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读名著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问题
2019-05-15梁纹
梁纹
摘 要: 初中名著教学实践上的保守与退避限制了当下名著教学的纵深发展,师生双方对名著教学实质和概念模糊,导致当下初中名著课堂的“功利化”“泛化”现象。本文在核心素养观念的指引下,论述初中必读名著阅读教学观,解析初中必读名著教学的概念范畴及实践经验,将初中名著课堂的“根”深植于文本本身,将初中名著课堂的“本”交还到学生主体手中。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必读名著 名著阅读教学
近年来,基础教育有关名著阅读的讨论热度不减,其中固然有当下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偏低,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有待提高等现实原因。同时,各界(学生、教师、社会大众等)对名著“过分尊敬”的态度,有研究者更指出:“学生、教师对待名著经典的‘退守状态,使得我们对名著文本产生了距离感与生疏感。”
对于名著阅读,钱理群先生曾言:“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又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正如钱君所言,名著阅读涉及的不仅是单一的语文学科,更是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因此,在语文教育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今天,名著阅读的意义更应当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
基于此,本文试图在核心素养的理论视域之下,论述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观,解析初中名著教学的概念范畴及实践经验,以对初中必读名著阅读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概念指导和方向指引。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概念辨析
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顺应时代,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改革方向,深入实际教学中,业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对初中必读名著的阅读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挖掘,已成为语文学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要论题。
《新课标》指出的初中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就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初中生勾勒出中学阅读的文化蓝图,初中必读名著就是这个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误区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程度及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出现并加以评价的,如果只是将名著阅读教学简单地定义为“通过名著的教学”,那么名著阅读及其教学,培养、训练的不过是学生的分项技能、应试技能而已。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必读名著阅读教学”加以具体限定,即以部编教材中的必读名著为学习文本,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建构起师生双方对名著文本的认知共识。
尽管《新課标》对阅读的量和教学目标都作出具体的规定,仍存在相当程度的功利化和泛化的现实矛盾。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于看重名著的背景知识、历史意义,却忽略对文本的研读、挖掘,导致名著教学成为一种通识教学,造成学生阅读层面窄、阅读方法机械等负面影响。如果师生双方只是机械地教或学与考纲相关的内容,而对名著中人物、语言等极具“语文味”的内容却不加咀嚼,名著教学的“泛化”现象就不言而喻。
在阅读功利化、泛化的影响下,名著课堂的教学误区主要表现为“导读课”变为“导背课”。教师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将名著的主题、艺术特色、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知识一一罗列,学生不得不在有限的课堂中被动识记。长此以往,学生对名著阅读的认知自然就由“学什么内容”转向“背什么内容”,学生个性尚且难以体现,更遑论个体思考,那么名著阅读教学设想自然成为无本之木。
三、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概念下的名著阅读教学体系
讨论名著课堂如何从当前功利化、泛化的浅层教学中突围而出,仍是师本教学向生本教学的转向问题。或言,初中必读名著阅读教学的本质依旧是将初中名著课堂的“根”深植于文本本身,将初中名著课堂的“本”交还到学生主体手中。
(一)名著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导向
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既包括名著文本,又包括课本。部编版语文课本增设“名著导读”部分,并设有“背景介绍——故事情节——思考与探究”的相应内容,已经较为清晰地呈现被选名著的大致内容,但受限于文本容量,名著导读不可能代替名著本身。
以我校陈学海老师的一节《〈西游记〉导读课》为例,由于《西游记》庞大的文本容量,教师选择以分组的形式,将人物形象作为课堂线索设计教学。
1.唐僧组
利用思维导图将身世、关系、经历、性格、成就和人物设置的意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研究重心:唐僧是否完美无缺。
明确: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找出“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研究得出唐僧虽然心地善良、仁慈坚毅,但是有时却不辨善恶、是非不分。
2.悟空组
利用以往读书笔记法摘取孙悟空经典名言,从语句中感受孙悟空的自信、傲气、任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研究重心:重点研析《西游记》第十四回,孙悟空打死的六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代表的是人世间的丑恶。理性了解悟空身上所展露出的骄傲自大、性子急躁的不足。
这堂名著导读课是建立在师生双方的文本认知上的。形式的演绎只是辅助手段,课堂的关键是对《西游记》文本的开掘。赋予“初读浏览,了解文本——略读理解,把握文本——精读分析,深入文本”三个环节以深化的可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阐释、重构,既是这节名著导读课的创新之处,又是当下名著阅读教学应当具备的教学、教研态度。
(二)名著阅读教学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就名著教学的实际经验而言,名著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为:各学段明确教学重点,以实现不同年龄、智力和文学素养等条件下,个体阅读能力的阶段性发展。初一学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为主要任务;初二学段以保持学生的阅读习惯,强化学生的名著阅读思辨意识为主要任务;初三学段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深化学生良好的名著阅读思维为主要任务。
在兼顾阶段性的同时,打造名著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布局,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对语言规律的掌控力,进而提高其语文素养,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促进个体阅读由量及质的转變,帮助学生的语文素养由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转化、提升。
(三)名著阅读教学的校本特色资源开发
为了打破固定空间、固定教材和固定模式对学生的思维束缚,为学生、教师提供更加自由而广泛的阅读空间和文本选择,学校应致力于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名著教学资源,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构建名著课程群。
1.以名著微课为突破口,尝试利用微课技术,建立本校名著微课资源库,实现名著“内容可视化”“思维可视化”和“探究可视化”的教学目标。
2.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智学网及微信等网络平台的新型名著研读。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微信学习群,借助打卡小程序,加强课后对学生阅读名著的跟踪指导。
3.在名著阅读中的运用思维导图的阅读方法。将思维导图的阅读方式融入名著的日常课堂,将之与名著主题的关键词等信息建立记忆链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审美创造等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智慧校园的变革大潮下,不管从当下的语文教育形势而言,还是从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而言,名著阅读都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厘清名著教学的概念,进而构建一个系统的名著教学范式,才能从长远意义上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名著阅读的文学场域,促进名著教学的长效发展。同时,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跨文本、跨方法地组织名著教学,将名著课堂从有限的时空中解放出来,构建名著教学课程群,以回应“大课堂”与“小课堂”、“集体课堂”与“个体课堂”、“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深度结合的时代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祎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名著阅读教学法探究——给予形式主义与新批评视野[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钱理群.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随笔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易昌隆.“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及途径探究[J].中学语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