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当代艺术边界的拓展

2019-05-16林冠艺术基金会FaurschouFoundation

当代美术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林冠策展当代艺术

林冠艺术基金会 Faurschou Foundation

1 林冠艺术基金会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熵”展览现场

2 林冠艺术基金会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熵”展览现场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群展“熵”邀请了艺术家何岸、刘韡、杨福东、赵赵、孙逊、于吉和陈天灼,展出作品包含实验影像、装置、绘画和表演。作为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的首次中国艺术家群展,这是否意味着之后林冠艺术基金会的工作会涉及更多中国艺术家的展示和个案研究?

林冠艺术基金会(以下简称“林”):“熵”是林冠艺术基金会进驻北京10年来举办的第一个中国艺术家群展,是对当下中国较年轻一代艺术家现状的观察。林冠艺术基金会以推广高品质的当代艺术为目标,一直以来秉持开放和谨慎的态度与国内外艺术家及机构合作。作为一家非本土机构,出于客观的限制和主观的考虑,林冠艺术基金会入驻中国后并没有急于广泛地与中国艺术家产生合作,而是专注扎实地呈现自身特征、资源、对艺术的认知和标准。在这个阶段,我们很好地把握时机,在北京推出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展览,逐渐形成了林冠艺术基金会的风格特征。在展览“熵”之前,我们也曾较深入地与几位中国艺术家合作,在北京和海外举办相关展览和项目。对我们来说,关注的首要核心是艺术的品质。我们对中国艺术家的关注是长久而持续的,也期待能与更多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展开合作。

当:林冠艺术基金会除了收藏和展览的活动形式外,是否涉及当代艺术领域的文献梳理?

林:在当代艺术文献梳理方面,林冠艺术基金会尚未有明确的想法和工作架构。自2011年完成从画廊向基金会的转型以来,我们的核心工作一直是保证展览和收藏的质量。我们也制作了展览相关的出版物,并努力让出版物达到一定的水准。此外,林冠艺术基金会曾于2008年与相关机构联合出版了《爱德华·蒙克全集》,中文版的出版工作于2013年开始发起,并联合国内机构最终于2018年出版。

当:展览“熵”中的创作媒介非常多元,正如“熵”本身所代表的混乱和能量感,该展览强调现场的体验和在场。请谈谈此次展览的策划逻辑。

林:在林冠艺术基金会进驻北京10周年之际,我们提出了做一个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的想法。北京和哥本哈根总部组成策展团队,寻找正在塑造中国艺术界的年轻一代艺术家。我们在拜访工作室期间与艺术家们的对话逐渐形成了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我们没有设定明确的主题或阅读模式,让观察和交流的过程自发地流动,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如何思考艺术和中国与我们生活的文化时代相关的命题。最终,形成了一个由7位艺术家的批判性表达和创作组成的阵列。展览标题“熵”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提炼出来的。这一科学术语可简单地理解为“不确定性的度量”。有趣的是,系统也朝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标题概念的复杂性和模糊性预示着本次展览中大部分作品潜在的混乱感,并暗地呼应当今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不确定感和不安感,同时也暗含批评及反思。

3 林冠艺术基金会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熵”展览现场

“熵”最终为观众搭建了一个洞察既不断演变又很复杂的中国当代艺术场景的整体框架,观察对象为一批出生和成长在以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为标志的中国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家。展览空间的设计逻辑充分利用林冠(北京)包豪斯弧形空间的结构,赋予7位艺术家彼此独立的展览区域,并用蛇形贯穿的走廊将7个展区相连。走廊既起到连通的作用,也给观众在进入每个独立展区时提供短暂的停顿。艺术家们在这样的展区构架内更加自由地发挥,同时并未削弱彼此的竞争性。最终,展示艺术品的空间与空间本身之间不再有明确的界限。观众遵循“时间之箭”进入7个独立小个展组合成的系统,体验“熵增”的能量移动。

当:此次展览各位艺术家的布展工作是如何展开的呢?

林:展览“熵”是由林冠艺术基金会的内部策展团队策划的。当然,对于每个展区来说,每位艺术家都是各自空间的策划者。艺术家受邀参展,并得到一定的自由提出策展方案,在与策展团队沟通、调整、确认后以独立且协作合并的方式执行布展工作。

当:近年来,各大展览和艺术博览会都比较重视展览本身的参展体验。部分机构开始大胆地聘请非策展专业的艺术工作者担任策展人的工作,譬如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等。策展人角色的模糊是否会带来新的展览思路?

林:随着当代艺术发展,其面向和参与的对象都在发生变化。而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结构性调整,对创造力的需求也是极为迫切的。不同角色的参与必然会启发新的思路。

当:展览“熵”带有很强的现场视觉体验,部分意识流形态的作品能引发更多年轻观者的情绪共鸣。资料显示,当代艺术的爱好者和藏家有年轻化的趋势,林冠艺术基金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4 林冠艺术基金会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熵”展览现场

林:这是正常和必然的发展趋势。林冠艺术基金会对年轻化趋势持开放的态度,对新事物、新现象保持敏锐观察,并做出尝试。比如,我们2018年举办了多位国内外艺术家的VR艺术作品展,对这项新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推广。艺术有不断推拓边界的力量,艺术的价值也需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当: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年轻艺术家开始改变传统的创作方法进行虚拟艺术的实践。对于越来越多非传统收藏的艺术作品,如虚拟数字作品,林冠艺术基金会是如何看待的?

林:虚拟数字作品的发展和收藏是当前国际上被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会经历波折和漫长的过程,不少热点问题短期内无法获得十分明确的答案,正如摄影和影像技术曾作用在艺术创作一般。我们认为,新技术在艺术创作当中的应用必定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当:林冠艺术基金会之后有哪些工作计划或者是展览安排?

林:基于“熵”的举办所获得的良好回馈,我们准备将展览巡展至威尼斯,与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同期推出。林冠北京艺术基金会还会在北京3月画廊周期间推出美国艺术家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的同名个展。

猜你喜欢

林冠策展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策展哲学》
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与学术发展第二届“策展在中国”主题论坛纪实
关于策展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油田用钨合金镀层腐蚀性能评价研究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