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校园政治表达的类型及其教育意涵
——基于全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5)的实证研究

2019-05-15

复旦教育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类别群体政治

李 爽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

一、引言

大学生曾被称作“天之骄子”,客观上被赋予社会精英的角色,对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有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变化,不仅反映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体验,他们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也塑就他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目前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表达、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不尽一致的结论。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整体上表现出亲近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态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①显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高,对国家发展满意,充满政治自信和体制自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成效,学生的政党认同和政治信任程度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较强,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1-2]。也有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对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的塑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3];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出现分层,他们不是政治的简单动员对象,大学生政治表达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政治意识相对理性、冷漠和淡化,相应地,这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职业声望和收入等因素,体制内和体制外就业并重[4-6]。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大学生入党积极性不够高[7];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流是端正的,但呈现功利化倾向,部分学生将党员身份作为应对就业压力的求职资本,为了获得较高收入和较高职位而入党[8];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现状总体乐观,但存在不少负面表现[9]。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引发了深刻的社会结构变化,这是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政治表达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一个大的背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高校组织结构中,大学生不再是整齐划一、被动接受教育的群体,他们的这一群体特征也表现在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政治表达上的分化,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也关乎治国理政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

二、文献回顾

大学生的“政治表达”指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倡导政治忠诚的环境下,基于对政治稳定的、系统的情绪特征和心理状态而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大学生的政治表达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心态和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态度等方面,其中政党认同、政治信仰和政治忠诚最为重要。

关于大学生的政治心态,学者们集中概括为“灵魂深处的革命”[10]、弱政治关怀与强娱乐化[11]、网络表达的政治冷漠与疏离[12]、网络政治表达的非理性和不真实[13-14]等。在操作上,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对学校正式组织的认同程度等对大学生的政治表达进行测量。细致刻画大学生群体的心态,充分理解这一群体的所思所想以及所呈现的多元价值观,是本文的出发点。

大学生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态度是政治表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对主流政治话语的拥护程度、对政治信仰的追求及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Julia Kwong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青年的研究,发现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环境、媒体倡导以及家庭影响有所不同,中国青年面对着不同的价值观要求,他们中有些人会直接提出思想上的困惑,有些人在态度上拥护和认可学校对他们的道德要求,但在实际为人处事时却采用另一套标准[15]。于海、钟晓华发现了大学生的“政治无涉”倾向和政治价值观的分层[4]。朱新秤、邝翠清通过对北京、武汉、广州三地大学生的调查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当代大学生存在信仰缺失的倾向,对于政治和信仰问题的讨论持冷漠态度,更多关注生活现实和个人发展[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忠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反映他们对意识形态的态度。占江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对课堂上教师宣传的榜样人物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3]。史宏波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发现,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的主要途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党团活动的了解程度不高,党团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活动质量有待提高;同时,学生对党团活动的了解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升高,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对党团活动的了解程度高于非学生干部。与之相对照,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率高于党团活动,学生对社团活动普遍满意,党员学生对社团活动的认同高于非党员学生,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比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更加认同社团活动[17]。

为了让研究主题更加聚焦、测量更加准确,我们将大学生针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表达,操作化为大学生对高校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学生接受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是党和国家推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评估高等学校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的研究聚焦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经历和感受,考察大学生与校园正式组织的黏合程度。

总结来讲,对于大学生这一具有反思和行动能力的群体,我们将采用态度-行为结合的研究思路,不仅强调大学生在想什么,也强调他们做了什么。态度作为心理模式,可能会在实际情境中立即发生变化。而引入对行为的测量,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人在与群体、社会发生冲突时,如何做出反应和采取策略。政治观念作为一个引领性的机制发挥作用,只有和行为结合时,才由目的变成目标。因此,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表达,不能单纯用“冷漠”或“激情”、“理性”或“文化”来概括,而应将其放置在高校这一具体情境中,全面考察他们的群体特征与现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通过实证方式探讨如下三个问题:基于大学生的校园政治表达,他们可被划分为哪些群体类型?每个群体类型的特征是什么?不同群体类型如何影响其未来的就业选择?

三、数据来源、统计方法和指标选择与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全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5)。该调查采取三阶段、不等概率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样本涵盖了中国大陆7个省、不同办学层次的40所高校,共计6351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占42.9%,女性占57.1%;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样本的有效百分比分别为22.5%、61%和16.5%;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和其他(政治面貌)样本的有效百分比分别为11.3%、84.7%和4%。

(二)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方法对大学生的政治表达进行类型化。潜在类别分析技术是在传统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型化聚类技术(model-based clustering technology)。LCA的优势在于:相比一般的、完全依赖数据驱动(data driven)的聚类技术,LCA的聚类基于明确的“社会科学意义”,以简约且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现分类数据的结果;此外,LCA可以报告卡方检验值,为“类别”的存在提供统计学证据。潜在类别分析的观测变量和潜变量都是类别变量,分类的核心是人,能有效对人的情绪、态度、行为进行分类[18]。结合已有文献及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本研究将通过对3个指标的测量对大学生的校园政治表达进行潜在类别的识别。

此外,本研究还将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揭示不同类型大学生校园政治表达群体的现实背景、校园生活和就业选择。

(三)指标选择与测量

1.潜在类别分析变量

中国高校具有“单位”性质,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组织特性,这一特性塑造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党和国家通过高校向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影响,主要形式为思想教育和组织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我们利用调查数据把“大学生校园政治表达”操作化为三个指标——与党团组织的接触、对党团组织的态度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以此建立LCA分析模型。

指标一是“您与本校学生党团组织接触的密切程度”,选项包括“非常密切、比较密切、一般、不太接触、完全无接触”等五类,我们将“非常密切”“比较密切”编码为1,“一般”编码为2,“不太接触”“完全无接触”编码为3。指标二是“您对本校学生党团组织的态度”,选项包括“非常正面、倾向正面、中立、倾向负面、非常负面”等五类,我们将“非常正面”“倾向正面”编码为1,“中立”编码为2,“倾向负面”“非常负面”编码为3。指标三是“您对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选项包括“非常正面、倾向正面、中立、倾向负面、非常负面”等五类,我们将“非常正面”“倾向正面”编码为1,“中立”编码为2,“倾向负面”“非常负面”编码为3。

2.现实背景变量

对“大学生政治表达”的现实背景的考察包括性别、政治面貌、上大学之前的主要成长地、培养层次、学校层次等。其中,上大学之前的主要成长地分为北上广深、其他大型城市(除北上广深外)、中小型城市和小城镇等类别;培养层次包含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类型;学校层次分为六类,分别为“985”高校、“985”以外的“211”高校、非“211”类一本、二本、三本、专科。

3.校园生活及就业选择变量

对大学生政治表达群体特征的考察包括校园生活及就业选择两个方面。其中,校园生活变量包括“与本校学生社团组织接触的密切程度”“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和“平时参与的最主要的课余活动”三项。就业选择变量包括“最理想的就业去向”和“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收入期待”等。

4.大学生政治表达类型分析

本研究对“与党团组织的接触”、“对党团组织的态度”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3个指标进行潜在类别分析,根据适配指标选择潜类的最优数量(表1),确定大学生政治表达的群体类型。

采用SPSS软件,运用EM算法进行参数估计,输出的3项指标的条件概率和潜在类别概率如表2所示。

从条件概率看,第一类人群在3项指标上均表现为对“党团组织”的“疏远”、“负面”评价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认同”,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主流疏离型”;第二类人群虽然在指标1上与第一类人群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指标2和指标3上显著地表达出对“党团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评价,其特征可以概括为“政治忠诚型”;第三类人群在3项指标上都表现为与“党团组织”的接触“不密切”,对“党团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中立”,其特征可以概括为“政治无涉型”。

表1 潜在类别模型的最优适配指标

表2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条件概率和潜在类别概率

表3显示了三类人群的规模。从比重来讲,第二类人群占比最大,第三类人群占比次之,第一类人群占比最小。

表3 三类群体的特征和规模

5.大学生政治表达群体的现实背景

我们根据潜类结果,利用描述性统计交叉表对三类大学生政治表达群体的现实背景予以呈现(表4—表8)。

(1)个人信息

性别方面,第一类群体中,男生显著多于女生;第二类和第三类群体中,女生多于男生。

政治面貌方面,第二类群体中,党员约占16%;第一类群体和第三类群体中,党员分别占6.8%和6.3%。第一类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很低,对入党较为排斥,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党员,这一发现值得深思;第三类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冷漠的态度,其中有一部分人申请入党,而且“成功”地成为党员。第一类群体和第三类群体的党员比例,可能反映出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政治审查环节存在不完善,也说明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党员政治忠诚坚持不懈的培育。

表4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性别交叉表

表5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政治面貌交叉表

在上大学之前的主要成长地方面,如果控制中国当前城市化水平这一背景,第一类群体中,“北上广深”的学生多;第二类群体中,农村背景的学生多;第三类群体中,中小城镇背景的学生多。“北上广深”是改革开放最为深入的地区,受全球化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这些城市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多元的价值取向,对体制的疏离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相比之下,第二类和第三类群体的学生,社会心态更“靠近”体制,是学校里标准的“好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缺乏上一代传递下来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支持,因此对学校的依附程度更高,更加依靠“上大学改变命运”。

表6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主要成长地交叉表

(2)学校信息

在培养层次方面,三类群体在不同的培养层次上分布均匀。

表7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培养层次交叉表

在学校层次方面,第一类群体较多出现在“985”高校和“一本”类大学。“985”高校的学生思维活跃,重视反思能力,与社会的接触广泛。而一般“一本”大学的学生由于学校的教育优势不明显,通过学校从国家获得的资源相对有限,所以体现出远离体制的倾向。第二类群体主要集中在“985”以外的“211”高校,这表明国家大力扶持的“重点”学校在学生政治忠诚度的培养上,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

研究还发现,来自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家庭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重点”大学,通过大学获得国家资源,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以上发现为精英再生产的相关研究[19-20]提供了乐观的证据。

表8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学校层次交叉表

四、大学生政治表达群体的校园生活

根据潜类结果,我们利用描述性统计的交叉表考察不同类型大学生政治表达群体的校园生活(表9-表11)。

与社团组织接触的密切程度方面,“主流疏离型”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与“自上而下”的正式学生组织缺乏联系。“政治忠诚型”群体与学生社团的接触最为密切,显示了这一群体在整个校园组织中的活跃程度。

与党团组织相比,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自发成立的草根组织。学生社团的种类很多:有些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设立,有些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设立,有些受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影响而产生。学生加入社团组织,主要出于自愿和兴趣。有些学生创立和管理社团,成为社团领袖和管理者。有些学生同时加入多个不同类型的社团。学生参加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的活跃程度和密切程度,构成了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基本的组织活动。

表9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社团组织接触交叉表

在学业成绩方面,“主流疏离型”群体中,多数人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水平,这类学生中成绩排在后30%的比例也最高;“政治忠诚型”群体是三类群体中成绩最好的;“政治无涉型”群体的成绩总体上比“主流疏离型”群体好,但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关心成绩。

表10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学业成绩交叉表

在课余活动方面,“主流疏离型”群体中,将近半数的人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其次是“实习兼职”和“志愿实践”活动,这类学生的课余精力主要投入在个人休闲以及与求职就业相关的活动上。“政治忠诚型”群体中,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的人最多,其次是“志愿实践”活动和“实习兼职”,这类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将精力投入在志愿实践活动中。“政治忠诚型”群体参加志愿实践活动的比例高于“政治无涉型”群体。大学校园的志愿实践活动通常具有大学生付诸利他行为、心系社会民生的正面意义,从这个意义来讲,“政治忠诚型”群体表现突出,体现出高校的实践育人效果。

表11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课余活动交叉表

五、大学生政治表达群体的就业选择

根据潜类结果,我们利用描述性统计的交叉表考察不同类型大学生政治表达群体的就业选择(表12-表13)。

就业去向方面,“主流疏离型”群体中,最多的人选择外资企业(31.91%)和自行创业(15.43%),这与他们疏远体制、亲近社会的群体特征相吻合。“政治忠诚型”群体中,更多的人选择事业单位(22.09%)、国有企业(21.45%),这和他们亲近体制的群体特征相吻合。“政治无涉型”群体中,最多的人选择外资企业(25.05%)和自行创业(22.92%),其次是国有企业(18.64%)和事业单位(18.25%),这也与他们灵活多变、呈现“政治无涉”倾向的群体特征相吻合。

表12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就业去向交叉表

在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收入期待方面,三类群体均集中在2001-5000元和5001-8000元两段。其中,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收入期待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在“主流疏离型”群体中占比最高(10.47%),在“政治无涉型”群体中占比次之(5.88%),在“政治忠诚型”群体中占比最低(5.72%)。由于“政治忠诚型”群体的学术水平在三个群体中最有优势,可以预见,这一经济诉求最朴素的群体未来可能会更加成功,他们对生活、事业的满意度会更高。

表13 大学生政治表达的潜在类别与工作收入交叉表

大学生毕业之后,“主流疏离型”“政治忠诚型”“政治无涉型”三类群体政治态度的继续塑造需要与就业岗位相衔接。我们的分析指出,当前最迫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对在外资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主流疏离型”青年发挥影响。

六、总结与讨论

当前中国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在政治表达维度上存在三种类型。本文对三类群体的特征、现实背景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三类群体的校园生活,并对他们未来的就业选择进行了讨论。

“主流疏离型”群体与学校的亲近程度最低。和热衷党团活动的同学相比,通常他们对集体的归属感不强,游离于学校的正式组织之外,参加的党团活动不多。这一群体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占比很小,但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这一群体主要倾向于在体制外的高收入部门就业。

“政治忠诚型”群体与学校的亲近程度最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学生干部,有体制内工作或实践的经历,对政党和体制的认同度高,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这类学生大多力争上游,成绩拔尖,是典型意义上的“学霸”。这一群体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占比最高,超过半数。这一群体主要倾向于在体制内的中等偏上收入部门就业。

“政治无涉型”群体中尽管有一部分党员,但这个群体在政治意识方面持有一种“去政治化”的心态。他们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的比例接近一半。这一群体倾向于选择介于体制和市场之间的工作领域,倾向于中等收入的职业。

中国高校希望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依照这个标准,“政治忠诚型”群体是“标准产品”,“主流疏离型”群体是“不达标产品”,而“政治无涉型”群体则是“半成品”。作为肩负重要使命的“985”高校和“211”高校,需要更加努力,有更大的作为。如果这些改变了“命运”的精英无意响应国家的就业号召,读书改变的可能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命运,而非国家的命运。

我们的研究发现,“政治忠诚型”群体占所有人群的50.5%。尽管这一群体的规模以微小的优势超过了“主流疏离型”(3%)和“政治无涉型”(46.5%)两个群体规模的总和,但这一群体在三类群体中的比例仅占一半,这至少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中,“政治无涉型”群体不仅规模仅次于“政治忠诚型”群体,而且和“主流疏离型”群体相比,这一群体最有可能转化为“政治忠诚型”群体。这一群体对所处环境积极适应,呈现出态度上的忠诚和行动上的积极,某种程度上,给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方向。

受到已有文献的启发,我们的研究分析出大学生群体的三个不同类型,并预测了他们未来可能的就业结果。与已有文献相比,我们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大学生的校园政治表达进行了潜在类别的识别,分析了每个群体呈现出的不同的政治心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黏合程度、党员身份对他们就业选择的影响等,与那些结论不尽一致的研究结果形成对话。我们的研究不仅旨在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大学生最终将进入社会,我们的研究也对高校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所贡献。

注释

①该项调查结果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5/t20160531_247095.htm。

猜你喜欢

类别群体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服务类别
多类别复合资源的空间匹配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