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问题意识,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019-05-15王瑞娜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政课问题意识

王瑞娜

摘    要: 树立问题意识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依据思政课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设置问题,围绕问题进行专题教学,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疑释惑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培养其主动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问题意识    高校思政课    教学实效性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成果,但仍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树立问题意识,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树立问题意识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1.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1)某些社会问题消融了高校思政课的知行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传播党的思想理论、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也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1]。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获得的政治观和道德观能否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外化为行为,无疑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当大学生走下课堂后,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思政课教师传授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进行比较,若和社会现实相符合,他们就会认同这一价值观念;反之,他们就会怀疑。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加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瞬时性,大学生容易获得社会问题的信息。当发现思政课上所学的内容和社会现实状况不一致时,一些人内心就会出现纠结。所以,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2)一些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若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并耐心分析和深度讲解,就能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未能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解疑释惑,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表现如下:一方面,有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深入把握,或者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课堂上有意回避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也影响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树立问题意识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疑释惑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培养其主动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是回避现实问题,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和透彻的理论分析解读大学生关切和疑惑的社会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问题意识,关注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多看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探究能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性。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使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并深入他们的内心,有助于大学生认同、践行教师传授的价值观,有效彰显高校思政课的魅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问题的具体设置类型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问题意识需要把握问题的设置,因为教师对问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教学效果。依据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狀况,可以把问题分为以下四种:

1.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应在准确把握、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围绕教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组织整个教学环节,可以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教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授孝的含义这个重点问题时,可以提出问题:有些人认为,自己多赚钱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孝。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这样学生就会在对这种观点的分析中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事例,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把握课堂重点问题。

2.大学生需要弄通的理论问题。在教学中,对于大学生需要弄通的理论问题,教师要从学理层面积极引导,不能绕行。比如,有的学生问: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存在一些差距,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回答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使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对于学生不解的理论问题,教师的解答需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阅历、学习要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而且关系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3.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现实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关注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愿意听课。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面对面谈心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找出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分析。这样抽象的理论和鲜活的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触动他们的心灵,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4.符合教学目标的社会热点问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和手机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问题,他们渴望在思政课学习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释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2]。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将富有时代感、符合教学目标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医患关系问题、寻租问题、形式主义问题等引入课堂,既有深入透彻的理论分析,又有充分合理的事实论证,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用的,可以有效阐释和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在无形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问题意识导向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1.围绕问题进行专题教学。围绕问题进行专题教学指为提升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依据大学生成长需求,结合社会热点,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专题教学内容[3]。专题的设置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和整合,注重理论讲授和现实问题的结合,关注学生的问题诉求,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理性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我们确定以下十个专题:一是修养与成才;二是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三是笃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四是传承中国精神,建设精神家园;五是人生幸福的哲学思考;六是营造人生和谐之境;七是弘扬孝道,学会感恩;八是恪守诚信;九是学会用法治思维方式认识、处理法律问题;十是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这十个专题既整合了教材内容,又针对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及理论困惑进行了解答。

2.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专题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问题意识,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讲授专题知识时,要积极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独立发表自身观点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取向,可以在此基础上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体认知。(2)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寓意深刻、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的案例引出问题,可以使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主动思考问题,达到既获得知识又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双重效果。(3)采用情感教学法。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与大学生的深入交流,从生活叙事中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洞察其思想困惑,把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融入课堂教学中,用真情打动学生,情理交融、用情化人,促使他们从情感上接受教师传授的价值观进而内化于心。

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保证课堂秩序井然的同时,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和理性思考问题。一方面,教师要面带微笑,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课,可以使学生心情放松,从而愿意提出问题并发表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合理的、高水平的提问应适时肯定和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就感。对于不合理、低水平的提问,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应赞扬其动脑筋发问的精神,并顺势进行引导。同时,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应以表扬为主。对于全面、有见地的回答应肯定,对于片面、错误的回答要耐心引导。这样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其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从而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世华.社会思潮激荡下大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针对性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9).

[2]彭健.网络教学平台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式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

[3]薛焱,朱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探微——基于“问题式教学法”的分析与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6(7).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政课问题意识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