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足矫形器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护理体会
2019-05-14黄亚丽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6
黄亚丽(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6)
小儿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尖足站立、步态异常等,对患儿行走能力影响较大,需尽早矫治。踝足矫形器在尖足站立、步态异常等疾病的重要矫治手段,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应用较多,临床效果良好,但是仍需要有效的护理支持,以保证康复训练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探明踝足矫形器应用于小儿脑瘫康复中的护理方法与效果,该次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在该院进行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6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了不同护理模式下患儿步行能力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进行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6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儿均符合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2006年)关于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1]。两组患儿均因准备站立不能维持平衡入院治疗,主要表现为尖足站立,步态异常,足跟站立但尖足行走入院,符合踝足矫形器治疗指征。观察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16个月~6岁,平均(2.61±2.3)岁,其中 16例伴有膝反张。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14个月~6岁,平均(2.59±2.41)岁,其中15例伴有膝反张。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踝足矫形器治疗,对照组常规指导家属学习穿戴踝足矫形器,协助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并讲解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儿给予个体化踝足矫形器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制订康复护理计划 根据患儿矫治需求和康复训练方案,制订康复护理计划。以Bobath法、Vojta法等神经生理学疗法作为康复训练的主要方法,每日康复训练1~2,每次持续30~40 min,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适当增减时间。
1.2.2针对性踝足矫形器训练 训练前,检查患儿踝足矫形器是否正常,并向患儿家属说明踝足矫形器的结构、力学作用和治疗价值;向家属讲解康复训练方法和频率,说明坚持训练的重要作用。踝足矫形器的治疗时间较长,要求每隔3个月,协助家属根据患儿脚部长度调整矫形器大小。为患儿穿戴长筒的柔软棉袜避免皮肤磨损。训练时,以家属配合患儿为主,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及时指导患儿动作,不断鼓励患儿和家属,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训练完成后,检查局部皮肤是否存在破损表现,及时处理局部皮损。
1.2.3家庭康复训练 指导患儿家属正确认识踝足矫形器后,演示支具穿戴方法,随后耐心指导家属学习穿戴方法,直至其完全掌握要领,提醒家属穿戴后检查足跟是否紧贴脚托,并调整绑松紧度,避免压迫肢体。鼓励家属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并逐渐增加运动量,以患儿不感到明显的疲劳,或(和)不出现局部疼痛为宜。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均随访6个月,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2]评估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步行能力,该量表将患者步行能力分为0~5级:0级为无法独立行走,两人协助可行走;Ⅰ级,一人连续搀扶下可行走;Ⅱ级,需一人间断扶持下可行走;Ⅲ级,无需搀扶可行走,但需监督;Ⅳ级,平坦地面独立行走,但是上下坡或者上下楼仍需搀扶;平坦地面、上下坡及楼梯均可独立行走判定为Ⅴ级。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步行能力分级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后步行能力分级比较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采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儿步行能力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步行能力0级、Ⅰ级、Ⅱ级、Ⅲ级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步行能力Ⅴ级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步行能力Ⅳ级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脑瘫患儿的下肢异常及步行功能障碍,与脑瘫引起的肌肉痉挛和肌力不平衡密切相关,长期痉挛状态对下肢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因而患儿多伴有踝足部关节畸形与运动功能障碍,需尽早采取有效的矫正治疗手段。
踝足部关节畸形矫正的关键在于,调整下肢力线,保持踝足的稳定性,恢复正常的生物力学特征,从而纠正下肢功能的异常。近年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技术不断更新和优化,踝足矫形器也不断改进和完善,成为踝足部关节畸形矫正的首选方法,临床应用效果。但是,踝足矫形器的矫正效果与康复训练方法密切相关,只有长期坚持全面规范化康复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同时还需要针对患儿情况灵活调整康复护理方法,满足患儿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3]。为此,部分文献研究提出,踝足矫形器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护理方法应具有一定针对性,根据个体需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4-5]。为此,该院总结分析了个体化踝足矫形器康复护理模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步行能力0级(0.00%)、Ⅰ级(17.65%)、Ⅱ级(14.71%)、Ⅲ级(38.24%)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11.76%、29.41%、29.41%、17.65%), 而观察组患儿步行能力Ⅴ级(14.71%)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个体化康复护理,提高了踝足矫形器矫治效果,有利于改善患儿步行能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患儿应用踝足矫形器康复治疗中,采用个体化的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步行能力,提升矫治效果,值得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