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
2019-05-15朱平珍
朱平珍
我至今在想:那天我走后,那些刚发蒙上学的孩子们,有人来给他们上课吗?
大约1968年吧 ,一天,我转悠到离家不远的北街小学,去找在那里代课的小学同学余四凤借书看。我和她当时皆为初三毕业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学校停课,贫农、烈属家庭出身的她,到手的师范入学通知书作废了,所幸有一份临时的代课工作;而我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则接到一封未被高中也未被中专学校录取的“安慰信”,信中似有要我做好“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之语。
当我走进老北街那所小学,新学期开学日大会刚散,孩子们正蹦蹦跳跳地排列整齐的队伍离开。看到我来了,四凤高兴地迎上来,向身旁的李资辉老师介绍我。李老师我认识,她是我的母校城北完小的老教师,虽然没有教过我们,但她端庄和蔼的样子,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李老师一见到我,分外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今天上午新入学的一年级班,还没得老师上课,你无论如何要帮忙给他们代一节课!”我一时不知所措,慌忙回答说:“我代不了课,我自己还是个学生呢!”李老师不容分说地拉住我,恳切而又果断地说:“你能上课!”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本《长征的故事》书来,递给我,接着说:“你只要照着上面的内容,给他们讲故事就行了!”我惶惑不安,这么大的事——给刚发蒙的新生上第一课,我行吗?李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说:“你行!”一边从我手里拿过书,翻开一页说:“你不能照着书上念,他们会听不懂的。”她指着书上的“河水汹涌”一行说:“你不能照着念‘河水汹涌,要说‘河里的水好大好大啊!”就这样,仅两分钟的“岗前培训”,我就在急促的上课铃声中,拿着故事书走上了——几十名小学生入学第一课的讲台!
面对讲台下瞪着好奇的眼睛望着我的小学生,我竭尽所能,尽量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用孩子们听得懂的口语,给他们讲了“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等故事。下课铃声响了,临时组合的师生解散,我告别那班学生去找四凤。刚走出教室门,就见四凤从对面笑盈盈地走来,她拖着长声说:“平伢则,劳烦你啦!你还讲得蛮有味,可以当老师啦!”我担心上课铃再响,闲话立删,发电报似的对她说:“找你借书看,有冇?”她沉吟下来,面有难色,说道:“有一本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刚被人借走。”看我一脸失落的样子,她说道:“只要一还回来,就借给你!”“那你一定要記得借给我看哪!”我眼巴巴地望着她说。
告别了四凤,我来到街头,街上新贴出的“揪出某某”的大批判文章和标语,将我的目光吸引过去,而此刻,那班学生有无老师上课的担忧早已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没有想到五十年后,当我的孙女发蒙上学后的某一个早晨,我突然想起:我曾为几十名发蒙的小学生上过第一课!我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问四凤:“下节课,还有人来给那班学生上课吗?”
大约两个月后,我插队落户到农村,成了“知识青年”。当“知青”的第三年——1971年,我又获得了一次当代课老师的机会。
那是繁忙的秋收后,我独自一人走到我姨妈教书的地方——献冲连云山下的一所小学。傍晚,献冲中学的教导主任李和平老师路过小学,对姨妈诉苦:“找了一天的代课老师,空走了一天!”他没想到,冥冥之中有如天助,他要找的人,今天也是走了一天的路,到此来与他会合。姨妈极力推荐我,李老师当机立断:“明天你到校来上课吧!”
第二天,我赶到献冲中学,领了初中一年级的《语文》和《农业基础知识》这两本教材,这是要我讲授的课程。这次的岗前培训有一个课时,嘱我去要代课的班级先听一堂示范课。来上课的是一位瘦高个儿的老教师——学校食堂的总务,所教课文名为《寰球响彻东方红》。我坐在教室后排,边听边记,很是认真。一节课下来,我吸收了他如记账般严谨的字、词、句教学方法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理念,信心大增,自以为是地认为会比总务老师教得好。
虽然仅培训一课时的初中毕业生教初中,实在是耽误学生,但总比无人教好。我尽心尽力备课、上课,课余还半推半就编写并辅导迎检节目,“九一三”事件后,教全校学生唱《国际歌》,还代人撰写批判稿子,一天忙到黑,大事没出,小笑话倒有。有一次正上课,忽然发现有一字的读音没有把握,赶紧布置学生做课堂练习,自己飞也似的跑到宿舍找出字典,捧着它返回教室,路遇一位老教师,他好奇地询问,我如实相告。只听他长叹一声道:“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上课半途跑出来查字典的!”
尽管如此,邻班老师请假还请我代课。我无分身术,只得将两个班合二为一坐在一个教室。给一个班的初一学生上课就够呛,两个班合在一起,你面对的如同是波浪涌动的江河,喧嚣地向你奔来。我如同指挥大合唱一般,竭尽全力,最后声嘶力竭,声带严重受损,咽喉疼痛难忍。到献冲街药店买来牛黄解毒丸,将其掰成两半吞,不料卡住,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双眼泪流。
一天下课,有两个学生跑到我面前,其中一个伸出手来,手掌上有用钢笔写的两个繁体字:“老师!这是什么字啊?”我一个都不认得,心里猜想一定是家长要孩子来“考”老师,为难老师,脑子一激灵,脱口而出:“你这是从哪本旧书上抄来的?是从‘破四旧的书里抄来的吧!”当时所谓“四旧”类书籍,都要收缴或焚烧掉。那两个孩子一听,吓得拔腿就逃。此事我曾颇为得意,还觉得自己应变快,从此课堂享太平,学生再不敢为难我了。
现在想来,身为教龄短暂的代课老师,不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以恐吓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这也罢了,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时在与人聊天时津津乐道,作为趣事一秀自己的“荣光与灵泛”。今天静思探究,实实深虑,其实自己也由受害者试探踏上害人者的路上矣,这是否患有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呢?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知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