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自得方为贵
2019-05-13吴长海
吴长海
《爱如茉莉》一文,作者用清新、朴实的笔调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为了落实“学讲计划”,按活动单导学方式对《爱如茉莉》一文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映示活动单一:透过“担心”,体会爱如茉莉。
1.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父母间的真爱?
2. 小组合作: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商讨如何读好这感人的语段。
3. 汇报展示。
(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小组找出了能体现父母间真爱的词和句子?
生:从“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这句话看出妈妈爱着爸爸,怕爸爸为她担心而不吃饭。
生:我补充,“映儿,本来我答应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这句话也能看出妈妈爱着爸爸,因为妈妈生病了还想着为爸爸做好吃的,而不考虑自己的身体。
生:还有,从“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这句话可以看出爸爸爱着妈妈,爸爸担心妈妈的病情,顾不上吃饭就急着去医院看望妈妈。
生:“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这句更能看出爸爸对妈妈爱心永恒,而不是看一次就不管不问了。
师:“爱心永恒”一词用得好。
生:老师,我觉得妈妈让我买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是欺骗爸爸,但这是善意的欺骗,欺骗中含着对爸爸真挚的爱!
师:是的,按说妈妈深爱着爸爸,不应该欺骗爸爸,但同学们都已经看出了妈妈是善意的欺骗,更能体现妈妈对爸爸的爱。
生:老师,我从妈妈说的“记住”一词看出妈妈怕我忘记告诉爸爸。
生:我从“直奔”一词看出爸爸的急切心情。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没有漏掉。怎样才能通过朗读感悟爸妈之间的真情呢?
生:妈妈嘱咐我的语气应该是微弱的、甚至是有气无力的,因为妈妈生病了。
生:“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这句应该读得快一点,这样才能体现爸爸心急。同时,“直奔”一词应该重读。
师:你们体会得真透彻,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好吗?
……
【设计意图】活动一的设计注意到了学讲方式中“自主先学” “小组讨论” “交流展示”三个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感悟爸妈之间的爱,并能找出体现爸妈之间真爱的词句。小组讨论之后,达成共识,老师的提问,不再考虑优、差生的区别,使得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学进去、讲出来的目的。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高涨,效果较好。
映示活动单二:品读“甘心”,感受爱如茉莉。
1. 默读课文第9~16自然段,哪些词句或者细节让你感受到父母间的真爱?用“﹏”画出来。挑选其中一两处,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 小组合作:每组选一个重点内容交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可分角色朗读)
3. 全班展示学习收获。
(学生默读、圈画、写感受,交流展示)
生:爸爸不在陪床上睡,是為了更好地照顾妈妈,是爸爸真爱妈妈的最好表现。
师:爸爸甘心熬夜。
生:妈妈为不惊动爸爸,情愿手脚麻木,是妈妈真爱爸爸的最好证明。
师:妈妈甘心受累。
生:从“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可见爸爸为照顾妈妈没有休息好,是爸爸真爱妈妈的间接反映。
生:“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爸爸的真爱令妈妈倍感幸福。
师:的确,当我们生病时,父母陪在身边,我们心里会感到很温暖、安心。文中妈妈生病,得到爸爸的照顾真的感到很幸福。
生:我补充,“轻轻放下” “蹑手蹑脚”这两个平常的动作描写体现出爸爸对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妈妈说的“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这平常的话语则表现出妈妈对爸爸浓浓的爱。
师:真爱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表现,也无须赤裸裸的表白,不经意的动作、朴实的话语就承载着爸爸妈妈之间淳朴、真挚的爱。
生:我认为“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句话是作者的感受,是借景抒情。
师:看到爸妈执手而眠的情景,我们不禁被他们恬淡而真挚的爱所感染,似乎觉得阳光都“悄悄地” “轻轻柔柔地”,生怕打扰了他们。
4. 分角色朗读。
【反思】两个活动单的教学设计,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引领作用。学生能从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中理解到,无论父母之间的“担心”,还是“甘心”都是真心爱着对方的表现。这就是对课文内容领会、掌握的标志。
活动单导学,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展示,尝到了收获与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不忘主导作用。适时、适度地指导,使学生拓宽了思路,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只要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就会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学进去”,进而“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将会逐渐提升,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和质量的目的。“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