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战场联合搜救体系现状
2019-05-14常明涛张连阳
常明涛,张连阳
战场联合搜救(combat joint search and rescue,CSAR)是由专门组建的战斗单元执行,搜索并援救存在或被认为存在生命危险的人员,其中包含搜救、后勤保障、转运、救治等要素,是一种集搜救、援助、保障于一体的联合行动[1,2]。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军在全球维护国家利益、打击恐怖主义等活动日益频繁,各种突发性遇险事件也随之增多,实施联合搜救的机会大大增加,例如2001-04 南海搜救飞行员王伟、2014-03 马航MH370 搜救,但总体而言我军的搜救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简单介绍美军战场联合搜救的做法经验,供同道参考。
1 组织指挥
为有效实施战场人员搜救行动,美国军队层层分工,责任明确(图1)[1]。在整个军队层面,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CJCS)负责人员搜救行动准则和联合搜救作战条令的制订,联合参谋部负责人员制订搜救的具体执行方案和人员搜救原则,其下则成立了联合人员搜救局(Joint Personnel Recovery Agency,JPRA)[3],协助战区作战指挥官统筹规划和救援需求,另外还负责制订联合人员搜救指南和相关搜救装备的定制研发,搜救任务完成后的材料整理、评估和存储,安排人员搜救培训和演习等。在战区层面,由战区指挥官负责在其职责范围内规划和执行人员救援,建立人员搜救的指挥关系,指派负责搜救的部队和联合搜救部队指挥官。当战区指挥官明确并任命联合搜救部队指挥官后,由后者具体负责搜救指挥和搜救计划执行,并设立搜救的协调、情报联络框架和联合人员搜救中心(Joint Personnel Recovery Centre,JPRC)。该部门是联合搜救部队指挥官的行动协调中心,负责审核并完善搜救计划和上级的命令规划,协调和监测搜救任务,制订搜救的通信和物资需求,制订标准化的通知程序(如通信或信号指令、数据发放方式、日常问题和密码、近距离和远距离识别信号等),准备搜救所需的战术、技术、程序和搜救所需的物资和装备,安排相关的医疗准备措施,通过指挥渠道或者其他途径来调控飞行设备和海面船舶,并将搜救活动与指定行动区域内的其他军事行动相结合。在搜救部队层面,部队指挥员通常会设立人员搜救协调小组(Personnel Recovery Coordination Cell,PRCC)[4],负责与情报部门、联合搜救中心及其他搜救组成部队的协调小组保持通信,收集并反馈搜救中的各种情报,对行动区域的遇险人员的联络、报告、搜救指导等,并协调执行相同任务的其他搜救机构的救援活动。
图1 美军搜救机构设置及关系
2 搜救教育、培训和装备
人员搜救的教育和培训主要针对三个群体:各级别负责搜救的指挥官和相关参谋人员、搜救部队及可能面临风险的个人[1]。联合人员搜救局负责对指挥官和参谋实施教育和培训,侧重于搜救基础知识、人员搜救的专门知识和人员搜救的项目管理、规划、协调等内容的学习,树立对遇险人员的责任感。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United Stat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USSOCOM)负责对搜救部队实施教育和培训。可能遇险的个人则需要接受不同级别的生存、躲避、抵抗和逃脱方面的培训,这类培训通常由军内认证的搜救专家负责。
通过为潜在的遇险人员准备足够的设备和产品,可提高其生存、脱险和促进其他人员搜救执行任务的能力。在任务之前的计划中,应仔细考虑行动环境并选择合适的设备以使潜在遇险人员能够在遇险环境中生存下来;携带适合预期条件的设备时,应考虑它们的重量、所占空间和适用的任务。潜在遇险人员必须对携带设备的操作非常熟悉。救生设备一定要分类存放,随身携带最重要的设备,把次级重要的设备放在背包里。建议携带的装备包括:避险示意图、与遇险地域民众沟通的手段、净水产品、伪装物品、指南针、救生刀、定位系统设备或发射信号的设备、医疗紧急救生用品等。
3 搜救程序
为成功完成搜救,相关人员除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定位准确、计划周密,更需要有创造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发生人员遇险,美军一般会按照报告、定位、支援、搜救、复元等程序来实施人员搜救[1]。
3.1 报告 任何观察到遇险事件或与遇险人员取得联系或意识到潜在的遇险事件即将发生的地面、空中或海上单位或个人,应立即通知其指挥部门。一般不使用国际遇险信号或盲目发送求救电话。当收到人员遇险报告时,部队指挥官首先进一步核实遇险人员身份,将事件上报并决定是否使用附近的部队立即进行搜救支援。部队搜救协调小组启动搜救任务计划,连续跟踪并不断更新遇险人员的通信、位置、条件和情况,收集关于目标区域存在的威胁情报,并申请联合搜救中心的所属搜救部队进行搜救。联合搜救中心按照指示将人员遇险事件报告给上级并派遣联合搜救部队提供救援,也可以将任务分配给其他更有能力的搜救部队。
3.2 定位 在行动期间,能否成功搜救遇险人员取决于是否能够及早定位遇险人员。定位包括精确地找到遇险人员并进行身份验证,准确和可靠的位置坐标,以及己方成员之间以安全方式交流这些坐标对遇险人员的救援至关重要。目前用来定位的几种方法包括战场电子监视、友军侦查、指挥和控制机、全球卫星、僚机报告,以及战场雷达控制站和搜救中心报告等方式。搜索方法主要包括电子搜索、地面部队侦察或针对遇险事件专门定制的视觉搜索。视觉搜索有空中搜索、地面搜索和海洋搜索三种形式。空中搜索一般是在遇险地区上空进行载人侦查飞行或者无人侦查飞行,应避开主要的公路、铁路、大型河流等。在规划海上人员搜救行动时,必须考虑公海和领海、国际法、近邻国家的行动、特定行动的交战规则等情况。目标区域内的视觉搜索会增加搜救部队和遇险人员的风险,可以使用无线电定向或者电子搜索。在存在威胁的环境中派遣部队实施搜救之前,应先尽一切努力对遇险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在搜救工作的各个阶段,可能还需要对遇险人员进行反复的多重身份验证。
3.3 支援 支援是指向失散人员及其家属提供的各类支持[4],包括:与失散人员建立可靠通信;向受困人员提供敌方情况、环境威胁、救援进程等态势感知,维持失散人员士气;提供远距离火力支援、物资补给等;向受困人员家属通告信息、心理疏导,帮助应对媒体等。
3.4 搜救 搜救任务的成功实施需要指挥官和参谋人员、搜救部队和遇险人员的协调行动和共同努力,为了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应将常规和非常规的搜救力量结合起来用于搜救行动。通常搜救力量包括地面部队和特殊搜救力量。地面部队可以与敌方部队战斗以到达遇险人员所在地,并为遇险人员提供救援车辆。当确切位置未知时,地面部队可以进入和通过目标地区以便搜索遇险人员。此外,地面部队还可以建立检查站,封锁目标地区,实施搜查行动,防止遇险人员被劫持后离开该地区。特殊搜救力量有旋转翼飞机、固定翼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等。
3.5 复元 复元是恢复被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并重返工作、社会的一系列过程[3],包括对遇险人员的医疗救治和心理干预。失散人员获救后,搜救小组应立即对其状况进行评估和医疗救治。战区内医疗机构处置各类危及生命的损伤,位于美国国内的医疗机构承担专科院内治疗,具体依据遇险人员的状况和军队的协议安置点来选择。
4 伤病员后送
美军遵循“4 right”的战场医疗救治理念,即“将正确的伤病员在正确的时间送至正确的地点接受正确的治疗”,该理念的核心是将伤病员快速后送。由于空运后送的时效性、安全性、受限性远胜于其他方式,所以美军主要采取以直升机和大型运输机为主的空运后送。批量伤病员的空运后送通常使用C-130 大力神或者C-17 环球霸王等大型飞机[5]。C-130 为战术运送飞机,可以在前线简易的野战机场跑道上起降,具备大载重、短距起飞能力,同时该飞机还能实现车辆装卸直接驶入驶出,货仓能够在短时间内改装成客舱或者客货混装,常用于执行战区内伤病员转运任务[6]。C-17 是一款战略战术运输机,每架飞机均全天候地装备有9副转运担架,并且其飞行组成员均接受过专门训练以满足随时运送伤病员的要求。C-17 也是目前美军主要的跨区域伤病员转运飞机,可以安排同时运送36 副担架伤员和其他54 名可坐立的伤病员[7]。
美军被搜救人员的转运可分为伤病员后送(casualty evacuation,CASEVAC)和医疗后送(medical evacuation,MEDEVAC)[8]。伤病员后送泛指使用各种运输工具将伤病员进行转运,而医疗后送是指使用预先指派的,且装备齐全、有医疗人员随同救治保障的车辆、船只、飞机等对伤病员实施转运。美军的医疗后送是一个统一部署、分级救治、综合服务的保障系统,具备了专业性、目的性、安全性等特点[8]。美军的战区作战指挥官与保障指挥官共同负责制订战区伤病员的转运政策,并且可在实施过程中依据需要调整。美军的运输司令部则负责全球美军伤病员的转运工作,并依据战区伤病员的转运需求来统一协调指挥相关的转运工作。各军兵种依据战时和平时的需求,自行负责组织、培训和配置伤病员转运的人员及装备。为确保人员转运能够无缝衔接并及时高效,在转运链上的每个人必须训练有素,转运装备必须设置到位、长久运转并能及时更新。在联合参谋部层面设置了全球病人转移需求中心(Global Patient Movement Requirement Center,GPRMC)来负责跨战区或者由战区向国内的伤病员转运,该部门需要同各军兵种、政府机构协调并明确转运可用的各种资源和医疗机构。在战区层面设置了伤病员转移需求中心(Patient Movement Requirement Center,PRMC)来负责各战区美军伤病员转运的需求和管理,明确战区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可用床位、收治伤病员的救治进展,协调合适的海陆空转运工具。战区军医主任任命战区飞行军医,战区飞行军医来负责战区伤病员的医治方向、监管伤病员运送、医疗后送的途中救治。并不是所有的医疗后送都需要安排途中救治。
伤病员出现后,现场的部队指挥官采取一切方式将其从最初受伤地点转送至后送交通工具上,并对其实施初步紧急救护、前方复苏医治。然后使用各种形式的申请方式(电话、无线电、卫星等)将伤病员后送至各军兵种的初始医治机构。在初始医治机构会对伤病员进行相应救治,如果伤病员经治疗后无法返回岗位并需要进一步治疗,各初始医治机构的病人管理中心或调度办公室向伤病员转移需求中心申请后送,申请通过交通调度管理系统或指挥控制系统中的后送系统上传。战区的或者联合战区的或者全球的伤病员转移需求中心则对申请伤病员的资格、必要性、紧急性、优先级、后送模式等进行评估审核,一旦通过审核,伤病员转移需求中心会结合伤病员情况、救治机构的能力和战区作战情况来安排各军兵种实施后送。一般情况下,伤病员会被后送至合适的医治机构实施确定性治疗及康复,如果战区没有收治伤病员的医治机构,会直接将伤病员后送至其他战区或者国内的医治机构[8,9]。
5 专业医疗救治
重症空中医疗转运队(Critical Care Aeromedical Transport Team,CCATT)[7,10]通常由重症监护医师,重症监护护师及呼吸治疗师组成救治单元,重症监护医师主要从具有呼吸医学、重症监护、急救医学、麻醉医学或者外科背景的医师中选拔。重症空运救护队能够熟练处置多系统损伤的危重伤病员、开放/闭合性颅脑损伤、休克、呼吸衰竭、多脏器衰竭及其他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可同时转运3名危重插管患者或6名病情稳定的危重患者,其配备的医疗装备除满足上述救治需求外还能够在不补给的情况下实施连续5 d 的救治[11]。
尽管美军的重症空中医疗转运队能够在几小时内转运战场上的几乎所有重症伤病员,但在应对严重肺损伤的特殊伤病员时仍有局限性,这些伤病员可能会因呼吸机的使用、空中医疗后送时的低压环境而导致肺部损伤恶化,有些甚至有生命危险[12]。为了弥补“空中救治”过程中的不足,美军成立了更为专业的急性肺损伤救援队 (Acute Lung Rescue Team,ALRT),以救治转运具有严重肺损伤且超出重症空运救护队能力的伤病员[13]。该救护小组由2 名具有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医师、2 名重症监护护士及2 名心肺技师组成,队员选自美军各医疗中心的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肺损伤救援队要求医师除了具备重症空运后送队培训的资质外,还具有2 年相关临床(800 h 以上)重症监护工作量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够对重症复合伤、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肺损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的连续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高级机械通气和体外膜肺氧合等进行管理干预,还能够在不同转运环境中24 h 以上的连续救治伤病员[14]。
另外,美军还成立了专门负责转运重度烧伤伤员的烧伤飞行队(Burn Flight Team,BFT)[7]。该队伍由来自美国空军烧伤中心的人员构成,可以依据转运伤病员的状况和人数来调整队伍,在处置复合烧伤与重度吸入性肺损伤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通常为5 名组员,队长由在烧伤、创伤、外科急症救治等方面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担任,带队护士由1 名在烧伤重症监护方面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1 名护士则须具备美军重症监护护理资质,另外还包括1 名呼吸治疗师和1 名军士,其转运伤员的标准为烧伤部分超过体表面积20%、需要插管或者机械通气的吸入性损伤、高电压电烧伤或者经评估需要救治的烧伤伤员等[7]。
搜救是为可能或已经遇险的人员提供及时、高效的援助。战场联合搜救系统包括指挥体制、力量构成、装备能力、定位搜寻、医疗救援等方面,根据紧急状况针对性制订搜救计划,并指派搜救分队前往实施。搜救计划既是艺术,也是科学。美军强调要依赖参与搜救的人员的创造力和过去的经验,主动合理判断,完成每次都有独特性的搜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军等的战场联合搜救系统建设经验,建立我军的组织指挥体系和搜救程序,发展空中医疗后送和特殊医疗救治能力,是健全完善我军搜救体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