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沈从文湘西乡土味道:以《边城》为例
2019-05-14王方家
王方家
摘 要:沈从文一生创作过80多部文学作品,这些小说大多体现了极其浓郁厚重的乡土风情。《边城》不仅典型地描述了湘西乡村生活以及村民精神,还集中现实出了一种爱国恋家的乡土意识。本文从叙事结构、白描绘景、塑造人物形象三个角度,剖析《边城》的创作成就,管窥沈从文创作的乡土情结。
关键词:《边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乡土情结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一、浓烈的湘西乡土味道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在沈从文的《边城》中最为彰显。在小说叙事中,沈从文尽情地展现着湘西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的社会习俗,表达着他对湘西世界的怀念。
1.构筑情节采用重复叙事,彰显浓浓的湘西味道
沈从文的《边城》,对传统的叙事方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其更重视的是事件场景的重复,以及情感的渗透,提高了小说的诗化意蕴。如,在小说中重复出现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第一次赛龙舟场景主要描写的是翠翠和爷爷走散,后来碰到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让人送翠翠回到家中,两个人对彼此有了好感。第二次赛龙舟主要描写的是翠翠为了留住上次与傩送邂逅的美好,并怀揣再次相遇的小憧憬,和爷爷来到城边河看赛龙舟。但是突然下起了大雨,翠翠和爷爷为了避雨而去到了船总顺顺家,碰到了大哥天保,但却没有遇到傩送。这里给后来兄弟二人到碧溪蛆唱歌做下了铺垫。第三次赛龙舟场景出现时,翠翠还在沉浸在于傩送相遇的美好中,此时翠翠的内心她已经悄悄对傩送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听说傩送将要和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成亲,这无疑对翠翠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导致了傩送热情的与翠翠打招呼时,翠翠感觉仿佛在生傩送的气,又觉得是再生自己的气。沈从文将翠翠和傩送的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三个相似的赛龙舟场景表现出来,这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沈从文在写意的风景画中安插人物的一种技巧,重复叙述中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2.采用倒叙穿插故事,勾画湘西美景
《边城》中翠翠母亲的故事主要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由老船夫讲述而来,虽然故事脉络不清,前后也不连贯,但经过老船夫的讲述而将两条线索交织起来,形成了对照关系。时间追溯到15年前,翠翠母亲与唱歌第一名的茶峒军人相遇、相知,并瞒着父亲发生了暧昧关系,后来翠翠母亲有了小孩,这位军人不愿让军人的名誉受损,便殉情自杀了。而翠翠母亲没有离开父亲的勇气,她靠着怜悯与羞愧支撑着活下来,在生下小孩后,去到溪边喝了大量的冷水死去。
除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外,该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还穿插有其他两条线索,天保兄弟的爱情故事、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等。虽然故事情节交错发展,但小说脉络非常清晰,让整篇小说看起来内容更为丰富,情节生动。
同样,倒叙的方式同样运用在天保兄弟的爱情故事中,同翠翠的爱情故事几乎并行发展。天保与傩送两兄弟都是当地优秀的青年,并且兄弟二人感情深厚,他们都对翠翠心生爱慕。最早是天保提出要向翠翠求亲,不成功后就和傩送商量一同在夜里去向翠翠唱山歌求婚。但天保知道自己没有傩送唱歌优秀,就主动退出,并远走闯滩,不料不幸身亡。傩送已明确跟天保说明自己对翠翠的喜爱的之情,也愿意和天保一同在夜里向翠翠唱山歌求婚,但在碾坊与渡船两者的选择间,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渡船。然而天保的死让他心存愧疚最终选择离走他乡,久久未归。这三条故事线索时而交织,时而并行,最后以翠翠等待傩送回来而结束。不但让翠翠的爱情故事曲折、丰富,并且还让小说情节更加生动。
3.生活轨迹描写高潮迭起,揭示“湘西”人物悲剧命运
在《边城》中翠翠与天保兄弟的命运安排来看,叙事高潮迭起。清纯的翠翠与爷爷在茶峒山城中的小溪边以摆渡为生,此时翠翠是处于命运的原点。翠翠直到在龙舟赛上遇到了傩送,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对翠翠产生喜爱之情,命运的发展到此出现高潮。两兄弟根据地方习俗,在夜晚轮流唱歌向翠翠求婚,交由翠翠抉择。对翠翠来说,她对天保没有爱情,更多的是爱慕傩送,天保知道后便主动离开。故事发展到此似乎出现了又一高潮,但却传来了天保不幸淹死的噩耗,这使得翠翠的命运一下到了转折点上。傩送由于哥哥遇难而心存内疚选择离开,远走他乡。同时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爷爷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使得翠翠变得孤苦伶仃,她的命运几经转折又抛回了原点。
二、《边城》流露的意境美与忧伤感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文字与他的故乡民风淳朴的湘西一样都成为今人愿意亲近的所在。在《边城》中,他用用笔记述着他所热爱的湘西,文字优美动人。沈从文使用了极其平淡的语言来传达对湘西人民“不可言说的温爱”,表现这篇“爱”与“美”的自然乐章。但是,在这些质朴的文字背后,读者却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乡土中国特有的诗意形象。其实在整篇小说中,沈从文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叙述,他所运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叙述方式和具有湘西特色的语言风格,一切都是在一种极其平静的语气下展开的,至此,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湘西世界也在读者眼前灵动地展现出来。对于今天社会的人来说,厌倦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污浊空气,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
如果说在中国传统文人诗歌中的“悯农”和“田园”,体现的是一种封闭的人格,并在两千年的延续中最终变成了一种“慢性乡土病”,那么走出湘西对于沈从文就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种对新生活和新精神的追求。是一场再生。这个秉承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湘西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家乡时,就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一片最深沉也最美丽的森林。世外桃源般茶峒城,自然环境的白描中带着作者一缕忧伤。小说中的茶峒城处在湘西边境,依山而建,在高山和河流的阻隔分割下,相對封闭,静谧。此地降水丰沛,春夏皆汛,天气阴多晴少。城中河湖密布,潮湿而多雾。山中多竹子等喜湿热植物,植株阴翳繁盛,又加重了阴暗和湿热。如此闭塞、潮闷、多阴雨雾气的环境,已然营造出一种沉寂而压抑的氛围。这种氛围笼罩始终,给人难以突破的乡愁情绪。
生长在湘西凤凰城的沈从文,把他对水的生命体验用在《边城》中,人们与水亲近,受水滋养。水的特质,也注定了他们温柔、善良及内向含蓄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当地自然相统一,共同构成了那份乡土情愫、忧伤氛围。
三、主人公的人性之美
在沈从文的笔下,所有的人物,都有一种健康的美,纯真的美,不带一丝铅华,尽显人性之温厚敦实。
1.温厚敦实的老船工
老船工的愁苦从翠翠出生就已经开始。自己的女儿因偷情而怀孕,生下翠翠之后,因羞惭而自杀。翠翠的身世对老船工来说,本身就带来了矛盾:出于对女儿的爱,他应该抚养这个孩子。可是,翠翠也是女儿罪孽的产物和死亡的见证。抚养她,对老船工来说,意味着煎熬。最后,人性的爱战胜了一切,他抚养翠翠长大,他一生中的心里斗争必定是激烈的。
老船工已年逾古稀,他需要在生命耗尽之前,将翠翠嫁出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可是他家中贫寒,唯一拿得出手的嫁妆只是自己的渡船,而与翠翠竞争的则是千金贵族和“碾坊”,这无疑给他造成了极大压力。
翠翠是老船工一生所有关怀的载体,是他对女儿的爱的寄托,他自然希望翠翠的婚姻能如他所愿。可是这又勾起了他永远的痛处:他看到翠翠青春萌动,怕她重蹈她母亲覆辙。使命、情感、关爱、现实在老人心中冲撞,他为翠翠的婚姻几乎动用了所有的精力。
2.被爱情迷茫的清纯少女翠翠
翠翠的痛苦主要来自青春期心理的各种冲突。翠翠在15岁之前生活在一个完全儿童化的世界中,她对爱情一无所知。而且她主观意识上想永遠停留在“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这个状态。
当爱情的种子如期而至,她本能地想抵抗。在她心中青春心理和儿童心理产生了矛盾。当祖父提及此事,她便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可爱情的力量不可抗拒,她无从抵抗英俊威武的傩送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她的世界。“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从此开始,她渐渐接受了自己的爱情。在无人教授的情况下,她学会了脸红,学会了打扮,开始下意识地关心新嫁娘。使青春期爱情与儿童心理交汇在一起。
面对自己内心的变化,和生理的变化,她的内心是迷茫的。首先,她虽然接受了傩送,可她并没有收到他的表白,傩送的心理和想法她是无法知晓的。其次,她也无法想象他和傩送的未来会是怎样,一切如同雾里看花,只是虎耳草般的一点朦胧印象。最后,她还面临着青春期少年共有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因为在青春期的自我迷茫之后,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想法不会被理解,所以他们拒绝将这种想法与人分享。翠翠爱情的感觉,只有在梦中才能体尝。
最后,傩送出走,爷爷去世,这已经似乎是翠翠的结局。可这只是翠翠悲剧的开始,她的生活将伴随着失去亲情和爱情的痛苦继续下去。
3.湘西硬汉:傩送
傩送从小便接受了很多谋生的训练,他是个家庭责任感和社会性极强的人,遇到个人与家庭、爱情和亲情这两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加剧了小说故事的戏剧冲突。
当他知道自己的哥哥和自己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子时,他如果贸然竞争,可能就伤及亲情,最后,他选择帮助哥哥和自己竞争。这表面上看来是十分高尚的,但我们不能就此忽略傩送的内心挣扎。当他误以为是老船工害死了哥哥时,个人和家庭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他如果选择了深爱的翠翠,于道义上,于情感上都是说不过去的。最后,他只能选择了离家出走来了却此事。
四、沈从文创作《边城》的乡土情结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股受西方启蒙运动影响的启蒙主义思潮。在这一思潮的带动下,以“启蒙”为特征的启蒙话语体系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导性话语体系。国人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肯定西方文化的长处,对本民族的文化则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省。在文学创作领域,实践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作品来向读者展示我们民族国家的落后和愚昧。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创作群体应时而生,他们“要让人们认识到这个民族目前的堕落处,更要发现其过去的伟大处。”他们通过构建新的文学形象,试图重塑民族形象,重建民族文化信仰,重铸民族精神。
弥漫在《边城》这些美丽的文字背后的,是一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对于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和对于无理性的冷酷历史的厌恶。在这肝肠寸断的痛惜的背后,是一种人的觉醒。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构建,在上世纪30年代的战乱时期以乌托邦的形式区别当时的主流文学,包含清新别致的水乡吊脚楼、伫立江边的象征式的白塔、老实憨厚的淳朴摆渡老人、纯真善良的如水般清澈的少女、落后闭塞却又拥有因未被破坏而一直保留着天然的边塞小城、歌声悠扬情谊绵绵的古老的求爱习俗等。战争时代的乡土文学是一种港湾,湘西世界的美好仅仅存在于沈从文的记忆中。
沈从文对乡村的迷恋,与他的乡村情怀是息息相关的。他在努力为人们寻找心灵净土、为自己寻找心灵慰藉的时候,同时也在为当代文学的自由性文艺性寻找发展的契机。在适当的时机,回望乡土,挖掘出了藏在山中的微暖人间。从《边城》来看,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显而易见,他的出发点就是站在民族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