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其炤与陕西怀远置县及《怀远县志》修纂考略
2019-05-15杜修远
杜修远
摘 要: 苏其炤,乾隆二年至乾隆十六年时任陕西榆林府怀远县知县,乾隆十二年(1747年)编纂并刊印了《怀远县志》三卷。《怀远县志》成为研究陕西横山及陕北古代史乃至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关系史、民俗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苏氏《怀远县志》受《大清一统志》及当时环境的影响,体例详细而独具匠心,能敏锐地意识到怀远地理上的特殊地位与历史中的使命感,创造性地涉及民族关系与民族学的内容,而非简单奉命传承,但这一点的研究至今未能深入,或被忽略。同时在1993年新版《横山县志》与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中,对苏其炤其人、怀远置县时间、《怀远县志》的研究仍有许多疏漏之处,《苏其炤与陕西怀远置县及〈怀远县志〉修纂考略》一文拟在以上方面有所探讨,与同道相榷。
关键词: 苏其炤 陕西怀远置县时间 《怀远县志》修纂背景与体例
苏其炤,广西玉林人。清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任陕西榆林府怀远县(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知县。时“怀远新设郡,向无旧志。前为营卫,虽有《延绥镇志》,又以僻处而不详”。而即“炤视事于斯,询其山川、疆域,则关梁形胜无足征;问其土俗、民情,则美恶刚柔无可辨;稽其土田、赋税,考其士习、文风”①,遂编纂并刊印了《怀远县志》三卷。怀远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地理上为鄂尔多斯草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区域,历史上为游牧文化与农垦文化之冲突交融地带。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县怀远②,民国三年(1914年)为别于安徽怀远县,遂依境内横山山脉主峰而名之。苏其炤修《怀远县志》在“怀远素无志。有之,自邑宰苏公始”③的环境下,“凡当创肇修复,日次第俱举”④,十年终成一志。
一、苏其炤生平考略
苏其炤(1704—1770),字临元,号燮堂。广西鬱林(玉林)江岸村人⑤。清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举人(由廪生中本省乡试第十一名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进士(会试五经联捷殿试三甲第六十二名)⑥。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科广东乡试同考官,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任陕西榆林府怀远县知县。历经十年,极尽辛苦,“爰述数年中采访所获”,编纂并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刊印了《怀远县志》三卷。乾隆十五年庚午计典,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以卓异升邠州直隶州知州(知府衔),署理榆林府知府。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告老还乡。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在鬱林江岸村病逝。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怀远人请祀名宦题“秦中遗爱”额旌之,将家传收入采风录,录入乾隆名臣录。光绪十八年(1892年)广西巡抚马丕瑶裁定采苏其炤录入《广西通志辑要》鬱林人物,著有《沁泉轩诗》传世⑦。
苏氏出身玉林世家,据《玉林苏氏宗谱》载:玉林州背苏,诗书传世、德武兼修,而闻名于州;玉林江岸苏氏,明朝从州背迁过,因诗礼传家,英才满地,明清时期形成鬱林州闻名的“江岸苏”。家学渊源成为苏氏为官作文的深刻背景。
二、陕西怀远置县考略
陕西怀远县(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清时置县,民国时为了有别于安徽省怀远县,遂据境内横山山脉主峰而名之,改称陕西横山县。
作为中国古代北方边防的核心区域,横山一地,位居其冲:黄河一泻千里,东出贺兰山后,在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交会处拐了个硕大的“几”字形弯。“几”字之内,即为故河套地区。几千年来,牛羊遍野,土地肥沃,成为历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政权必争之地。“几”字形南缘,白于山、横山山脉、长城横锁而形成“套口”,横山地区成为“套口”的咽喉所在,故而横山一地,自古以来,都成为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冲突交流的核心地带。
秦时,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通直(驰)道。在今榆林地置上郡,横山一地,始归化内。汉唐五代,均有县制沿革。至宋以来,边塞防备骤紧:西北以横山山脉为界,西北部归西夏,南为宋地,东北为辽。其时为地方政权对峙时期,形成长期的拉锯战争夺之势,河套地区一时烽烟四起,几易其主。至明初,大明对塞北蒙古后元势力清剿失利,明将战略重点转向河套南线,及明孝宗皇帝时,东起辽东鸭绿江,西至甘肃九泉,设“九镇”,绵延近万里,东西相望,榆林镇(延绥镇)便为其一。是时,横山境内分属陕西榆林卫(东北)和延安府米脂县(西南)。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巡抚马恭于境内响水、波罗、怀远(今横山区政府南才兴梁村)、威武、清平置粮仓,备宁兵。再后又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筑堡。横山境内,东向波罗、响水,西向威武、清平,形成横山“五堡”。到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余子俊置榆林卫,据防务形势分东、中、西“三路”。横山地属中路,辖响水、波罗、怀远、威武、清平五堡。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修長城“二边”,十年(公元1474年),修“大边”(即现明长城),“横截河套之口”,横山一地成为该时南北战争的核心防御地区。
清时期随着版图的扩展,河套地区的防务压力已不复存在,横山地区乃至明长城沿线区域,蒙(满)汉一家,烽火狼烟不在,频繁的蒙(满)汉交流、共垦互融局面逐渐形成。加之几代以来,多于战争、荒于治理。怀远置县,势在必行。
由于考证欠乏,陕西怀远置县的确切时间在各方表述中有着不同的版本,以至于以讹传讹。一县所置,错述殊甚,补正很有必要。
1993年版《横山县志》等同类地方志认为陕西怀远县为“雍正九年”设,这种观点应该依据乾隆版苏其炤《怀远县志》中苏氏多次有“怀远置县于雍正九年”之述陈。苏氏为当事人,以致后说多袭其言。《清史稿·地理志》有:“雍正九年,改置榆林府,并置榆林、怀远、定边、靖边四县。”这似乎已成为不争事实,该说也成为流传最广的一种版本。
另一是据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吴镇烽主编)中有“清雍正三年设立怀远县”之说,亦多有引用。
《清代地理沿革表》(赵登泉,中华书局1955年3月第一版)载:“……雍正八年,又改绥德州所属榆林卫之怀远堡为怀远县……”成为第三种观点,本文持此看法。《清代地理沿革综表》(牛平汉,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中持有“怀远县形成于雍正八年十一月壬午(1730年12月26日置),现属陕西省横山县”。苏的后任何炳勋在《怀远县志·建置》中说“邑建于雍正八年”。最具说服力的是,作为清代官方日志性文件《清实录·世宗实录》载,雍正八年十一月壬午“……现今夷汉杂居。必须大员弹压。请于榆林地方。设知府一员。照磨一员。即将榆林州同、靖边经历、定边县丞、各改为知县。怀远堡、亦改设知县。四县俱添设典史一员……定边怀远二县、请将绥德肤施二县之训导改设。俱归新设之榆林府知府管辖……俱改归榆林道管辖。均应如所请。从之”⑧。由上可见,《清实录·世宗实录》将陕西省怀远县置县时间精确到雍正八年十一月壬午(1730年12月26日),应为确考。
三、苏氏修《陕西怀远县志》背景考略
修史之风,古已有之。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注重历史,注重文化积累,几乎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中不可或缺的发展历程,大到历朝修史,小到方志编纂,无处不体现这一特点。中国古代方志一般以其时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为中心,如郡、县、道(路)、府、州、省(元始之)、镇、堡等记述其一地天文、地理、人文之发展,历史之变化、政权之沿革、风俗之演变、文化之传承及该地发展与传承过程中自我反思与定位评述。一地一时、一事一人、一族一风,记述方式多样、表达亦各不相同,这样,或经或纬,编织而成中华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发展画卷。如《隋区域图志》(隋)《元和郡县图志》(唐)、《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大元一统志》(元)等。沿及清代,方志学理论、经验、积累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全国性的方志类史书《大清一统志》的纂修渐上日程。
历史上少数民族主政大都愿仿汉制,以图长远发展。清入关后,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做出积极仿从汉文化的举措与姿态。陕西在这一方面已走在各省前列。顺治朝时,《陕西通志》已成书。康熙十一年,大学士卫周祚奏请纂修《大清一统志》“……该臣等议得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疏称:‘各省通志宜修,如天下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宜汇集成帙,名曰通志,诚一代文献也。迄今各直省尚未编修,甚属缺典,何以襄我皇上兴隆盛治乎!除河南、陕西二省已经前抚臣贾汉复纂修进呈外,请敕下各省督抚,聘集宿儒名贤,接古续今,纂辑成书,总发翰林院,汇为《大清一统志》。康熙拾壹年柒月贰拾肆日,本月贰拾柒日奉旨:依议,钦此”⑨。清圣祖令礼部予以议奏。该记录文献清楚反映了清修《大清一统志》的行文过程与时间,此后,清政府以政令形式敕令各省皆修通志。后因三藩之乱等变局,纂修《大清一统志》事多次被搁置。雍正朝亦多次催书未成。后几经波折,至乾隆五年十一月,《大清一统志》成书:凡三百四十二卷,清高宗亲撰序言,冠于卷首。乾隆八年刻成赴印,纂修《大清一统志》,历经三朝,共七十余年终有所成。
上行下效,助长清时修史之风。一些地方官吏在“皇令敕修”中把修史作为一种职业自觉。若方志失修,则“纪载缺遗,无以继残编而昭盛典,固邑中士大夫之辱,而亦长吏之所不得辞其责也”。并且认为:“凡有民人有社稷之区,其不可无志以传信也明矣。顾或刑名钱谷之外,视一方文献为无裨名实,坐听废堕,岂知为政之先务者乎!”⑩表现出清政府的修史初衷渐趋实现:修纂《大清一统志》激起越来越多的地方官编修方志的责任感与主动精神。
四、苏氏《怀远县志》体例考略
苏氏下车伊始,勤于政务,“凡当创肇修复,日次第俱举”⑩。为了振衰起废,犹念“国不可无史,县不可无志”。“而遂以其暇,留心民瘼,考遗迹,阅山川,详土物,始终不倦。于是,就吏治民风,乃编而辑之,以其所行之事为导引,则怀之新志灿乎文采可观”{11}。这便形成了第一部《怀远县志》的纂修初衷与雏形。苏其炤于乾隆二年任陕西怀远县知县,公用心兹邑,在其勤且挚,庶几无忝厥职,政有成而志亦诞生。凡十年苦心,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刊印了《怀远县志》三卷,终成一志。全书共三卷两册,分天文、岁时、赋役、物产、名胜等二十四篇,计五万余字。
在苏氏《怀远县志·凡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讯息:“怀邑僻处沙漠,文献无征。是编,止就目前闻见之关于吏治民风者载之,间有采诸延镇志者,亦不嫌于袭。”{12}这说明,苏氏在修《怀远县志》时条件之艰难。因“怀远素无志”,史籍无考,可以参考的应该只有“诸延镇志”,因此,苏《志》与《延绥镇志》是有渊源的。现在从二者的名目体例的比对上可以清楚说明一点。
涉及之于内容,苏氏认为:
“是编,首先天文者,以天险之不可升也。岁时为天运之迭更,气候为人道之变迁,故次之。天有分星,则地有分野,故次地理。城堡所以守疆圉,建置为国事所关,建置既定,治民人者先其神,故又次之:是为第一卷”{13}。“由是而赋役,而征收,而税课,急公以尽终事之义,催科亦可寓抚宇之仁,又次之。民先本务后逐末,故次种植,又次物产、市集。既富方谷,而风俗之原,钟于名胜,又次之:是为第二卷”{14}。“官以长民,师以睦俗,人物于是乎出。而选举为鼓舞人材之典,故次之。爰记其事,则安危兴废有所考。兵以卫民也,邮以传命也,至边个、蒙古,又为内地民人耕种牛具之所,均不可废,故又次之:是为第三卷。”“……凡二十四篇”{15}。
苏其炤于乾隆二年任陕西怀远县知县,时值清廷修史高潮,且为一良吏“……原以为,一身出政,临民准则,岂敢云作志哉”,然又“庸讵知我国家声教四讫,无远弗届,一道同风之化,岂以边徼而或异况”?在这样的环境下,公终“爰述数年中采访所获,编纂成篇,以俟高明之润色云尔”{16}而成一志。苏氏《怀远县志》从体例而言,中规中矩,但在内容上,多有反映其时边防、交易、蒙汉交流和塞俗民风,成为我们研究地方史、方志、民族关系史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必为地方文化的丰富增墨添彩。
注释:
①{11}{12}{13}{14}{15}{16}乾隆.怀远县志·苏其炤原序.故宫珍本丛刊·卷80,316.
②清实录·世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③④何炳勋序.陕西怀远县志[M].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藏书,民国十七年.
⑤[清]苏光宗公各支《玉林苏氏宗谱》、2008年9月28日玉林市江岸村“苏氏宗祠”影像资料。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二册34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32515号,098606号,107734号。《清代职官年表》四册1656,2918,319。
⑦苏光宗公各支.玉林苏氏宗谱.
⑧《清实录·世宗实录》,雍正六年十一月,《清实录》五,卷75,第1122页。
⑨康熙起居注(二)[M].北京:中華书局,1984:988.
⑩康熙.藁城县志·卷首,刘元慧.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