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词之美 提升语文素养
2019-05-13陈季良
陈季良
张志和的《渔歌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组成课文《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人通过诗一般凝练的语言,将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優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许红琴老师的《渔歌子》教学,新颖别致,妙趣天成,笔者从中惊喜地发现古诗词教学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经典,细细品味。
一、品读诗歌情感之美
我们都知道教学要“基于学情” “本乎文体” “关注目标”等道理,但涉及一篇具体的课文,怎样确定内容、选择什么教法才算是基于学情呢?教学方法的形式化追求业已成为课堂通病。而许老师的设计站位很高,真正做到了基于学情,从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结合文本特点设计问题,设置教学环节。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体会到带着感情去学习才是真正走近诗人。上课伊始,她首先启发学生:“六年级了,学习古诗词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在交流中说有“读” “品” “悟” “解”和“想”等方式。接着,老师出示了一组诗句:
让学生读读,想想有什么发现?(都有“月”,思念亲人)再读读想想,还有什么发现?(把情感寄托在月亮中)学生在品读中发现,不仅有月亮,还有水,寄托的是愁、不舍。
学生触摸着这些带有温度的诗句,读出感情,感受到了“江水也有温度、情感”,由此,她告诉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不仅仅是景啊,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在朗读古诗词时留意这些景象别有一番情感,从而加深对诗词本身的感悟与情感体验。
二、品读诗歌韵律之美
众所周知,诗词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需要通过诵读来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上课时,许老师明确告诉学生古诗是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所以——可读、可吟、可诵。
许老师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诗文,借助解释,想想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她利用启发学生“苏州名菜——松鼠桂鱼”来理解“鳜鱼”,通过新旧知识的关联,如《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好地理解了“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等词句,在理解基础上让学生再读古诗词,从而读出节奏、读出诗词的韵味。在老师饱含情感的范读中加以恰当的停顿,让学生听出节奏感,在模仿诵读的过程中揣摩“逗”的意味,从而懂得了停顿也有技巧,不能死板。
“诵读涵泳”是自古到今都受到大家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许老师正是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的节奏音韵,获得审美享受。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一个情趣盎然的课堂。
三、品读诗歌画面之美
许老师带领学生把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最终师生一起走进了诗词本身。
她以一个感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友,夸他的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点拨学生把西塞山、桃花、流水都在哪里说清楚了。接着,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古诗词留有空白,我们就要放飞想象进行补白。”
在教师的引领下,一幅幅江南烟雨的美丽画面诗般意境,在学生的语言中美丽展开:“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潺潺流水、斑斓鳜鱼,好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春景!”“再仔细看,这是什么天气的西塞山?(雨)”“淡淡的烟雨,小船……”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眼”——“不须归”,读读、品品、说说“听出词人的什么”(乐山乐水,乐这一份垂钓的生活)有很多诗词都有自己的诗眼,一个字就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喜怒哀乐愁醉悲,还有那“千万孤独”。
许老师指导学生从文字中想象画面、体悟情感,真正做到了“诗画结合,情境交融”。此时此刻,学生仿佛与诗人同坐画面,同赏美景,同享这一份“不须归”的乐趣。
四、品读诗歌人文之美
为了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许老师从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了适量的补白,引导学生思考“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归往何处?”
借助这些资料,补白,学生理解了“张志和不想回世俗的地方,不想回水深火热的朝廷”。
从《自叙》这首诗中,学生读懂了“诗人的愿望是什么”——心灵的自由,过安静的生活,也读懂了张志和平淡安宁的生活,他不追求富贵荣华,却追求心灵的自由,原来“不须归”不仅表达的是心情,更是一份心愿。
学生从老师补充的另外四首相关的词,通过自读、比较、交流、还感受到作者渔父生活的“苦” “穷” “寒”,但是,每一首的最后都是——“不须归”,从而进一步体悟到生活这么穷,这么苦,这么寒,但是张志和却生活得那么有诗意,他不在乎生活的穷苦,只要这一份洒脱,所以,这“不须归”早已是诗人心中的志向、向往。此时,学生已经穿越千年,与诗人精神相交。
许老师告诉学生:读《江雪》 《枫桥夜泊》,景与情一致,选景是精心的,文字是自我的,是诗人的,所以,诗词不仅是丰富的情意,还要有一双慧眼,能看到表面是什么,文字背后又是什么。
以往教学古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许老师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此时的体验又更进了一步。
在结课时学生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字词想象画面,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了对《渔歌子》的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诵读能力,增加积累,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对古诗词以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