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启蒙教育主要特征解析

2019-05-13张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张健

【摘 要】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持续性特征。综合性是指职业启蒙教育必须通过综合多方面途径的教育活动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实践性是指从实践活动中体认基本的职业分工和未来的职业志向,更呈现出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育;社会性是指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必须与各行各业的社会职业相对接,职业启蒙教育必须由社会各行各业人士共同参与;持续性是指要形成从小学至初中各阶段各年级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逐步推进,相互衔接,形成体系。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中小学教育;普职融通;职业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0-0034-04

目前,不少發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体系和理论框架。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的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也开始兴起,国内对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学术研究亦逐渐增多,职业启蒙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纵观发达国家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国内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现状,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相对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科教学呈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持续性特征。这对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实施路径的选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综合性

职业启蒙教育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学科,与学科课程的高度集中不同,它呈现出碎片化的教育模式。因此,职业启蒙教育须综合多种教育活动才能取得应有效果。

(一)在学科课程中渗透

应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挖掘各课程中蕴含的职业启蒙教育素材,将其转化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并有机渗透到课程教学中。还可充分利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课程资源,加强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不同年级渗透不同要求的职业启蒙教育内容,通过培训和教研,增强教师职业启蒙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置职业技术课程

普通中学应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将其作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载体,或在地方性课程中开设“职业与社会”课程,并开发相应教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专门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学习职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环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方式,都与职业启蒙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重点通过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等增加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的机会,使其体认职业角色过程(包括学工、学农、军训等),真正理解职业生活的内涵,发现自己的专长,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四)开展主题活动

中小学可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学校主题活动或班级主题活动之中,有计划地确定职业启蒙教育的主题活动内容。例如,聘请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入校开设职业知识专题讲座,邀请劳动模范和优秀工匠做爱岗敬业专题报告,开展“我与职业”“我的职业理想”等主题演讲或征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的认知,培养其语言和写作能力。有时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情况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学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中会产生负面情绪,对生产服务一线的普通平凡职业产生不屑情绪,或盲目崇尚某些“高大上”职业。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和纠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五)利用社会资源

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活动与职业世界紧密相连,职业启蒙教育必须置于社会大环境中才能取得真实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政府统筹、教育部门推进,全社会形成关心儿童、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广泛共识和参与职业启蒙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政府机构和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应积极为中小学生参观见习、职业体验提供条件和便利。

(六)加强普职融通

职业学校有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包括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实训场所、行业背景、合作企业、专业师资等,其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相对应,实训场所体现企业工作情境,是中小学生体验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加强普职融通,职业学校资源要向中小学开放,以便对中小学生实施初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职业学校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职业咨询中心等,专门开发针对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规范、动手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小学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弹性幅度内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内设置职业教育的地方课程,对职业教育的实施给予课程保证。

(七)发挥家庭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早、最直接、最持久的职业启蒙者,父母的职业会让孩子产生最初的职业认知概念并对孩子产生持续的影响,父母对自己职业的态度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都会对孩子产生正反两种引导作用。面对社会林林总总的职业,家长往往会以职业的地位、收入高低等标准来向孩子灌输功利性的职业观,而对孩子能否平等看待职业分工和不同社会职业、尊重不同职业的劳动价值和社会意义认识不够,这对孩子正确职业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很不利的。不论孩子有志向有能力未来成为职业精英,还是有兴趣有意愿未来成为普通劳动者,家长都应该从孩子个人发展意愿和能力的角度予以平等看待和正面引导,即使家长认为孩子有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也应该从孩子适应能力方面去引导,而不是通过鄙薄其他职业来做不恰当的劝说。此时,家长的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家长不恰当的引导将抵消学校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应高度重视家长作用,可通过家长委员会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和提醒,使家庭教育与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形成同向合力。

最近,多家媒体报道无锡一位初中生在电视节目中真情讲述自己妈妈的故事,感动了万千网友。这名初中生的妈妈是一名外卖员,寒暑假时偶尔会带着他一起送外卖。这让他看到了妈妈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妈妈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劳动者,但妈妈勤劳爱岗,认真对待每一名顾客,她的辛勤值得肯定,她的工作值得尊重。这位外卖员妈妈以自己的品行对孩子的职业观产生了积极影响,让这名初中生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职业启蒙教育的视角审视,这不失为一个家庭职业观教育的成功案例。

二、实践性

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不对学生进行职业学科的理论教学,也不要求学生从学科层面掌握完整的职业概念和系统的职业知识,而是幫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认基本的职业分工和未来的职业志向,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育,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及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职业启蒙教育只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社会中学习,在体验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角色扮演、参观见习、职业体验、企业考察、职业调查、技能训练等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的意义、不同的职业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价值。无论学生未来从事何种职业,职业体验都给学生增添了对不同职业的体认和理解,这将更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应通过政府统筹规划,依托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城乡社区建设一批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立中小学校内劳作学园,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职业知识教学与职业体验相结合。

三、社会性

职业知识本身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与现代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其来源于社会并发展于社会,因此,教学资源的组织构建必须与职业世界相对接,并随着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而变化。职业体验同样离不开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的模拟活动项目也来源于各行各业,更多的要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的真实职业情境中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者、参与者也是具有社会性的,须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单纯局限于校园和课堂的教学无法建立职业的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单纯依靠学校的一己之力也无法有效开展职业认知和体验的教育活动。职业体验的场所和资源主要源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城乡社区,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职业启蒙教育既是学校的,也是社会的。而且,这种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无法通过学校单方面建立,也很难通过学校、社会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单向协调获得其对于非自身职责的响应和承诺,从而使得职业体验活动难以落实,因此,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基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制度约束和政策体系。其中,政府应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社区家庭承担和参与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建立典型职业或行业的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将其纳入依法依规的轨道,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有效参与的体制机制。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将学生都引导到职业教育,并不是只依靠职业院校资源向中小学开放就能达到教育成效,学生个性条件和兴趣偏好差异很大,发展需求和职业理想各不相同,社会职业更是丰富多彩,职业的种类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因此,职业启蒙教育并不局限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是整个职业世界,如公务员、教师、医生、记者、法官、律师、警察、演员、工程师、建筑师、美术师、程序设计员、厨师、导游、电工、数控车床操作工、司机、公司职员等,这就要求职业启蒙教育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四、持续性

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于1953年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生涯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不同发展阶段有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内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成长阶段(0~14岁)与我国许多研究者提出的职业启蒙教育的年龄阶段基本吻合。舒伯进一步将这个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时期,即幻想期(4~10岁)、兴趣期(11~12岁)、能力期(13~14岁)。幻想期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教育活动以角色扮演为主;兴趣期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应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偏好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实现个人生涯发展抱负,主要是给予其相关的职业体验的机会;能力期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主要进行能力提升的教育活动,如技能练习、岗位实习等,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包括升学指导)。据此分析,幻想期基本上处于学前教育至小学五年级,兴趣期处于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能力期处于初中二、三年级。可见,小学六年级至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兴趣和能力的最佳时期,对学生选择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非常重要,也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充分遵循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实施与相应年龄段学生需求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形成从小学至初中各阶段各年级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逐步推进,相互衔接,形成体系,实现从职业感知、职业兴趣、职业认知、职业分工、职业体认、职业理想、职业指导等层面逐步递进发展的教育目标。

对职业启蒙教育主要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建构我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体系框架和实施路径,将自发的、民间的、零碎的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向有组织的、系统的、科学的方向发展。国家层面应将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定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指导意见,建立中小学“职业日”制度,推动建设政府统筹、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有效参与的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和职业咨询中心,健全素质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值得商榷
我国体育游戏在中小学的开展现状
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
中学舞蹈教育的文化定位
利用翻转课堂技术与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考与研究
美国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