话题进行了现场辨析。回到班级,幼儿结合记录单分享考察结果,他们发现,原来幼儿园里除了果树,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树,有些树上尽管长着果实却不是果树,如香樟树、紫薇树。那我们幼儿园里究竟有哪些树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孩子们对此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图1

图2

我们认为树与人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树能带给我们美好的童年回忆。而秋天是孩子们认识树的最佳时机,他们可以亲近树、认识树,甚至保护树等。作为大班的幼儿也更加喜欢亲近自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树的探索和表达,从中积累有意义的经验。

【计划】

1.了解已有经验和兴趣点。

国庆假期前,我们一起整理了关于树的一些问题,形成了“大树知多少”的调查表。孩子们利用假期走进小区、公园等,发现树;咨询成人、借助互联网等,了解树。假期结束后,幼儿结合调查表进行集体分享。我们发现:幼儿已经知道树有不同的名字,有些树叶会变色,树有不同的气味,树桩上一圈圈的是年轮,树能用来观赏、造纸、做家具,树能净化空气。他们对树的年龄、粗细和高度、树皮的不同、叶子上的洞等比较感兴趣。

2.预设可能发生的学习。(见表1)

表1

社会愿意向老师、同伴、家长请教关于“树”的问题,在探究中能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爱护身边的环境,知道要保护树,节约树资源。科学能通过观察、猜测、比较与分析,感知不同种类树的特征或变化。能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会用图画、记录表、统计图等方式进行树的探究记录。了解树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身边的树。艺术喜欢欣赏生活中的树,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表达对树的理解。能运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对树的感受和想象。

3.计划开展的活动。

【展开】

1.树上有什么?

孩子们对于树的发现五花八门,为了让幼儿观察能够聚焦,探索能够持续,经过商议,幼儿决定在幼儿园认领一棵自己最喜欢的树,并对它进行深入的探究。于是孩子们进行了园内第二次实地考察,寻找自己想研究的树,并记录下它的特点。

寻找过程中,羲羲惊喜地发现:“无患子树叶有黄黄的、绿绿的,我还发现了上面有黑色的点点,可能是虫子的卵。”涵涵也大叫道:“香樟树的果子有的是黑黑的,有的是青的,像小葫芦。”龙龙走近一看:“梧桐树叶子怎么那么大?树皮上还有毛毛虫,叶子上的洞洞肯定是被毛毛虫咬出来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对自己感兴趣的树不肯离开。我们则在一边观察,不介入幼儿的讨论。

图3

图4

教师的思考:原本的散点式的观察调整为对某一棵树的聚焦式观察,让户外探究更有目的,交流话题更加集中。期间我们观察幼儿对树的兴趣点,记录幼儿的表现及一些他们提出的问题。通过集体分享、讨论,帮助幼儿及时整理和提升经验,推进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2.你介绍的到底是哪棵树?

接下来几天,我们班持续进行关于“树的发现”的晨间播报。有一天,涵涵说:“我看到的那棵树上有很多黑果子,像珍珠奶茶里的珍珠。”清清说:“我也看到了那棵树,在迷宫乐园那里有好多!”羲羲说:“不是迷宫乐园,我是在欢乐谷看到的。”两个孩子争论不休,都说自己在不同地点看到了那棵树。于是在播报结束后,我们让羲羲和清清带我们一起看他们所说的那棵树,原来两人说的都是香樟树,只是他们认领的树长在不同的地方。

如何让幼儿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认领的树呢?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团体讨论。程老师说:“羲羲和清清说的是一种树,他们长在不同的地方,该怎么分辨?”晖晖突然说:“可以在树的旁边画一个欢乐谷或迷宫乐园。”诚诚说:“我们画下来的树样子都差不多,光看画还是不知道是哪棵树啊。” 昊昊说:“可是欢乐谷的那棵香樟树高,迷宫乐园的那棵粗,它们是不一样的。”程老师随即又问:“那怎么记录我们认领的是一棵独一无二的树呢?”

图5

图6

图7

讨论中羲羲提议可以借鉴成人的身份证,给树也做一张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这一提议得到了全班幼儿的一致同意。于是程老师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投影到屏幕上,让幼儿观察身份证上包含哪些信息。经过讨论汇总后,幼儿形成共识,认为树的身份证上要包括照片、名字、地点、制作时间、班级、制作人。接下来孩子们忙着为自己的树做身份证。制作过程中发生了“谁的树粗?”“相同的树有哪些?”等一系列的故事,“身份证”上由此增加了腰围、同种树的数量、编号等内容。

图8

图9

教师的思考:“你介绍的到底是哪棵树?”是两个孩子在晨间播报时引出的问题,为了及时回应这一话题,我们立刻实地验证,进行集体讨论。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回抛给他们自己商议解决。当幼儿提出给自己的树做身份证时,我们即刻让幼儿观察成人的身份证,从而迁移经验,对树的身份证上包含的信息形成共识,让信息的收集更有针对性,制作的格式相对统一。

3.谁的树粗?

在户外给树画照片的时候,想想说:“我的树好粗啊!”一旁的宸宸也不甘示弱:“我画的树也很粗的。”那到底谁的树粗呢?他们想到用“量一量”的方法进行比较。他们回到班级,在美工区里寻找适合测量的工具,而且吸引了一些同伴的加入。他们在美工区的枯树枝上先进行测量。

小喜说:“我用纽扣量,可失败了,纽扣大大小小的,贴在树枝上会掉下来。”宸宸说:“我用绳子系,可我不会打结。”若涵说:“我找到了吸管,但吸管弯起来有空隙,贴不紧。”琦琦说:“毛根可以量,而且可以贴得很紧。”程老师追问:“那你量出来树枝是多粗?”琦琦一时答不上来。我们发现此时孩子们只热衷于寻找测量工具,而忽视了测量结果。

我们让幼儿把“测量树需要用什么工具,怎么测量?”这个问题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寻找工具,并尝试记录测量结果。第二天,幼儿纷纷带来了卷尺、皮尺、纸尺等可以测量树腰围的工具。莉莉还说她的爸爸教她测量腰围时要贴紧肚皮量,她和几个同伴还一起用皮尺贴紧程老师的肚皮量了量腰围。这下他们开心地奔走相告:量人的腰围要贴近肚皮量,量树的腰围就要贴近树皮量。

教师的思考:幼儿在寻找非标准工具进行测量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总结量树腰围的工具应该有哪些特点,讨论怎么知道测量的数据等,这样可以让他们的关注点自然迁移到对标准工具的探究上。在实际测量时,幼儿对标准工具测量的反应不同,我们在帮助幼儿建构测量新经验上的敏感度不够。这时教师应提供同伴间互相学习的机会,对测量方法、计数进行持续关注,可以开展“标准工具的测量”的集体活动,在区域游戏中,提供幼儿量一量、读一读、写一写的环境与材料,帮助幼儿积累测量的经验,并迁移到生活运用中。

4.相同的树有哪些?

班上有很多幼儿认领的是同一种树,他们说要在“身份证”上有所区别,就要知道幼儿园里同种树有多少棵,认领的又是第几棵。于是孩子们又一次实地考察,寻找和自己认领的相同种类的树。因幼儿园范围较大,同种树较多,孩子们常出现漏数或重复数的情况,那怎么办呢?

这时晖晖提出:“我们可以做标记,数完一棵树,给树做一个标记。”菡菡说:“好呀,可是怎么做标记呢?用什么做呢?”我们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在班级里寻找可以做标记的材料。不一会儿子扬就找到了美工区的绿色彩带:“用这个,每种树可以用不一样颜色的彩带。”其他幼儿看到了,也纷纷去彩带筐里找出了蓝色、粉色等其他颜色的彩带。

接下来认领同一种树的幼儿自然分组,形成了红花檵木组、无患子组、香樟树组、橘子树组、紫薇组和美人蕉组,在幼儿园里数数、做标记。大家发现在每棵树的彩带上用“总数+序数”的方式记录,更清楚、准确,如香樟树“15—5”,表示幼儿园一共有15棵香樟树,这一棵是第5棵。

图10

图11

教师的思考: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一个观察者、支持者,鼓励幼儿在实地数数中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再到实地解决问题。但过程中幼儿只关注自己认领的树,并不知道幼儿园内树的总量和其他树木的数量,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用图表等方式对每一组的数量进行汇总,提升幼儿的归类、比较的能力,对幼儿园有多少树形成总体的认知。

5.美人蕉是树吗?

班上有一些幼儿认领了美人蕉,他们认为美人蕉也是树。在寻找相同的树的过程中,无患子组的晖晖说:“美人蕉好像不是树,我阿公家也种的。”美人蕉组的浛浛听到了激动地说:“美人蕉就是树!”

“美人蕉是树吗?”我们没有及时告诉幼儿答案,而是把这一问题抛给幼儿一起讨论。菲菲说:“树有年轮,一圈就是一岁。”小雨说:“树有很硬的树皮。”梦然说:“那我们可以用手用力戳美人蕉,看它的树皮硬不硬。”航航说:“树有树枝,有的粗有的细。”晖晖说:“树会开花,梨树就会开花,美人蕉好像也开花。”清清说:“树有叶子,到了秋天还会落下来呢!”阳阳说:“树上会长果子,桃子树就会长桃子。”龙龙说:“那香樟树也长果子啊,可是那个果子是种子,不能吃的。”每个组的孩子们都发表着自己对树的理解,可是还是不能判断美人蕉是不是树?

于是孩子们到户外进行对比考证,每组幼儿对美人蕉和肯定是树的品种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同点。孩子们还制订了对比计划,分别从树皮、树枝、开花等方面进行对比探究。孩子们在户外来回穿梭忙碌,用图表记录下对比的结果,与同伴交流分享。

回到班级,大家拿着对比记录交流自己的发现,大部分的幼儿已经认为美人蕉不是树了。这时想想提出要借阅老师的书,他说在老师的书上看到过美人蕉的介绍,并请陆老师读给大家听,书中明确说到“美人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那树和草有什么不同呢?孩子们继续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实地记录他们的发现,并在晨间播报中进行分享,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树还是草”的集体活动。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教师的思考:在“美人蕉是不是树?”的问题上,幼儿学习做调查计划和记录,学会了对比观察的方法,从皮、叶、茎、年轮等方面发现区别,并在交流中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结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图书区提供了一些与树相关的书籍,通过阅读与辨析,幼儿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及时整理幼儿在观察和探究过程中运用到的表征符号,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让记录更有意义。

【回顾】

1.班级环境图景。

图16

2.活动实施网络景。

图17

1.活动展开的支持策略。

●提供最大的机会让幼儿自发学习。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我们提供多次实地观察、小组合作研究、团体经验分享等机会,不断唤起幼儿快乐自发学习的欲望,让幼儿全方位、多感官地投入树的探究活动之中。如探究“谁的树粗”这一话题时,幼儿发现户外测量没有合适的工具可以进行测量,就跑到班级美工区寻找了纽扣、吸管等“测量工具”,但又发现这些工具不能精准测量,于是把寻找工具的任务带回家中,和家长一起研究测量的问题,并把研究结果在群体中进行分享。一个个问题推着幼儿主动去发起一系列的活动,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关于测量的直接经验。

●为幼儿阅读或提供与话题相关的书籍。图书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在图书区投放《我们的果树朋友》《看,树木》《树妈妈的衣服》等与树有直接关系的图书,还提供了《神奇的植物》《一粒种子的旅行》《十万个为什么》等与树有间接关系的图书。我们也购买了《公园常见花木识别与欣赏》等书籍,以拓展自己对树木的认知。平时我们经常与幼儿一起看图书,并积极讨论书中的内容。当幼儿在探究中遇到新的兴趣点和问题时,我们和他们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们感受图书的作用。如讨论“美人蕉是树吗?”这个话题时,幼儿就借助书籍的力量,得出“美人蕉不是树”的结论,体会到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鼓励幼儿做活动计划。大班的幼儿已有做游戏计划的经验,展开过程中小组探究的机会较多,这就需要幼儿经常在一起讨论、制订研究计划,按计划进行研究,并回顾计划的执行情况。如探究“美人蕉是树吗?”的活动中,幼儿以原先认领的树进行组队,商量制订了“美人蕉与橘子树”“美人蕉与香樟树”等的对比调查计划,明确树皮、树枝、开花情况等调查内容,采用图画记录、采集

【建议】

标本、工具测量等方法进行对比。围绕调查计划,幼儿到户外进行对比考证,并记录下观察和探究的结果。回到班级我们组织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分析探究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幼儿经历了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回顾计划的过程,让幼儿增强了计划与记录的探究能力,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养成认真专注、敢于探究等良好学习品质。

●支持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幼儿与树亲密接触了一学期,与自己认领的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随着冬季的到来,有幼儿提出:“天气这么冷,我们的树会不会也怕冷呢?”他们带来了自己不穿的冬衣给树穿上,我们看到户外气温很低,幼儿在“给树穿冬衣”时,小手都冻得发红,但他们不肯放弃,这是他们由衷地在表达对树的爱护,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深深的敬畏、一种无言的与自然的亲密。

●为家长提供最大的参与机会。家长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在经历“幼儿园的树”的过程中,我们争取了班级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如国庆假期与幼儿一起走进小区、公园,发现树的秘密;与幼儿一起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鼓励幼儿在家中进行测量,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耐心接受幼儿的咨询,陪同幼儿查阅资料,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为家长提供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幼儿发展的评价指引。(见表2)

表2

猜你喜欢

美人蕉果树工具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假如我的头上也能开花
美人蕉
美人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