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艺术类高校中的教学模式探究
2019-05-13李亚男
李亚男
【摘要】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是05方案中在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以历史为基础,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何在艺术类高校中得心应手地实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成为了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大重要课题之一。结合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点,从教学模式方面着手,探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以便更好地实施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模式 艺术类高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05方案中在普通高校四年制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理论教育的功能。通过对这门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作为普通高校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同时还担负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艰巨任务。艺术生在思想政治动态和发展趋势方面与非艺术类的高校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价值取向多元,理想信念淡薄;(2)专业学习氛围浓烈,公共课学习兴趣不强;(3)自我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薄;(4)追求潮流和时尚,行为盲目;(5)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弱化;(6)个性突出,表现力极强。因此,为激发和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他们所呈现出的特點以及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结合艺术类高校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动态与价值取向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的专业特点,并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纲要课的教学模式。
一、讨论式课堂
讨论式课堂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和指导之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某一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知识,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以《纲要》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这一内容为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和组织讨论的问题。如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教师可以针对这两种看法对学生提出思考: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你如何看待以上两种说法?教师在给出讨论的内容之后,将学生按照专业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组里推举同学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在进行讨论之前,教师简要的给学生介绍马克思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说:“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句话的含义。同时,指出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实质,并指出破坏性使命与建设性使命共存的道理,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和实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被激发出来,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式的探究,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讨论,每组派出代表发言,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此会出现不同的看法。由于艺术生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在听取学生的发言时应及时给予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回答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作为“导演”,学生作为“主角”的形式,首先,有利于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形成知识间的互补互通;其次,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第四,充分发挥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通过分组式的讨论,加强了学生间的互信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第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通过讨论式课堂的展现,教师能最大限度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认知度,进而适时的对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表演式课堂
表演式课堂是教师以课程内容为依托,将事先准备好的典型案例写成小品或剧本的形式,在上课前向学生介绍剧情,选出若干名同学,划定角色,走上讲台展现课程内容中的相关片段,并进行表演,其余同学进行观看。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究、讨论课程内容相关问题,并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
当然,在组织和实施表演式课堂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方面,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表演式课堂会让学生犹如在看一场戏,所学的知识都蕴含在了戏中。在表演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不同专业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及表演能力。表演类、戏剧类、编导类学生本身就具有表演的天赋,将纲要课上“活”,让其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历史情节展现在课堂上,这无疑是为纲要课增添一份润滑剂,能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有所得。但是,对于纯文化类的学生来说,表演式课堂的实施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素养、学生本身的表演能力、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
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一个共性之一就是专业课学习能力极强,但公共理论课基础薄弱,且兴趣不高。但是艺术生与生俱来的表演性和活跃的思维能让他们在纲要课堂中能够尽情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设定表演内容上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进行准备和设计表演的内容和题材。例如,《纲要》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这一内内容中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情节,教师在讲该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我的1919》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影片中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慷慨激昂的陈词,深刻地感染了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刺激学生的表演神经。通过观看影片相关片段,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以表演或话剧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对于戏剧、戏文、影视、编导四个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观看影片,教师布置表演相关情节,学生很快能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自编自导自演。教师根据学生表演的情况引导学生认知理论,获取知识,进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也能从表演式的课堂中获取新知,了解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缘由,真切体会和感受故事情景,拉近学生和课本知识的距离,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力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感。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三、实践+成果展示型课堂
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或走出课堂,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感知、认知,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它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针对艺术类高校学生所呈现出的特点之一: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极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学生的实践,将成果展示于课堂。
教师在讲授《纲要》第一章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情感目标,给学生观看《甲午大海战》,让学生了解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并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将观后感写成小论文,然后再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演讲的形式、视频制作的形式等展现在课堂中。对于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历史情节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或者话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和感知力。对于播音、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观后感通过演讲的形式或者播报新闻的方式展现于课堂,学生们可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表达出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愤恨以及号召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对于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影视制作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观后感通过视频制作的形式展现于课堂。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影视制作等这几个专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学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纲要课堂,发挥其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制作一段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展现于课堂,拉近学生与纲要的距离,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走出课堂的形式去感受和体验历史。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址,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革命圣地或歷史博物馆参观等。当然,该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云南高校中的大多数高校纲要课教师在讲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陆军讲武学堂进行参观。通过参观,让学生感受历史,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封建帝制覆灭的缘由。
除此之外,在讲授第五章第二节中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充分利用家乡的革命资源,通过调查、走访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采访有一定历史影响的人物等,形成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调查报告展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予以点评,对做得优秀的同学予以奖励,写 得优秀的文章进行推进发表。这样以来,可以使学生们加强对家乡的了解,同时也加深历史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四、分享式课堂
分享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激励和指导下,自主学习,分享思考和经验,互相认同和尊重,实现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它包括参与-分享式教学和合作-分享式教学。参与-分享式教学就是教育者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表现、体验和反思自己或别人的经验与观点,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参与-分享式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活跃了课堂氛围,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合作-分享式教学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合作-分享式教学是在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分享,它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通过合作-分享,进而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以合作-分享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中的应用为例,教师在讲第四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内容时,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制定分享-合作学习的计划和主题。教师以“我心中的马克思”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分享式学习、探索、交流、分享、反馈。首先,教师要明确合作-分享式教学的要求。合作-分享式教学在知识的构建方面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建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发起者和传输者。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索、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协作意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师生间、学生间的综合素质。其次,分组并确定合作的团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可以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分组,以8~10人为一组,其中一个为组织者,一个为记录员,每个组员都要参与组内分享,然后根据组内分享的情况推举一名思维敏捷、语言表达好的同学在班内进行分享。第三,要确立学习的主题和任务。在合作-分享学习之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定合作-分享学习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目标、任务、评价标准等,根据学习的主题,明确合作-分享的问题,小组内根据各个组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工与合作。第四,明确合作的原则。合作-分享式教学坚持自愿组合,民主推选的原则。遵循团体内部合作、团体之间竞争与分享的规则。教师针对各组学生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惑答疑,让学生准确把握合作-分享的重要性。最后,学生分享成果,教师点评。各小组根据每个组员在组内的发言情况推选出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分享,教师对每一组派出的代表的分享情况给予评价,并对上台分享的同学予以鼓励,对表现优秀的组给予赞扬,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待专业学习氛围浓烈,而对于公共课学习兴趣不强,甚至质疑开设公共课的必要性。因此,针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所呈现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实施教学,寻找一种适合于艺术生的教学模式,并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融会贯通,体现学生主体性、民主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分享式课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实践与应用,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和愉悦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对增强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来说,纲要课开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纲要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让纲要课成为一门的“活”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3]李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课程教学,2011,(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67.
[5]程志巧.表演式教学之探讨[J].教师论坛,2003,(10).
[6]陈洪波,郭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长治学院学报,2009,(6).
[7]薛忠慧.分享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2015,(8).
[8]殷挺凯.“参与-分享式”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0,(9).
[9]谢念湘,赵金波.“合作与分享”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