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广南地志资料点注(之二)

2019-05-15李亚丽杨永福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李亚丽,杨永福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 楚图南文化研究中心,云南 文山 663099)

十二、天产

广南东南与广西、越南毗连,气候热于腹地,天然物产因之丰饶。普通者则与省区无甚差别,而特产动植物则具特殊之形状,兹举其要者分述于后。

植物

谷类

达饵谷:四乡均产之,茎高三尺五六,米白而圆,有糯性。

扣青青:茎高三尺二寸,实细长,壳色黄,有长芒。米粉红色,多种于瘠田瘦地中。

果类

西瓜:四乡均产,尤以西洋、板蚌两处所产者为佳。状态与普通类似,其大者,横剖之直径约一尺,内部有红、黄、白三种,红、黄之味鲜甜,每年所产足供城市购食。

蕉桃:产于东南大河边,外形颇似桃,惟内部无核。剖视之,其子甚多,红如胭脂,食之味美而香,多食则致疟矣。

玉李:城乡多产之,树及花果与普通者同,惟果熟时呈绿黄色,以手分之,其核自落,味甚美。

柠檬:郎恒、普梅多产之,树高丈余,实形微似橙,但有如橙之黄,味酸甜,食之稍解瘴毒。

茶油果:东、南、北均产之,其形似相果,不如相之大,以肉实榨油,燃之颇清亮。每年所产,除销售本县外,尚运销文山、蒙自、个旧、阿迷等县。

药类

三七:产于县治各乡山地,花略似菲(韭)子,草本,年约出数万斤。根叶均入药用,其花可作茶饮。补血之功高出花旗参之上(其叶头台三张、二台四张,三、四台故名三七)。

八角:附郭绿坡及马街、底圩、普梅、木仑、郎恒等处均产之,果八棱如角,故名。木本,叶与果均可制油,名八角油,年约出十余万斤,供食料及药用。有谓油性猛烈,可用以制爆烈品者,未详确否。

千张纸:东南各乡均产之,形似扁豆,长二尺许,实中片片如蝉翼,又似连史纸,木本。焚实为灰,存性,可治心气病。

绿藤子:是土名,产弥勒湾山箐中。传闻蛇被打断,其首段觅得此藤衔之,遂结所断处如初。邑人每以之治刀棍伤,效亦神速。其形似藤而绿,故以绿藤子呼之,又名金不换。

广南产药最多,如茯苓、伏神、黄精、黄草、首乌等,不特产额广,而销路尤宽。他如冬虫夏草亦有名,以上不周,略举数味而已。

木类

樟:县属大森林杂产之,木本。高七、八丈,叶卵形,四季不凋。花小,淡黄,果大如豌豆而黑,有香气,可制樟脑。

榈:产于普梅、木仑、郎恒等处,木本。有高五、六丈以上者,形似紫檀,色紫红,性坚,可作器皿、扇骨等物。满清末季,广东时来运此之小者,传闻用作飞机翅,未知确否。

碧虫木:与越南、广西接界处多产,木本。其色黑似乌木,以之制作木器及烟具,甚美观。

窖杉:产于郎恒、龙洋等处为多,质与杉似。以其窖藏于土中,数百年而不朽,故名。人以重植,购之琢磨为棺。

黄秧木:森林中杂产之,树高二、三丈,质坚,色黄,现黑褐色斑纹。制为各种陈列品最美观,邑人贵之。

竹类

四方类竹:产拦马营、阿暮营为多,叶与他竹类似,惟竹竿如正方形,可作旱烟杆及制竹细工品。

人面竹:城乡均产,竹竿周围各挺出若干部,每部类似人形故。以之作伞柄及鞭竿等物,甚美观。

斑竹:普、木、郎三营均产之。皮生斑纹,或似螺形,或似云雾,或成“不”字,或像梅花,邑人多以之作水烟筒,其价亦昂。

广南遍山盛产油松、麻栗两种,全县房屋之栋梁及家具之木器,多采此以为之,繁殖之力尚不稍衰,可谓多矣。

动物(特产动物)

野禽

锦鸡:如家禽,雄鸡大冠,细小头,毛多翠色。项毛分五色,数节。尾长尺余,周身羽毛白,有黑斑。鸣声似雉,而各大山箐中均产之。

白鹇:产于四乡山箐中,尤以九龙山为多。似山鸡而色白有斑纹,尾长三四尺,嘴、爪皆赤色,俗常谓之“常尾鸡”。

兽类

獐:产于大、小南乡为多,亦名麝,属反刍类。似鹿,无角,大如犬。毛灰黑,腹后有皮脂,结为两团,大如鸡卵,谓之麝香,其价亦贵,供药用。

熊:产于深山大林中,广南所产者多猪熊、狗熊,其毛色黑,足粗大,前短后长,常攀树。其足可为食品,其胆可供药用。

岩羊:东南石山、樵箐常产之,又名山羊。形似家羊,毛黑而长,角甚弯曲。跳跃奔驰较家羊倍蓰,村人每擒而食之。

刺猪:产于四乡山地,形似猪而小,周身被以刺,人近之,则放刺以射之,中则流血。常窃农地麦、粱而食。刺供药用。

鱼类

盐龙:《滇海虞衡志》《本草纲目》载(宋注):“破南蛮,得其盐龙,鳞中出盐,如雪。以酒送服之,能兴阳。”但此物数百年来,未见有人捉得,或其种绝耶,抑奇物不易出耶?均不可得而知也,兹姑载之。

龙头虾:产于贵马营河中,其形似龙,色甚红,食之,较东南各海所产者味美远胜,广南水族中之特产也。

莲邑大宗动物以家禽之鸭(每年约产七八十万只)、家畜之牛为最,每年所产,除供本境食用外,鸭则销售于蒙自、个旧、河口等处,牛则销售于邱北、文山、马关各县,亦可想见其产额矣。

矿物

广南产矿甚多,以金属矿物之锑、铁、银,非金属矿物之石膏、煤为最,列表如下。

下表所列锑为大宗,产地颇宽,产额亦富,惜自民国六年(1917年)宝华公司停办后,销路阻滞,已采者遂因之停顿,未采者竟无人过问矣。银之产地亦广,无人知炼,故无人采。铁质颇佳,龙街所产者制为锅、犁、锄等,供全县用,至今产额不衰。石膏与硝四处均有,表中所列不过举其已采者而言之也。

云南广南县矿产表

续表

十三、人口

甲、户口

广南阖属人口总数计二十八万五千六百三十二人,男总数共计十四万四千四百八十一人,女总数共计十四万一千一百五十一人,学龄儿童共七千余人。

中下社会之生活,或种田地,或任佣工,或操小工业,或作小负贩,操作终日,仅敷果腹而已。家口众者,恒虞不足。夫极贫人民,舍佣工外,则无他业。近来生活程度日高,断炊者众,乞丐日见多矣。极贫人民之年老残疾者,则由县署每月每人给以公米一升。

乙、种类

广南地处边隅,风气晚开,无大川巨河之灌输,有崇山峻岭之阻隔,故汉少夷多,风俗朴古。自朱明末季,川、黔、鄂、湘、两粤、赣等人民,或因流宦而落籍,或因经商而往居,数百年以迄于今,而汉族特占全属人口百分之□□,并有极少数之回人外,余均系夷、苗等族。而此种人,又分为侬人、沙人、土僚、倮猡、仆喇、瑶人、摆夷、苗子八种。近来风气渐开,诸夷苗多有改从汉人习尚者,兹分述于后。

侬人:(汉人多呼之为土人)

侬智高遗种,人口占全属百分之三十,语言特别,亦多通汉语,无文字。散处于大河小溪之滨,勤耕织,好楼居,常席地而坐。妇女短衣长裙,男子头裹青巾。婚姻无媒妁,先以夷歌唱和,私通后始告父母。病不医药,信巫祝。各寨皆有议事公房一间,空无墙壁,名曰“老人厅”,凡因公私细巨事,均集村老于此议决之。居家日用颇俭约,丧葬亦与汉人略同,迩来渐知礼仪,青年亦多入学。每值阴历六月初六与初九,夜间以紫色糯米献杨六郎,谓之“过小年”。近城乡村一切习俗多有久从汉人者(附译语言于后)。

天(发)地(南)日(烈)月(夫)山(南播)水(能,上声)父(博)子(陆)

沙人:

习尚与侬人同,散处溪河附近,人口占百分之□□。无文字,语言、衣服略似侬人,但着黑衣者曰黑沙人,着白衣者曰白沙人,均性情梗顽,素好仇杀。亲死所祭之肉不食,或弃于地,或馈诸同人。除耕种外,无他职业。

天(岜)地(南)日(汤)月(亥)山(播)水(仑)父(爹)子(请)

土僚:

分花、白两种,人数约占全属人口百分之□□。无文字,语言、习尚亦略近侬人,能习汉语,性狡诈。妇女衣裳多绣以花纹,婚不亲迎。每当孟春、仲春之间,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而白土僚则以夏十月朔为岁首。

天(窝)地(稜)日(驼宛)月(论)山(乱)水(难)父(博)子(勒)

倮猡:

分黑、白二种,人数约占全属人口百分之□□。语言特别,无文字,刻木为记。散处各乡,男勤耕种,女勤纺织,惟着衣裳永不洗濯。好猎,信鬼,病不服药。婚姻不用媒妁,丧葬亦知称家有无。

仆喇:

一名普腊,分黑、白、花三种,人数约占全属百分之□□。语较诸夷尤难通,无文字。多住山坡,种荞麦、火麻、黍稷之类,数易其地。蓬头赤足,不浣濯,卧用牛羊皮革,婚丧与倮猡同。

瑶人:

自谓盘瓠之后,约占全属人口百分之□□。有语言,无文字,男女多知汉文。住深山,喜猎,善博虎豹,鲜入城市。种靛,独擅其利。婚用媒妁,不与诸夷联。所居四五年一迁,不争讼,不喜谣。男女均带银镯,其性质之纯良,较汉人有过之无不及矣。

天(共)地(脏)日(闪)月(腊)山(厥)水(问)父(发)子(贵)

摆夷:

一曰白衣,本名僰夷,即僰人,又谓之“民家子”,人数约占全属百分之□□。有语言,无文字,亦知汉书。男女集处,惟务耕种,婚丧礼与汉人相近。每岁夏历六月二十四夜,脔生肉合蒜而食,燃炬为乐,曰“火把节”。婚以谋,死用棺葬。凡死者所用之器,悉悬墓侧,不复收,有桮棬意焉。

天(发)地(顶)日(紊)山(反)水(难)月(等)父(依博)子(楼)

苗子:

分青、红、白、花四种,人数约占全属百分之五。有语言,无文字。山居,种地,不治田亩,迁徙无恒。服皆尚白,男女均衣麻布,女不着袴。性狡悍,喜酒,嗜犬。匿深山,能数十日不食火食,恒出劫掠。

天(诺)地(爹)日(火)月(利)山(蒿到)水(蒿董)父(又)子(朵)

种类结论:广南幅员广大,种族众多,语言既殊,风俗各异。瑶人性质优同汉族,侬人习尚与汉人同化。沙人、摆夷性多狡悍,礼多违俗。倮猡、仆喇囿于迷信,缺于卫生。土僚言行则似侬人,苗子习尚则近野类。故各种之文野刚柔、盛衰贫富,判若霄壤,远似泰越。欲图矫正,同化一轨,非普及教育、便利交通无由矣。

丙、人物(分述于后)

卓行:

李构材,性至孝,年十八时,父春庶从征永昌,构材亟请随侍,参将某嘉其志,编入伍,遇敌则先其父。父疾,卒于役,百夫长欲集他尸焚敛,构材泣请自埋。凯旋,以竹筒载骨负归,行且泣涕,继以血,葬父后竟以哀卒。

安乐道,营卒,性孝友。父早丧,母痛甚,乐道刲股杂药以进,母愈,而乐道亡,时年二十八。儒学给匾额,以旌其门焉。

蒋治平,清康熙间为府吏,朴实不欺。太守崔维衡,辽东人,携一幼女履任,别无亲属。疾革,知不起,稔治平诚实,托以女,谓之曰:“他日以配汝子,可也。”治平谨奉女归,嘱妻善抚,视仍事以女。公子礼及笄,亲族劝纳为子媳,治平执意不可。卒治奁其以礼,嫁某儒士焉,后其子安世举于乡,咸以为义行之报云。

陆景生,字梅林,清岁贡陆坦次子,性孝友。髫龄失恃,事父与继母,即知孝敬。游泮归,父卒,哀毁尽礼。继母性褊急,辄诟厉鞭挞之,景生委曲承顺,数十年如一日。母卒感悟,爱如己出。家资宽裕,为异母弟荡尽亦不计较,友爱如初。董琴涵太守闻而旌,旌其门曰“行追尹闵”。

妇女卓行:

邑人姜氏,幼许字孙其旺,其旺依人贾于外,病殁。孙母以聘礼归姜氏,女知,大恸,誓以身殉。其父母力为防护,女曰:“既以身许孙,即孙氏妇。”乃请事姑,姑犹豫,女遂以肩舆至,登堂哭拜曰:“姑无子,年且老,儿愿以纺织供奉菽水。”其姑后殁,丧葬尽礼,年近期颐而终。

李真秀,邑人李祥凤长女,性纯孝,自幼言笑不苟。年十六,居母丧,日夜悲号,哀动邻里。既而以父年老多病,诸弟妹又皆幼弱,遂以子职自居,矢志不嫁,日侍汤药,兼扶弟妹,勤纺织以供日用。及父病笃,孝女忧甚,潜于深夜祷神,割股为羹以进。沉疴顿起,次年,疾作始卒。孝女悲痛终丧,哀毁骨立,不时绕墓长号,数年不衰。乡里欲为建屋,以广其居,孝女止之。迨为诸弟妹婚嫁既毕,则寂坐一室诵经礼佛而已。殁年六十五岁,遗命葬其父母墓侧。其后,胞妹适陈氏以节孝闻,盖孝女教育之力居多云。

政绩:

施昱,字子贞,明嘉靖丙戌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员外郎。典试山东,取士多名雋。擢郎中,以议国戚张延龄狱落职。家居八年,起补贵州佥事,威惠并施,士民绘像祀之。瓦店驿,峻岭夹江,甚难渡,昱设法为巨桥,覆以屋。又因效处得当,诏赐银币。值黔中大比,录文犯忌,罪监临御吏,波及之,谪茶陵州同,历永州州判、徽州府同知,丁艰服除,补大名知府,迁湖广佥事,驻承天府,百务纷沓。昱一意恤民,不恂时好。虽见嫉忌不顾也,以擒巨寇李邦珍,功赐绮币。寻晋光禄寺少卿,卒于京。孝友醇饬。所著有《礼经·疑问》,藏于家。

施尧化,号泰维,明万历甲辰进士,授湘潭知县,有巨猾善邪术,擒治之。丁外艰服,阕补长葛,地偏赋繁,尽革羡耗以苏民困。调光山,廉得主盗者治之,萑苻以清。俗多健讼,片言折之。即上官左右袒不顾也。修城池,葺学校,不需时奏功,民忘其劳。擢吏部郎中,悉心延访,善甄别。后乞归,闭户萧然,不至公府。

陈龙章,字飞白,号子云,清举人。性孝友,家贫力学。继母性褊急,俯仰顺受,卒得欢心。读书以远大自期。登贤书后,官巩县,人称廉静。时河决黑岗口,各郡县多派累,公独无取于民。罄己槖以办公。挑挖引河,躬宿水次,率丁役为民先巡河,阿中堂亟奖之,以为急公爱民者劝。竟以劳瘁成疾还,致任,贫不能归。巩人咸其廉惠,醵金代偿亏,绌助资装,力辞不受,士民恳请数四,始勉从之。行日,老幼攀辕泣送。至今巩人犹称道弗衰。著有诗文集,殁后皆失散。

文学

赵铎,字金木,清廪生,嗜古,善悟,倦则静坐,恒经岁,不履市尘。教人有法,出其门者,多通经能文。著有《毛诗浅解》一部,卒后无嗣。门人为卜葬,立石曰:金木先生之墓。

王元楀,号兰畹,清举人。性孝友,勤诵读,诗文有大家风格,尤工书法。常讲学于家,游其门者甚众。历任襄垣、高平知县。襄邑文风不振,为建文笔塔,择士之秀者,亲为指授,气习一新。于高平复明道先生祠,加意士林,一如在襄垣时。公余非报阅即临池,至老不倦,著有《兰畹诗文集》,其子孙多荐贤书焉。

严诚,清拨贡,嘉庆丙辰举孝廉方正,天性纯一。笃于手足而工诗善书,尤长楷法。生平不欲以诗文自炫,所作多不存稿。选拨后尝负笈五华,一时名流如段可石、张伯轩、袁苏亭、陈海楼诸先生皆欲接交。至今士林称重,乡里奉为楷模不替焉。何鲁岩题其遗像,直欲以陈仲躬、郭有道相期,可想其梗概云。

胡元庆,号春圃,清道光丙戌进士。赋性诚朴,家贫力学,博通经史,精研诗文。其文雄浑豪迈,有大家风。殿试不利,遂任山东平阴县知县,就职一载即罢归。长木也培风书院,出其门多登贤书。殁后稿多散失,今所存者百之一耳。

方玉润,字友石,一字黝石,别号鸿濛子。乡试辄不利,乃肆力汲古,寝馈书仓者十余载。滇回之变,上防守三议皆不省,退著兵书,曰《神机三略》。书成,挈之以出,由蜀抵鄂。滇人王总兵国才、鄂督李武悯公先后延入其幕,赞决规略,声续炯然,事有不协,拂衣竟去。曾文正公见其兵书及《平贼二十四策》,具书币邀至军,相见甚欢。有忌之者,先生上书三篇而归,文正不能留也。后入左文襄公幕府,以平洪秀全功获奖,补铨陇州州同,出则仗矛登陴,入则拈毫著书。时或寄与书画,八法俱入妙,篆草尤奇古。当事者多慕其名,思一见,顾偃蹇,不事于请,在官十八年不调。光绪九年,擢砖坪厅通判,甫得请,而先生卒矣。贫无以葬,滇黔之官秦者为营其丧事,乃克厝于陇州东郊木塔寺后。先生著书三十六种,其大者曰《乾象饷元杂记》《坤舆图隘新编》《三易》《原始》《诗纬》《书纬》《礼纬》《太极元枢》,已刻者曰《鸿濛宝诗文集》《诗经原始》《星列日记》《神机三略》,名儒王柏心评其文,叙其集,谓为“一时豪杰,当今无两,呜呼,伟矣”。

陆浩然,号岱秋,清同治庚午举人。性方正,博治经史,家贫,以授徒为业。部选晋宁州教谕,辞不就。主讲本郡培风书院十余年,宴如也。太守刘春霖申以上闻,奉批奖以“恂谨可风”四字,士林荣之。生平善草、隶书法,工诗,著有诗草一卷,未梓,殁后散失。县新志中所采刊者,十之一耳。

武功

刘崑,字玉岩,以战功任东乌镇游击,携妻女随任。清雍正八年,夷禄万福叛,崑力御,败之。次日,贼大至,众寡不敌,崑血战逾时,体伤力竭,遂血书一诗,诗于壁而死。有“淋漓鲜血透征衣,报国丹心总不移”之句。妻张氏闻变,手刃二女,与其妾自杀以殉。

季国清,字镜河,少任侠,善权术。清咸丰初,洪秀全举义广西,边隅夷苗乘蜂起,乡民逃窜。国清与同村(县治东龙潭寨)李朝相号召附近子弟结垒以卫乡里,贼因不敢犯。是时,回匪马易、张兴等寇广南,郡人请国清救助,邀李朝相、黄金林各以所部赴援,一战而破波妈,贼改围去。知府周守诚禀以国清补千总兼署备,并委以指挥军事、诸将弁之权,屯营小广南、者况一带。后因苗匪陶德袭陷府城,国清拨营还救,分兵屯扎各路,与贼垒错综为营。会中秋夜,贼众聚饮,防守稍懈,国清与李朝相、王杨廷(花翎副将,署督标右营游击)、黄金林等率精锐直薄贼大营。贼仓促无备,自相蹂躏,追奔数十里,城围乃解。咸丰十二年,黄文学声称奉檄署广南营参将,国清乃遣使谓文学曰:“往年三月三之役,公实亲在行间。回之仇我,亦公之所深知也。今公辱临敝邑,若灭驺从,敢不唯命。”文学不可,令土回各酋再围城垣,日事战争。久之,贼党黄博宇来议罢兵,往返未决,国清恐其怀诈,诱而斩之。相持年余,终不得逞,遂解围去。各处土匪失恃,惧见诛伐,咸解甲投诚。国清与之约:各归田里,所夺汉人产业悉数退还,有不遵者,杀无赦。数年祸乱于是始息。临安、开化遗贼马致、沙三、郑三等窜伏猓多驿(广南西乡),结垒自固。滇抚岑毓英加国清补用都司,令率广南练勇讨之。国清偕李朝相、黄金林(花翎副将,署大关游击)、王泽宽(都司,御署开化守备)、马廷富(花翎副将,恒勇巴图鲁)等围攻之。经十余月乃破,并擒郑三、马致、沙三等,斩之,报上,奖励有加。自与李朝相扫平江那、交趾回贼后,岑毓英调国清、朝相等各率所部赴省听遣。彼时,国清以足疾不能行,留莲养疴。迨滇乱平静,论功行赏,以国清补用游击、加副将衔。光绪元年,署南营参将,年四十九岁卒。子二,尚能各自树立云。

李朝相,字泽民,身材雄伟,勇武绝伦。自清咸丰初擒获泗城小皇帝、削平开广白巾贼后,一时声威大震。滇抚岑毓英调之与贼将蔡杨威战于金马寺,自朝至暮,身虽受创,尚能大败贼军凯旋。毓英乃谓诸将曰“今日若非李泽民,必大受挫折矣!”随攻云州,拨其城,即补副将。适回匪据馆驿,抚军岑毓英亲往督战,以朝相与贼将那小五交质,朝相乘间脱回。既归,即斩小五于军门,遂破馆驿,迤东门靖。既而率师攻大理,以书谕贼将董飞龙,陈说大义。飞龙感其说,与之阴通,于是挥军直攻大理。杜文秀知大势已去,饮酖死,西路乃平,全滇赖之底定。清廷晋朝相记名提督“额腾额巴图鲁”勇号,并赐黄马褂,随署广西州游击,历寻沾营、东川营参将,复告归田。旋里后,谢绝世情,从事佛老。亲戚有困多拯济之,有子十一,或官前清参游,或任民国将校(其子李文富累官中将,勋三位,任虎门要塞司令官),积德矣。

隐逸

赵珍,清恩贡生,隐居力学,绝意进取,横经负来,且耕且读,老而犹勤。数十年不履城市,七十余岁失明。有士造其庐,以诗文就正者,令其人自诵而指其瑕疵焉。

丁、教育

列表如下

云南省广南县学校调查表

续表

留学本省省会毕业学生计七十六人,未毕业者五五七人;留学外省学生毕业者六十二人,未毕业者十八人;在本国中学以上毕业生八十二人,已就业者八十一人,未就业者一人;留学日本警察学校毕业者,一人名江维(注:振武学校毕业生),一人名陆朝珍。私塾三十三塾,其住址在城中者,东门、南门、北门各二,在城外东、南、西、北各一。在乡间者,计东之海子寨、龙街寨、宝月关、西洋、罗贡、沙斗六塾,南之马街、里大、沙田冲、麻栗坡(非设督办之麻栗坡)、岜皓、九克六塾,西之小广南、土库房、老龙、赛金、者兔、阿基得、上寨、法白山心八塾,北之石洞、龙潭、裕榜三塾,均未改良。

戊、宗教

广南奉回教者数十人,阖城中回民,只十余家也。有清真寺一,在城内小南街。除此教外,尚有多神、拜火等教。信多神教者万余人,住城乡各寺庙。一入教中,不嫁娶,不茹荤,每日惟诵经、礼神而已。其所诵者,又无所谓佛经、道经,动辄谓之“修来世”,而不知其所谓修者如何修之也。拜物教,夷人为之。每见山中、路旁有大树、怪石,则以为神,当以鸡、鸭、香诸祭祷焉。

己、集会结社

教育会:设于城内青云街护国寺内,正会长郭靖臣,副会长王庆霖,会员一百余人。该会以催促全县教育进步为宗旨,每月开例会一次,提议关于教育之改良进行事宜。经费除自筹外,若有不敷,以劝学所款补充之。

农会:设于城内西北隅实业所内,正副会长各一人,会员二十余人。每年开常会二次,提议关于全县农业之改进,昔年准此办理,近则敷衍了事,徒有其名而己。

商会:设于城内西街岭南会馆内,正副会长各一人,会员一百四十余人,以维持商业为宗旨,开会无定期。

孔教会:设于城内西街黉官内,正会长郑国枢,副会长陆燧,会员一百二十余人,以尊重圣教,崇尚道德为宗旨。开会无定期,近已空有其名而己矣。

国学社:设于城内青云街明伦堂内,正社长杨柱荣,副社长孙慎珍,以维持经史、光大国学为宗旨。昔年照省会国学社办法办理之,近因经费困难,己成有其名无其实矣。

庚、风俗

莲邑婚丧、祭祀,殊其文野;交际、族居,异其优劣;房舍、衣服,别其新旧;习尚、动作,判其美惠。是皆缘住居城乡之所致也,兹举其大略分述于下。

(一)婚丧

汉族婚姻,礼尚往来颇称烦琐。如聘订婚时,行一次礼,俗曰“递鞋袜”。不数月,行第二次礼,俗曰“吃糖茶”。距结婚一月前,行第三次礼,曰“吃槟郎”。结婚前一日,行第四次礼,俗曰“过礼”。

其迎亲之日,利用三媒六证(六证者,请朋友六人乘马前行,新郎即坐轿随后)。而宴客则三四日或五六日不等(由聘定至结婚,约开支一二千元,少亦数百元),亦可想见其奢华矣。

丧葬礼节与昆明、蒙自、建水等县大同小异,惟宴客亦三四日或五六日而止。

夷族婚姻大与汉异,订婚最早,至十三、四岁即行嫁娶。结婚之日,女至男家,日暮便返。迨栽种收获时,一至夫家,帮同操作,决不同宿。事已,复去,直到生子,始与常合,名曰“坐家”(此项系指侬人、沙人、土獠、摆夷而言,现在侬人已有半数不如此矣)。丧葬略与汉异,居父母丧,不洗面,不茹荤,贴地而卧。孝帕、凶服至烂亦不浣。不论男女,四体不完全,或生产亡故,或死于非命,均以火焚,然后以瓦坛盛之,始行葬焉。

(二)祭祀

每年于春分后,汉夷各族多往郊外祭扫先茔,献以三牲,供以黄糯。至清明日,以柳插于墓上。夏历七月朔日后,祀祖于家。以麦芽数碟,榴、梨数盘供献于祭桌上。迨至十四日,则焚纸包,谓之“中元节“。仲冬初,又祭祖拜茔,谓之“上冬坟”。其它夷类,每以香褚及鸡、鸭、犬之小者祭于大树、巨石之下或水井、沟渠之边,名称甚多(或谓之祭龙、祭鬼、叫水魂、能魔等),不可枚举也。

(三)交际

侬、沙、土獠对于交际,略似汉人,惟僻处深山、老死未入城市者颇多。瑶、苗、倮、仆,则各与其族类往来而己。

(四)族居

城中无一族一姓同居一巷一室者,惟西、北两区,十户至百户以上之村落,多是侬人一族一姓者(陆姓)。东、南两区之山洞,多是苗人一姓住居者(姓陶或姓王)。土族呼子曰陆,其所以侬人(相传为侬智高裔)多陆姓者,或谓土司赐之也。

(五)房舍、衣服、饮食

瑶人喜住山林,苗子多居山洞,侬、沙、倮、仆均住溪河之旁。好楼居,男子则青衣跣足,妇女短衣长裙。侬、沙女裙青色无花,徭、仆女裙多以彩丝绣饰或以彩丝织成,头上戴以无数之小缨,环以若干之玻珠。苗人妇女衣裙尚白,头裹花布巾,有长至十丈以上者。至于饮食,侬、沙、倮、摆多食粟黍,好饮酒。瑶人多食粟黍与兽肉。苗子爱饮酒,嗜犬肉(夷类房舍、衣服、饮食所以如是者,土地使之然也)。

除上述各项外,尚有若干恶习。每当阴历六月初六至初九,夷俗谓之“过小年”。附郭少壮集于万寿寺之后山,分为东北两方,各结数队,抛石互击,并持古兵器两相战斗,日暮乃已,谓之“打捶”(又谓之“打丰年”)。虽负重伤或登时毙命,不控官,亦不抵命,此其俗之最恶者也。

夏历七月十六、七、八等日,妇女为巫者,自谓能招引亡灵而来,借其口以言在生之事及居地府情况,于是,男女多往观听之。而为巫者,且唱且言,尚有与事实偶合者,名曰“娅亡俗”,又曰“做尪”。

夏历七月,侬、沙等类,每值乡村街期,有牵水牛数头以之互相力斗,胜者以红绫挂其角,参观者喧笑之声,山谷为震。并有少壮妇女携花糯、酒壶与青年男子夷歌唱和,食糯、饮酒,日暮方归,俗谓之“赶花街”。

夷人患病,小则祭鬼,大则祷告虚空,许以下述之愿:待病愈时,每当冬季,即请一魔公至其家,门前置一大鼓,竖一高幡(幡上绘无数鬼神,奇形怪像,莫可辨识),献以三牲,焚以香烛。于是,魔公右手举铃,铃下系以无数之花布条,左手携箩,箩中装以主人之衣帽。口念夷语,手摇铜铃,铃摇一鼓,即随之打一,俗谓之“打大鼓”。曩时,惟夷人(除瑶、苗外)为之,今则汉人亦有效行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