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浅探
2019-05-15张锴
张锴
摘 要: 新媒体作为社会变革进步的力量,以大众化、平等化、全媒化、高速化、首选化等特点,为信息传播带来较大的积极优势。同时,对主流媒介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希望,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牢牢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网络阵地
一、新媒体时代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我国带入一个人人都是传播媒介的新媒体时代。民众从原来被动接收到主动传播打破了宣传教育单向度模式。总体来说新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大众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衍生了学生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传播媒介。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情达意的主体,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途径。新媒体时代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找到利益表达渠道。
(二)平等化。新媒体衍生的各交流平台、媒介的另一大特点是实现了各阶层在线上空间的平等对话。无论是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媒体记者、社会精英、草根群众还是境外、国外相关媒体及各色群体人士都在线上实现了平等对话,这是线上新媒体相较面对面交流的显著优势。
(三)全媒化。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开始抢占网络阵地。当前除了有国家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这些官媒外,还有今日头条、豆瓣网、大鱼号、百家号等自媒体,如“头条”号目前已经拥有6亿的激活用户,1.4亿的活跃用户,每个用户平均每天使用76分钟,是一个流量非常大的平台。无论是官媒还是自媒体,唱“独角戏”肯定无益于舆论引导、正向教育,二者只有加强合作融合才能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优势,形成官媒体自媒体的联动合力,打赢网络阵地“保卫战”。
(四)高速化。新媒体因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便捷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与人互动,甚至实现“秒杀”的传播速度,诸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视频就是周边民众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传播的,经过转发、点击等全国皆知,堪称“光速”传播,基本实现信息的第一时间大规模传播。
(五)首选化。新媒体逐渐成为民众民意表达的首选途径。无论是购物、教育、医疗、旅游、社情、法制等,从衣食住行到教育民生都可以在智能手机上找到相应的APP、公众号。需要帮助找新媒体、需要祝福找新媒体、需要表达找新媒体、需要宣泄找新媒体。如水滴救助平台、薄荷阅读平台、各种英语外教学习平台等都借助便捷网络、智能手机的发展应运而生,已经涵盖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有问题要自行寻求解决,現在有问题只需一个小视频即可在各大新闻平台引起百万点击,传播速度、解决速度不可谓不快,以至于大量民众遇到各种问题第一反应就是直播上网,可想而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受到的影响
(一)传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领域受到网络空间影响。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的发达,信息传播渠道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我国进入了“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全民皆网”的全网络时代。网络成了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巨型空间,这一空间里汇聚了各种信息。
(二)网络受众的主动性削弱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呈现出传播快速、覆盖面广泛的显著特点。相较网络传播不发达之前,民众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听到更多正面的、正确的、正能量的主流声音;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则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对信息接收群体的无门槛性、无条件性,使各类网民都能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民接受信息的主观性、主动性、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媒体、思政工作者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学生正处于愿意接受新生、未知讯息的黄金时期,一些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就加大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选择认同的难度。
(三)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全民娱乐、全民八卦成为近年来网民发展的新动向。对流量小生等的隐私关注,对真人秀、异于传统审美的非主流形态的追捧成为当今一些大学生的主业。
三、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高校党委在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工作中的领导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院部处室充分协作的体制机制,既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又要发挥院部的执行效果,在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并将意识形态教育开展情况纳入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
(二)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抢占网络教育主阵地。紧紧依靠网络新媒体、学生社团等宣传渠道,立体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进师生头脑,营造出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比如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媒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制订专门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案,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层次,创新意识形态教育表现形态。利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跳出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的藩篱,充分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的碎片时间,将意识相态教育任务纳入学生学分或综合绩点评价体系中,以评促学。
(三)加强高校各级党委对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习近平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高校开展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时应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管理。新媒体时代下,更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思想认识形成发展规律,发挥各种新媒体的正向舆论引导功能,逐渐加强学生对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认同与支持。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党委书记负总责,党委副书记、校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负责,各院系党总支书记全面负责本院系意识形态教育安全工作,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管理机制。三是提高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学生处牵头,团委、网络技术部门协助的模式,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搜索引擎、手机报、移动新闻客户端等的管理监控,充分掌握学生的舆情动态。
参考文献:
[1]李燕菲.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8(8).
[2]李利辉,周普杰.多元文化下高校创新“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3]王红艳.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8(4).
[4]邢亮,刘乾承.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的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J].德育与学生工作,2018(7).
[5]蒋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