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文人李承辅燕行诗研究

2019-05-15朱婕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意蕴

朱婕

摘    要: 燕行录现存五百余种,是高丽、朝鲜两朝使臣到北京沿途所记,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国清史当中重要的历史见证。朝鲜文人李承辅对华夷思想和羁旅情怀的抒发和表达,增加了新的内容。浓厚的羁旅情怀夹杂韶华易逝的无奈,是晚清朝鲜使臣燕行诗具有代表性的燕行記录,为中朝关系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域外文献。

关键词: 李承辅    燕行诗    行记    意蕴

一、作者生平

李承辅(1814—1881),全州人,字稚刚、致刚。1869年10月,以朝鲜冬至兼谢恩正使身份出使北京,著有《石山遗稿》。

《石山遗稿》家状:“先府君姓李讳承辅,字致刚,号石山。我太宗恭定大王第一男让宁大君赠谥刚靖讳禔之十六世祀孙也。……正庙召乡吏问官政一公绩最,命升叙曰:此让宁孙也。三百州守令皆如此,予可驰心,选清白荐。”由此可见,李承辅是让宁大君的十六世孙,有着朝鲜朝王氏血统。其年谱载:“五年己亥公二十六岁,公服阕来往隣塾,风雨不废,年值歉荒,家甚贪窭,箪瓢屡空,至有划粥之时,而不以几微见于人。同砚士友无不叹服。……十一年乙巳公三十二岁,二月中庭初试,三月讲粗汤诰。四月中会试乙科第一。亲授谢恩时。上起御龙榻,望见公之风范,教曰:奇哉!此人他日当为贤宰相矣。褒嘉甚隆。”李承辅年轻时正值荒年,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从不荒废学业,刻苦学习,为当时的朋友所叹服。在三十二岁大器晚成,终于以会试第一名登第。为官之后,两袖清风,且政绩十分突出,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朝鲜官员。

其1869年出使北京,将途中所见所闻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下来,可以说其所写的燕行诗既是行记又是诗歌。

二、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行记本是旅行活动的特殊产物,而诗作为最凝练的语言,能够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朝鲜学者李承辅在到北京沿途所写燕行诗,就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生动展现了空间移动与文学书写的关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意义有待深入挖掘。行迹记录了旅行者跨越不同地理空间的过程。旅行者游移于不同的地理空间总会以自己的经验世界、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注视空间中的景观,景观被投射上旅行者的文化模式,成为一个复合的想象空间。笔者考察李承辅共169首燕行诗,发现其诗歌主要内容容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强烈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爱国之情

朝鲜大臣李承辅在去往燕京的途中跨越不同的地理空间,欣赏空间中的不同景观,空间与空间的景观成为一个可供阅读的文本,充满着开放性和未定性。李承辅在朝贡途中赋予空间以确定的含义、填补的空间。挖掘空间的历史含义成为填补空间空白的重要策略。在燕行途中往往会拈出与所经空间中的景观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追叙和咏叹,将眼前之景与所想之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如:

过忠烈祠(申吉元以本倅壬辰)

贤侯祠下客来寻,落照萧凉洞壑深。忠义当时争白日,馨香每岁集青襟。亶由列祖培元气,能使后人发感心。往事茫然何处问,惟看夕鸟下空林。

在朝鲜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一场历时弥久的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在朝鲜人民英勇的抵抗及明朝军队援助之下,日本丰臣秀吉以失败告终。期间朝鲜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战后,朝鲜朝野上下缅怀先烈,褒扬忠烈的精神,修建忠烈祠,定期祭奠。据《大明帝国抗日史》记载:公元1592年4月(明万历二十年),日本陆军三路并进,渡过对马海峡在釜山登陆,日本陆军一登陆就兵分三路,东路为加藤清正,从釜山出发取道去闻庆。中路小西行长,从尚州出发,一路马不停蹄,北进到闻庆县。朝鲜人一闻到日本人的气味,就自行放了一把大火烧了县城。县监申吉元一人骑马躲入深山,被日本人搜出来之后,手脚立即被砍断,成了一个“海豹”人。申吉元临死仍骂不绝口,后为其修建忠烈祠以表彰其誓死保卫国家之决心。

当李承辅奉命出使燕京途径忠烈祠时,将忠烈祠周围之萧凉幽深的景色与申吉元英勇抗日的事迹及其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起来,以诗缅怀了申吉元的英勇事迹,以诗评述这个历史事件的忠义与高尚给后世之人带来的激励。当事情尘埃落定,现世安稳之下,发出历史之感叹。又如:

多愧多愧

光绪元年膺捡抡,进香陈慰上行人。知君此去多招怅,南麓桃花万树春。

这首诗的背景是光绪元年(1875)发生的江华岛事件。日本军舰入侵朝鲜领海,在江华岛测量海口。炮台开炮示警,日本军舰便攻占炮台,日军登陆,屠杀朝鲜军民。此时的李承辅虽然未在朝中,但他依然时时关心着朝鲜政事,担忧着朝鲜人民,担忧着他的君主。因此借诗抒发自己的满腔愁绪,表达出李承辅浓浓的爱国情怀。

(二)浓厚的羁旅情怀

朝鲜大臣李承辅在五十四岁时拜冬至正使,出使燕京。一路长途跋涉,领略沿途风光之时,内也始终萦绕着去国怀乡的愁思。即便依然行驶在本国的王地上,却是越行越远。沿途各站官员的接待、挚友的饯别,不能消解心中的愁绪。途中与贬请地方的旧友叙别,同为异客的酸楚,以及旧友离亲远配,酸寒凄楚,悲惨境遏,为本就伤感的离别与远行添上了极为浓重的一笔,根本难以抑制内心对君主和亲人的思念。

如诗人还授职牒之后,归家所见家中盛开烂漫的百合,赋诗一首。

《咏百合》(戊辰季夏有职牒还授之命始得归家见花烂开以三绝咏怀)

其二

漂泊始归郭外楼,花犹红蕊我霜头。丛中独保芳菲态,应笑不能早退休。

这首诗写于李承辅结束了羁旅生活,回到家乡之后。诗人借景抒情,表现了他回到家乡的无限感慨,一花一木、村郭宅楼那样亲切又陌生,沧桑变迁,尤其花开依旧,蜂舞蝶飞,一派生机蓬勃、自由自在。李承辅在描写景致时透露出重回阔别故土的欣喜,自己年高奔波人在仕途羁绊感喟,表达了对职场的厌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漂泊”一词直接表现出李承辅在外生活的不易。第二句花的“红蕊”和我的“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用花的勃勃生机反衬出他的年华垂暮。李承辅用“犹”字凸显一种物是人非的无奈,从侧面写出他离家之久。“丛中独保芳菲态,应笑不能早退休”这两句借花喻人,表达了李承辅渴望远离职场,回归自然。

(三)韶华易逝的无奈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年过半百的李承辅在背井离乡后变得更加多愁善感,面对逝去的时光,他褪去了身居高位的光环,表现出了一个普通人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奈。但李承辅并未因此自怨自艾,他展现出来的是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漫游山水时的有感而发:

与诸益访新典寺

清游更卜道峰西,有酒何妨醉似泥。洞僻千年禅塔古,楼高百尺众山低。余生雅会同香社,老去漫吟等浣溪。问甭题楣何处觅,霜头共说旧提携。

这首诗是李承辅与友人们游访新典寺所写。李承辅在游山玩水,观赏美景之时不禁回想到过去的种种温暖与美好。同时也感叹年华易逝,对老年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

第一句中“更卜”一词体现出李承辅一行人出行前反复占卜,看出李承辅与友人对这次出游的重视。第二句“醉似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醉”的程度之深,前面“何妨”一词体现出诗人的豁达,表现出诗人此次出游兴致极高。“洞僻千年禅塔古,楼高百尺众山低”这两句是景物描写,介绍了此次游玩的地方。“洞僻”写出地点比较隐蔽,与“千年”相对应,给古塔一种神秘感。后一句将楼与山作对比,“百尺”虽高,却无法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但“众山低”用山衬托高楼,使塔楼的巍峨壮丽更加直观。后四句是前四句写景登山之后的人生感慨。“余生雅会同香社,老去漫吟等浣溪”两句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语言整齐,富有节奏感。“香社”和“浣溪”指代乡村生活。表达出李承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他希望年老霜鬓的余生能够重回乡村,亲朋发小在一起聚会吟诗作画,回忆生活事业上的往事。最后两句李承辅表达了对好心人关照帮助的感谢恩,心中不禁无限满足和幸福。又如新春佳节时的美好期盼:

除夕韵

今宵新旧送而迎,忧乐悲欢各有晴。嗣岁(来年)只希家国泰,逢场相吐气神清。占丰羊酒家家贺,待晓松灯处处明。诸君莫怅年光饯,春来万品自生荣。

诗歌写了除夕佳节,辞旧迎新,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一二两句指出新年即将开始,前一年的“忧乐悲欢”都将成为过去。三四句表达了李承辅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羊酒家家贺”和“松灯处处明”写出除夕这一天,家家有酒有肉,处处灯火通明。表现出国家繁荣昌盛,这一年是个丰收之年,百姓们生活富足。“待晓”一词写出了除夕的一天守岁的习俗,表现出新春佳节的热闹与喜庆。“诸君莫怅年光饯,春来万品自生荣”两句表现出李承辅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没有感叹光阴似箭、时光易逝,反而看到了新年万物的生机勃勃。这也是李承辅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再如感叹美好时光的转瞬即逝:

咏别

岁穷湖客故乡寻,更叙余怀到夜深。三数朔间同旅榻,半千程外拂归襟。行时难挽追先感,别后那堪失伴心。最是翩翩风雪鸟,飞鸣上下独栖林。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从第二句“更叙余怀到夜深”写出李承辅和友人离别前夕,彻夜長谈。可以看出他和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三数朔间”和“半千程外”一个表时间,一个表距离,本来两个不相关的事物,在这里组合到一起,给读者一种世间万物变幻无常的感慨,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同旅榻”显示出李承辅这段时间和友人间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直接抒情做铺垫。“行时难挽追先感,别后那堪失伴心”前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写出李承辅和友人分离后的失落感,表现出他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最后两句借景抒情,“风雪鸟”这个物象给读者一种凄美的感觉,“飞鸣”更从听觉上营造了凄清的氛围。一个“独”字既指鸟又指人,表现了李承辅和友人分离后的孤独之感。

三、结语

李承辅熟谙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描写沿途风景名胜、刻画异国巧象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挖掘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蕴,广泛引用中国典故、文化、历史等知识,为中朝两国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文学形象资料。同时,李承辅对华夷思想和羁旅情怀的抒发和表达的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浓厚的羁旅情怀夹杂着韶华易逝的无奈,是晚清朝鲜使臣燕行诗具有代表性的燕行记录,为中朝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域外文献。

参考文献:

[1]李承辅.燕行诗[A].燕行录全集·第18册[C].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社,2001.

[2]李承辅.石山遗稿[A].韩国文集丛刊续集·131册[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12.

猜你喜欢

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准确把握人物类语句的丰富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公立医院改革新意蕴
巢湖玉卮意蕴长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先秦时期的“清” 论及其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