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歌曲对中职生的影响与作用
2019-05-15常欣
常欣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提升中职生人文素质修养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若想做好这项教育工作,相关教育主体需要以时代发展为导向进行教育改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许多学者将具有积极意义的通俗音乐作用(研究中简称励志歌曲)引入中职生音乐课堂之中。
关键词: 励志歌曲 中职生 素质教育
中职生是指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在14岁—16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作为提升他们人文修养的必要手段,是中职生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是,他们对音乐的审美鉴赏力和判断能力不是很强,网络世界中散布着一些毫无艺术性和质量的作品,中职生若经常接触这些音乐则必然不利于成长与发展。因此,中职学校音乐教育从业者有责任与义务提升中职生的音乐审美与辨识力。学生喜闻乐唱的励志型歌曲就是可以应用的一种教学元素。
一、励志歌曲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辞海》将“励志”解释为:“奋志,激励志气。”励志歌曲指那些能够激励志气、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歌曲作品。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毛翰教授认为:“励志之作,激励志气……激励自己的志气,是谓自励之作,激励他人的志气,是谓励人之作。”将此观点引申到励志歌曲中,便会发现:励志歌曲作品不仅会抒发创作者和表演者自己的志气,还会引起听者的共鸣,进而起到励己又励人的积极作用。这类作品往往富含深厚的感召力,觸发听者的心理感受,并从中得到激励,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与工作。
中国现代励志歌曲发展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至今。“音乐是人的音乐,是社会的音乐,任何时代的任何音乐作品均会与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格局不同,导致不同时期的励志歌曲展现出不同的特性。
从清末明初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励志歌曲作品体现着浓厚的爱国情思,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刚健有力的曲调风格给予先辈极大的鼓舞,激励着他们为整个民族和国家救亡图存矢志不渝地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因故此阶段的励志歌曲主要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欢腾鼓舞的高涨情绪,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事业的决心,当时的代表作品有:《歌唱祖国》《全世界人民一条心》《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优秀的励志型音乐作品鲜少问世。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经济不断繁荣,国民的思想开始思想活跃起来,在此背景下,音乐艺术“政治传声筒”的角色逐渐淡化。艺术家们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会更多融入个人情感,因此,励志型音乐作品呈现出通俗化、流行化和个体等特征,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海阔天空》《我相信》《倔强》《怒放的生命》《飞得更高》《年轻的战场》等励志歌曲均具有上述特征。虽然现如今的励志型歌曲与改革开放之前的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作品依然带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和感召力量,鼓舞着人们勇敢面对生活挫败,努力追求梦想。
二、励志歌曲对中职生的影响与作用
(一)励志歌曲有助于激发中职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多为2000年左右出生的孩子。他们伴随着中国娱乐产业文化蓬勃发展而成长。流行艺术文化已经完美地融入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当前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情况看,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一枝独秀,而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其他音乐形式却沦为“小众音乐”。从音乐欣赏条件角度分析,通俗音乐不需要欣赏者具备很高的音乐艺术修养,而古典与民族等其他音乐形式却恰恰相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一些小学和初中均将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教育主体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文、英语、数理化等学科方面,并不重视音乐等艺术教育。中职生在小学与初中阶段没有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导致进入中职学校后,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不多。正是缺乏相关的音乐艺术修养,导致中职生并不会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引入中职音乐教材中的古典或民族音乐多为经典作品,作品问世时代与当前时代完全不同,导致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中职生并不能真正领略到作品中传达的思想内涵,因此,在他们看来音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是复杂而陈旧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他们自然不会对音乐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流行音乐优美的旋律、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欢快的节奏已经完美地融入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励志型流行歌曲是当代大多数中等职业学生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对于他们而言,这些励志歌曲要比课本上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作品熟悉,将其引入音乐课程中,实现音乐课堂与中职生生活的完美衔接与过渡,能够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励志歌曲有助于中职生产生愉悦体验
科研结果表明:“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外,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具有时代精神的励志歌曲产生于当下,歌曲中传递出的情感很容易让中职生产生共鸣,加之鼓舞人心的唱词,很容易让中职生产生美的感受,从而愉悦学生。
(三)励志歌曲有助于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学生。可以说,一些中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的负面批评远比正面鼓励多,导致部分中职生有一种自卑的心理。加上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负面评价,一些学生对“自己是中职生”的身份不认同。这些自卑挤压在学生的心中,久而久之完全丧失自信心。励志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中职生学习励志歌曲过程好比与自信的人接触一般。即:在音效作用下,中职生听着励志歌曲,就好像有人在与自己讲话,鼓励自己一般,同时,学生反复听着和唱着饱含正能量的歌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面强化作用,因此,励志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
(四)励志歌曲学习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陶冶中职生情操
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曾说:“没有触及内心,就不可有音乐。”由此可见,情感成为中职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中介与归宿。当前时代的励志歌曲作品基于当前历史背景创作而成,同时,作品多是抒发个人的情感,配以优美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歌词,中职生很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与这类作品产生共鸣的频次远高于创作年代久远的经典声乐作品,因此,励志歌曲能够陶冶中职生的情操。
2.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将中职生喜闻乐见的励志歌曲引入音乐课堂中,运用他们比较熟悉的歌曲作品讲解乐理知识,教学生演唱这些歌曲的演唱,能够让学生直观、快速地认识和理解乐理基础知识,呼气、运气、调呼等声乐演唱技巧。在边听、边唱、边学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切地理解音乐形式美和艺术美。
(五)励志歌曲学习有助于加强中职生的班级凝聚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会放松全身,对外界事物的抗拒性会降低。这是老百姓俗称的“多笑,好彩自然来”。励志歌曲昭示出积极阳光的情感体验,当中职生被作品中的这类情感感染后,就会感到格外高兴,此时,他们的紧张与警惕心理就会减弱,与人接触就容易起来。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伟大且沉重的责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又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音乐课程是中职生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单元,不断革新该教育工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励志歌曲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舞,对学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因此可以引入中职生音乐课堂中。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值得相關教育者为之而努力、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于今.狂欢季节——流行音乐世纪飓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8]郭声健.音乐教育越洋对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郭成,赵伶俐.美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0]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2][13]郑利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励志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调研报告[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227-228.
[14]乔春霞,池阿海.音乐作品网络传播及其励志作用[J].芒种,2012(19):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