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2019-05-15刘胜楠
刘胜楠
摘要: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度,该问题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得到缓解,而会计信息的质量又可以因稳健性的会计信息得到提高,那么,会计稳健性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吗?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深入分析会计稳健性如何作用于投资效率。此外,进一步分析产权性质会如何影响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最后,以提升公司投资效率为目的,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率;产权性质
导致投资非效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委托代理问题。二是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问题以及信息不对称会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而得到缓解,从而影响着投资效率。而稳健的会计信息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看出,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一、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概述
(一)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又称谨慎性,它要求不得高估资产的价值或者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和费用,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要保持谨慎。即对资产和收入的确认要严格,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收入确实存在、是合法的且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而对负债和费用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确认和记录。
(二)投资效率
目前学术界对“投资效率”的定义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就资金投入与产生的收益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说。如果所获得的总收入大于总成本,那么就说明该投资是有效率的,第二类基于企业财务目标而考量,投资效率与企业财务目标存在着关联,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财务目标,他们认为如果该投资行为能够增加企业的价值即是效率投资。
财务管理的理论认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凡是能增加股东价值的投资就是效率投资。只要该投资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大于其资本成本率那么就可以增加企业价值给股东带来财富,它就是有效率的投资。
非效率投资分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中投资过度为投资于投资报酬率比资本成本率小的项目,投资不足为抛弃投资报酬率比资本成本率高的项目。
二、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冲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冲突。股东追求最大化的个人财富,而要求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样自然会压榨经营者的薪酬。另一方面,具有信息优势的管理者可能会提供有缺陷的信息给股东,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管理层就存在为了扩大自身的权利而过度投资的可能。
第二种是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债权人和股东追求目标不同,债权人目标是到期收回本金和约定数量的利息,不希望企业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而股东为了获得高收益则有动机违背契约去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两者必定有冲突。
第三种是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大股东因其比小股东对公司有更多的控制权,因此在投资决策中会做出利于自己利益的投资决策,比如低效率投资、多元化投资而转移企业资源。
2.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不同角色的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拥有和了解的信息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债务契约中最明显,债权人因无法获得真实全面的投资项目信息,而提高借出资金的利息或者对借出资金用途上加以限制,企业由于高昂的利息导致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或者受限于资金的用途而被迫放弃融资,从而放弃可能盈利的投资项目,产生投资不足。
国内外部分学者认为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导致了过度投资,而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约束导致投资不足。笔者还认为: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可能导致投资不足,比如: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闲暇时间,而不去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另外,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引致投资过度。比如:当外部投资者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后,外部投资者为了获得投资项目在运营过程中的信息,而投入高昂的搜集信息成本,从而放弃监督。这种事后信息不对称会使股东为了自身权益而私自改变资金用途扩大投资规模,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导致投资过度。
(二)会计稳健性对投资过度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方面,从不同利益主体的角度来说,目标函数不一致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以及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从管理层自身的角度来说,管理层的非理性心理而导致的盲目自信,这些都会导致投资过度。而会计稳健性在克服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中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
首先,债务契约是会计稳健性的主要成因。管理者和股东为了利益最大化而扩大投资规模,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而债权人只希望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这时债权人在融资时会在债务契约中定一些条款来约束和监督资金使用情况。这些条款约束了企业投资行为,从而缓解了投资过度。
其次,由于资本市场的弊端,它并不完全是有效的。首先,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以及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管理层过度投资。会计稳健性要求要及时的确认负债和损失,一方面这样损失很快在财务报告中显示出来,便于股东更加真实和及时的了解企业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的监督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损失的及时确认无法让管理者把投资过度的责任推卸给下一届接替人,因为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损失在该管理层任期内予以确认,为了避免因过度投资而受处罚,会不去投资。其次,會计稳健性对于资产和收益的确认标准严格,从而使得管理者粉饰经营业绩和虚构公司盈利情况的行为予以减少。这也对管理者过度投资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最后,从行为财政学角度来分析,会计稳健性可以抑制管理者或股东的过度自信。他们的非理性心理可能使其去投资于那些超过企业实力的项目,而其他利益相关者要求管理者、股东去遵循会计稳健性原则,及时的确认损失,对于收益的确认要延后,要求他们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者或股东的过度投资行为。
(三)会计稳健性对投资不足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方面,部分国内外学者认为会计稳健性能够缓解投资不足。其认为造成投资不足的原因是因为股东与债权人(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融资约束,比如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在出借资金时在债务契约中限制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出借资金利息,企业因外部融资成本上升,放弃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而会计稳健性降低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外部融资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去投资项目,从而缓解了因为融资约束而导致的投资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稳健性要求企业要及时确认损失和负债,对资产和收益的确认要推延,因此过度稳健的财务信息可能导致企业对外公布的利润低于真实水平,外部投资者(债权人)被传递的是企业过于低的盈利能力,导致他们对企业丧失信心,由此企业外部融资成本会加大,从而会使投资不足的情况予以加剧。再者,会计稳健性强调“好消息”与“坏消息”的确认的不对称性,这样导致企业在评估投资项目时过度保守与谨慎,即使有利可图的项目也不敢去投资,这又恶化了企业的投资不足。
上文从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分析了会计稳健性和投资不足的相关关系。但是相对于西方,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且不成熟,因此会计稳健性对解决股东与债权人(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功能有限。因此本文认为,会计稳健性会加剧企业投资不足现象。
三、基于产权性质的进一步分析
(一)产权性质、会计稳健性与投资过度
国有产权性质会使会计稳健性抑制投资过度的效果受到削弱,主要体现在内部人控制、国有企业双重预算软约束、经营目标的多重性三个方面。
首先,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作为公司监督者的董事和监事并不是真正的出资人,他们也并不承担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收益,所以,监管层本身就没有严格履职的积极性,这样管理层只要花很少的成本就可以收买监管层;此外,因为管理者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只要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就不会被淘汰。由于上述原因,公司的控制权实质上落在了管理层的手中。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投资于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项目,导致过度投资。自然削弱了会计稳健性对投资过度的抑制效果。
其次,因为政府最终控制着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国有企业在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享受着远远优越于非国有企业的待遇,国有企业更容易取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在这样的关系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做出融资决策时对投资效益和会计稳健性的重视程度降低,导致了会计稳健性对投资过度抑制作用减弱。
最后,由于国有企业的实质控制人是政府,因此存在多重性经营目标的问题。政府可能为了借助投资活动来履行其社会职能,比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这会使得国有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不再只选择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会计稳健性对投资过度抑制作用受到限制。
(二)产权性质、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
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由股东直接聘用管理者,与公司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收益是由非国有企业的股东承担的,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公司经营的好坏,进而更加积极的对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实施监督,对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要求更高而使管理者投资行为受到更多的约束。再者,非国有企业不像国有企业一样享有各种融资优惠待遇,国有商业银行在向非国有企业贷款时,会更加重视其项目的投资效益以及该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程度,使其融资比国有企业更困难,会导致投资不足现象加重。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非国有产权性质会使会计稳健性加剧投资不足的现象更严重,也就是国有产权性质能够使会计稳健性加剧投资不足的状况得到缓解。
四、提高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对策分析
(一)结合企业实际,合理运用会计稳健性
对于投资过度比较严重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提高会计稳健性,以加强对管理者的约束、弱化内部人控制情况,抑制投资过度;对于存在比较严重的投资不足的企业,应该结合实际谨慎的运用会计稳健性,以得到更加积极的财务信息,使股东和管理者的投资信心增加,从而不致使企业投资不足的状况恶化。
(二)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
政府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干预,导致国有企业在融资时享受比非国有企业更多优惠的待遇。所以,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的不当行政干预,通过加强经济或法律的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
(三)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缓解信息不对称
要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政府监管;二是强化第三方独立审计;三是完善民事赔偿法律诉讼机制,发挥中小投资者群体的作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四是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强化信息披露。
參考文献:
[1]樊燕萍,崔怀谷.不确定性、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J].会计之友,2018 (1):50-56.
[2]郑登津,闫天一.会计稳健性、审计质量和债务成本[J].审计研究,2016 (2):74-81.
[3]千胜道,胡明霞.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与过度投资—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 (5):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