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发展
2019-05-16李扬帆LiYangfan
李扬帆 Li Yangfan
1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中心访问学习
2 “未来屋(Futuro House)”——研究生艺术与科学专业毕业展会议室
一、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社会不断发展带来科学进步,从而带动思想观念与思维模式的转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家创作观念的革新并直接激发了艺术家产生创新的审美视角及艺术语言,不断推动崭新的艺术形式发展,例如计算机交互艺术、生物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在艺术将科学融入创作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渗透于每一个细节,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所有科技的本质是去理解一件艺术品的起源,研究它背后的技术和理论,去发现它的原理,而不是科技创造本身。”1艺术以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将科学呈现给世界,提供更具实践性与可读性的理解,使得科学更贴近人类生活,促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所谓的差异
现今,人们普遍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欣赏艺术,但科学只有小部分人群可以触及。过去,大多数艺术家与科学家相互认为双方有很大的区别:科学较严谨,艺术较随性,左脑与右脑的理论更加加深了这样的刻板印象。科学家主要靠左脑运用逻辑与分析,重在提出“如何”的问题,而艺术家主要靠右脑运用直觉与想象力,重在寻求“为什么”。科学为了共同的认知和精确的目标努力地用客观理性逻辑及反复论证去消除含糊不清的东西,而艺术则是用感性描绘并且去接受甚至强调不可避免的主观经验领域的东西。
本质的共性
19世纪以前,科学还没有与哲学分离,也没有细分成众多的学科门类。知识被视为一个整体,哲学作为一个术语,可以用来指称任何一种探索,不管是后来狭义的科学探索还是哲学探索。时至1812年,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在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会议上,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和他一样坐在靠椅上思考宇宙万物,不应像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员们拿着电极做实验。来自剑桥大学的学者威廉姆·胡威立解释称:“如果‘哲学家’一词过于宽泛且崇高,那么类比‘艺术家’与‘艺术’的叫法, 我们可以使用‘科学家’一词。”这是“科学家”首次为公众所知,至今不过179年。2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秉持的职责与信念,就如物理学家李政道提出的科艺相通理论所述——“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家通过自我感官感受量性地来分析认识这个世界,艺术家则在创作的过程中渴望理解和重新诠释他们所理解的世界,而这种渴望同时也促使着他们对大自然进行感知、研究。艺术与科学共同衍生出创意的概念,都运用共同的主题到达共同的目的地。3例如丹麦著名艺术家欧拉弗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与太阳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Frederik Ottesen)共同推出的“小太阳”计划,该项目为世界上11亿人提供了洁净、可靠和低廉的光能。艺术与科学沿着平行的路径发展并相互促进,在现代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实践中透露出艺术的肌理,而艺术的创作中也映射着科学的原理。
3 未来材料便当实验室(Bento Lab)香蕉DNA提取工作坊
二、英国艺术与科学的萌芽
1853年至1899年,英国政府就萌生了建立科学与艺术部的想法,部门的建立是为了推广英国和爱尔兰艺术、科学、技术和设计的教育发展。科学与艺术部作为贸易委员会的分支,扩大了当时已有的实用艺术部门。第一任负责人亨利·科尔作为南肯辛顿教育体系的缔造者,不仅支持科学,同时也支持“实践艺术”,包括技术与设计。科学与艺术部在艺术教育发展方面,接管了成立于1837年的政府设计学院,即今天的皇家艺术学院。作为英国唯一的一所综合研究大学,其中设有美术、设计、材料、建筑、传媒等多个艺术专业学院。在科学教育发展方面,艺术与科学部于1870年在南肯辛顿(South Kensington)开办了相关的科学课程,直接影响了伦敦帝国理工科学学院(Normal School of Science)的成立。4作为英国艺术与科学的两所一流学府,皇家艺术学院与伦敦帝国理工科学学院通过科学艺术部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了紧密的相连。19世纪90年代,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学院这两所各具特色的高校合办了全球创新设计与创新设计工程的双学位专业,有效结合了两所院校丰厚的科学与艺术资源,课程涉及艺术、设计、机械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及可持续性发展等多个领域,还包含了实验、设计、工程和企业动态等跨学科领域,这也是科学与艺术的跨学科创新实验性合作。
4 “小太阳”计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作为军工学术联合的产物出现,艺术家不仅将科学的概念与材料付诸实践,并且将科学的主张和文化地位作为创作主题。1951年的英国节(The Festival of Britain)是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在当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化联盟平台。5作为一次国际性的博览会,英国节通过促进英国的科学、技术、工业设计、建筑和艺术方面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看待战后国家的方式,帮助了更多英国人去接受重建中的景观,也让上百万观众对未来世界有了美好的憧憬。受此次博览会的影响,英国的政府部门、学院,还有社会的其他机构都开始研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从此备受关注与推崇。
20世纪中期在英国颇具影响力的加伯尔博科斯出版社和公共休息室(Gaberbocchus Press and the Common Room),由泰莫森夫妇于1948年在西伦敦的一个地下室创立。1957至1959年,这里为对艺术与科学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交流、阅读、放映、讲座、赏析艺术作品及饮酒作乐的场所。它开放的理念在于“我们并不认为科学是一种小玩具,艺术也不是一种浪漫的无责任感。我们更倾向于看到双方都作为宇宙的调研者、探索者,不管是宇宙已经被探索的部分抑或正在探索的仙女座星云,或一个分子,或艺术家与诗人个人经历的星座。”6(加伯尔博科斯共享室,1957)这间共享室为艺术家和科学家及对科学与艺术、哲学感兴趣的人群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场所。这里共举办了82场关于科学艺术的相关活动,它于1959年夏季关闭。
当科学艺术(SciArt)作为交叉学科出现,它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推动,同时也需要充足的经济支撑学术的研究与项目的发展。在英国,对艺术与科学学科发展最具有推动力的机构是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它是全球性的慈善基金会,作为科学战争时期艺术与科学结合最重要的资助者,通过展览、收藏、现场节目、数码、出版等项目,为大众创造了更深层次地联系科学、艺术、医学以及生活的机会。在2000年,当SciArt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出现时,惠康基金会科学艺术项目(Wellcome Trust’s SciArt)(1996—2006)是SciArt在英国最为显著前沿的案例。7项目主要做影响公众支持生物医学的研究,一方面旨在提高伦理问题的政策决议,提升公众对医药科学领域的关注;另一方面鼓励视觉艺术方面的创新发展。惠康基金会截止2009年总共资助了118个项目,资助总额近300万英镑,平均每个项目25000英镑左右,运营此项目资金的财团包括英格兰及苏格兰艺委会、英国文化协会、古尔本金安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惠康博物馆(Wellcome Collection)坐落于伦敦市中心,不仅提供了创新公共合作项目平台,而且衍生出了自己的研究中心,以及免费的展览空间、图书馆等,吸引了科学、艺术、医学等不同领域与专业背景的研究学者。该研究中心的焦点也是跨学科研究以及在不同的视角下艺术与科学之间如何产生共鸣,并影响参与者对艺术与科学产生新的见解,并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三、英国艺术与科学学科建立与发展
过去30年,艺术与科学从一个兴趣爱好到一个正当合法的研究实验领域,促成了非常多的跨学科项目合作和相关的学术活动,也因此成立了一些艺术机构。过去十年艺术与科学作为两门独立学科已在不断发展演变中系统化、整体化地交叉、融合、渗透从而产生新的学科,虽无法在短时间内统一命名,就如20世纪90年代创意产业专业的出现在美国早期被称之为知识产权专业,在英国与澳洲则称之为创意产业专业,根据专业发展中的实践调研,课程所涉及的基础构架、内容设置、创新教育模式及研究实践方向都与创意产业的相关定义、政策、发展方向及学术目的完全吻合,从而促成专业的不断成熟。英国的艺术与科学学科体系也在师资力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实验性、学术背景的专业性所支撑下不断完善,促使交叉学科在英国近年来成熟稳健地发展起来。
2010年,英国伦敦大学威斯敏斯特学院成立了广阔视野(Broad Vision)项目,项目支持艺术与科学的合作研究及本科生的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认知和交流跨学科专业知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将成为老师、研究学者、生产者,主要去探索生物学与心理学、技术与创造力、艺术与科学。项目的专业发展机会也通过展览、出版书籍,以及会议、研讨会等实现。在资助项目的第一年,项目团队研发了三段式综合跨学科教育模式——学生间相互学习、团队合作以及专业知识产出的框架。在接下来的四年中,项目不仅作为学生的选修课,也不断测试该教育模式发展的可行性。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与项目构架促进中,2015年9月项目的发展促成了本科与研究生成像艺术与科学专业的建立,同时获得惠康博物馆、威斯敏斯特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及科学技术学院的支持。
2011年由艺术家内森·科恩(Nathan Cohen)在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首创研究生课程艺术与科学(MA Art and Science)。内森·科恩作为课程发起人与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实践,所探索的跨学科研究包括神经生物学、光学、AR技术及互动装置艺术,同时也在跨学科的研究中探寻新的方法来发展及拓展我们对所见事物的理解以及如何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通过他个人及团队多年的实践研究经验发现人类社会的运动中对探索创造性与智力性领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这些领域不一定适合在单个学科中探索,所以开始了鼓励跨学科共享的想法调研。课程吸纳了来自生物艺术、信息科技等领域的艺术家希瑟·巴尼特(Heather Barnett)、阿德里安·霍姆斯(Adrian Holme)等组成主要的师资队伍,也对该课程所涉及的研究课题有直接的影响,其中包括视力的延伸、表面和空间、解剖学、生物医学、材料和加工工艺、实验室化学等。课程也吸引了来自于艺术、设计以及数学、物理、心理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踊跃参与,所以课程内容构架的设置,考虑到全面性、挑战性、实践性与批判性,课程安排通过专家讲座、个人独立项目提案、特定场域团队合作项目、主题研讨会、阅读推荐、技术工作坊、反思实践、情境感知、调研与数据分析、自我评估与同伴评估等学习与教学方式。同时专业与社会机构、美术馆、艺术基金保持紧密的合作,例如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GV画廊(GV ART)、惠康博物馆、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通过不一样的命题方式直接与其科学与艺术项目合作。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激发了各师生展开各类型的艺术与科学合作项目,同时在2014年促成了欧洲首个艺术与科学互动分享平台London LASER(伦敦激光器)的成立。项目由威斯敏斯特学院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联合主办,资金来源于伦敦艺术大学教学研究经费,由艺术家希瑟·巴尼特主持。8LASER其实在美国已成功运行了几年,它以非正式的演讲与对话的形式与来自各个学科的嘉宾(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发明家)交流讨论,平台以免费形式向公众开放,四年来项目已展开28个相关活动,涉及的话题有通过物理学、生物艺术学、计算机科学、宇宙学、微生物学等对身体、空间、VI等热点话题的探讨,同时项目希望通过扩展不断增长的艺术与科学从业者集群,为未来的项目开辟新的可能性。
2016年利物浦约翰莫尔大学(John Moores)的研究生课程-科学艺术(MA Art in Science),在利物浦艺术设计学学院与Face Lab(人脸实验室)主任卡罗拉·威尔金斯(Caroline Wilkinson)教授的带领下成立。威尔金斯教授作为艺术与科学经验丰富的实践者,对法医艺术有特殊的兴趣。该课程为研究学者提供共同探索艺术与科学的合作方法,通过在项目的路径中去探寻跨学科更多的可能性。该课程的其他成员来自不同的创新领域,如医学艺术、面部识别、3D技术、批判性视觉研究、策展、文化人类学和医学人文学等,因此专业所涉及的研究方向也更加具体化,包括艺术与设计、运动科学、公共健康、进化人类学、天体物理学、技术与博物馆实践。课程通过接触到不同的研究中心与文化机构来支持研究学习体验,例如天体物理研究所、运动科学研究中心、利物浦热带医学院与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课程的研究主旨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交叉学科,更多的是鼓励探索新颖的合作项目进行学习,不同的合作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发挥所长,学生也能将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的技能与理解发挥到社会实践中去。
结语:
随着社会持续地关注度与集群不断地扩展、资金的投入、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心与分享平台的建立,英国的艺术与科学学科日渐成熟并探寻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方法理论与研究模式,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与科学家对两个学科领域的重新思考并带领着艺术与科学相关学术研究、项目、学科等的陆续建立。如今的艺术跟随着科学的步伐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平行发展,二者之间的融合也日益成为当今文化景观的特征,二者之间的碰撞无疑是产生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二者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发展也将触发更多的创新思维与创意实践,带领人类探索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注释:
1.Strosberg, Eliane.Art and Science, Abbeville Publishing Group, 2015.Pro Quest Ebook Central,http://ebookcentral.proquest.com/lib/ual/detail.action? docID=1974558.Created from ual on 2018-04-17 01:19:53.
2.Laura J.Snyder, philosophical breakfast club,Broadway Books,2011.
3.Charlotte Sleigh & Sarah Craske(2017)Art and science in the UK: a brief history and critical reflection,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42:4, 313-330, DOI:10.1080/03080188.2017.1381223
4.Bequest to the Science & Art Department,South Kensington: E S Thomson, 1902.
5.The festival of Britain: A Land and Its people,Harriet Atkinson, 2012.
6.Jasia Reichardt (2017) Gaberbocchus press and the common room,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42:1-2, 30-41, DOI: 10.1080/03080188.2017.1297161
7.Charlotte Sleigh & Sarah Craske(2017)Art and science in the UK: a brief history and critical reflection,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42:4, 313-330, DOI:10.1080/03080188.2017.1381223
8.London LASER.(2019).2018 talks.[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londonlaser.net/archive/2018-talks/ [Accessed 28 Jan.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