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习动机理论看贯通基础阶段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2019-05-15张慧王培贾玉涛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张慧 王培 贾玉涛

摘    要: 课堂问题行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促进基础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消极影响。本文从学习动机理论出发,认为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成就动机;缺乏学习兴趣,内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机强化不足三个方面。通过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内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为贯通基础阶段教师更好地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学习动机理论    贯通学生    课堂问题行为

一、引言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是北京市教委在2015年启动的职业教育改革项目,这项改革项目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贯通起来,通过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拓展能力的国际化、高水平、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①。贯通基础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5岁至17岁。为了充分了解这阶段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贯通基础阶段学生在学习自主性、自制力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以往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大多从学校、教师和家庭三个方面着手,力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现有研究对学生成长的内部条件则关心较少。本文将从学习动机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影响贯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部因素。

二、贯通基础阶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情境下的,不能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学生行为规范、偏离同龄人标准的行为②。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各种上网、聊天等软件的盛行,使得一些自制力低的学生很容易被其吸引,导致其在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地听讲和学习,而是低头玩手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尽管已对贯通基础阶段的学生实行了禁止携带手机进入课堂、教室安放手机收纳袋等措施,还是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贯通基础阶段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集中于上课玩手机和睡觉。因此我们对上课玩手机和睡觉的行为频率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只有25.93%的学生上课不睡觉、不玩手机,其余74.07%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的情况发生。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内部原因,我们从学业期望、课堂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别有40.07%和48.99%的学生选择了“本科后就业”和“本科后继续深造”。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读完本科,完成整个贯通培养项目。有6.57%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这就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处于茫然的状态。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科目或老师才会积极一点,对于不喜欢的科目或老师,参与课堂讨论就是不积极的态度。此外,4.55%的学生无论是哪门课程都表现不积极。

三、贯通基础阶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

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成就动机。

动机的概念来源于1918年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出版的《动力心理学》。动机是由于个体的需要而唤起了个体的行为并且维持这个行为,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③。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想要认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认知内驱力多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贯通基础阶段的学生由于不参加高考,一时之间找不到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学习什么,应该学习什么。自我提高内驱力体现为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由于没有高考指挥棒,贯通基础阶段的学生在学业上压力很小,他们不再执着地追求学习成绩名次或者其他成就。附属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等的认可和赞许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外部动机④。对于贯通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求可以顺利转段,对老师和家长的赞许不是特别看重。在这些情况下,贯通基础阶段学生的成就动机就减弱了,学习上不能全力以赴,课堂开小差,玩手机或睡觉的情况不时发生。

2.缺乏学习兴趣,内部学习动机不足。

內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动机。对于贯通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在新的学习阶段理应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他们刚从比较严苛的中考阶段脱离,在没有高考压力的情况下,很难从内心深处激发学习渴望。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很容易思想松懈,有的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比起教师的知识讲授,无论是否是自己喜欢的课程,手机的娱乐功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一旦失去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内部学习动机不足,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不参加课堂讨论等行为就会时有发生。

3.学习动机强化不足。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提出的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可以促进学习动机,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能对学习产生激励作用。贯通基础阶段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主要是缺乏学习动机的负强化。虽然有明确的手机不进入课堂的制度,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总会有偏差。有的学生有两部手机,只上交一部手机,上课偷偷玩另一部手机。有的教师对于玩手机的学生知识口头提醒或警告,没有实质性的惩罚措施。玩手机或睡觉的同学没有受到惩罚,比如训斥、扣分、期末不通过等,既不会给其他同学以警醒作用,又不会使这些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从中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加强对自己的约束。

四、贯通基础阶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增强成就动机。

布朗等人研究发现:凡是设立具体学习目标的学生,其成绩都比较优异,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反之,未设立学习目标者,成绩都比较差,而且常有行动迟缓、裹足不前、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尽早引导贯通基础阶段的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以持续激励其不断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偶像身上的优异品质,采用座右铭等不断激励自己,指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真正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成为什么时,在目标的驱使下,学生就会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开始自主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内部动机。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对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知识讲解和生活经验、话题聊天结合起来,既能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所想。当学生对课堂内容充满兴趣与求知欲,自然而然减少对手机的沉迷与依赖,积极加入教师的课堂讨论当中。

3.反馈及时,奖惩结合。

学校应从制度上保障教学秩序,对时常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予以惩罚,这样才能对其他学生起到警醒作用。教师发现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应及时制止,给学生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教师对上课玩手机、睡觉、不参加课堂讨论的学生可以采取表演节目的方法,既可以维护教学秩序,又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斯金纳用实验证明正强化比负强化的作用更好,学校和教师可对上课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加分、评优等奖励措施,促进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有动力改进个人行为。

注释:

①夏飞.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6(3):34-38.

②王婧雯.从动机理论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9):134-136.

③唐卫海,刘希平.教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④龚雪.学习动机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课堂沉迷手机的原因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09):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