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2019-05-13王帅
王帅
一、备课思考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设置上,诗歌的数量达到了一百余首之多,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古今中外,诗歌总是人们难以绕开的话题。这是由于诗歌本身言简义丰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诗歌更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与共鸣,甚至是人生的体验、情感的重构。正因为这样,教师更应把握好对诗歌的解读,不可任意“缩放”也不可空泛讲解,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语文味”理论的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所说的:“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
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正是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独具代表性的一首,位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由顾子欣翻译;第一首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并在导言部分指出:“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通过该阶段的语文阅读学习,可以“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正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典型范例,因此,我根据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的“判读、对接、抒发”三步诗歌教学法,并综合前人经验,做出了关于本诗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思路上创新而又不失章法。仅供广大语文教学的研究者、中学语文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参考、批评。
二、创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熟读课文,说出本诗大意,最终达到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通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能够理解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加深体会象征这一写作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与独特作用;
3.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解读本诗,并能比较不同版本译文的特点,体会本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
4.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意识,积极地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做出理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背诵本诗,说出本诗大意,体会诗中哲理;
2.难点:理解诗中重点意象的象征内涵;探究本诗为什么题为“未选择的路”;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三)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识,启思导入
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在面对眼前一大一小两条路的时候,作者内心做出了一番激烈的选择后,最终一家人没有选择那条平坦开阔的大路,而是选择了那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前行。今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也在他的小诗《未选择的路》中向我们展示了面对两条路时的选择问题。那么就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着诗人一起,看看他又是做出怎样的一番选择吧!
2.判读——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诗每一小节各写的是什么内容?能不能概括成一个简明的小标题呢?
(分别请四位学生各朗读一个小节,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第一节写“我”面对两条路时伫立思考→人生中必答之题
第二节写“我”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要勇于追随本心
第三节写尽管“我”走了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但是对另外一条路也很留恋→迷茫挣扎中成长
第四节写“我”遥想多年后自己对“现在”的选择的回顾→塑造独特人生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请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在路口的“我”对两条路的认识是什么?
(2)刚启程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心态?
(3)在途中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心情?
(4)未来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情感?
请大家试着用短语或者词语概括出“我”的心路历程。
(分别请四位学生各回答一个小题,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后迷惘惆怅→多年后回顾叹息
3.对接——细读文本,解读文意
小结过渡:刚刚,我们一同学习了这首小诗的大意,为我们讲述了“我”在面对两条路的选择和思考,同学们也为这首小诗的四小节拟了小标题,并且明确了“我”的心路历程。在诗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意象——“路”和“我”,下面我们就来一同研讨一下它们的内涵。
我们先看“路”这个意向,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之后请大家与同桌交流下面的两个问题:
(1)“未选择的路”是一条 的路。
(2)“选择的路”是一条 的路。
可以用诗中的表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
(分别请两组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三个特点。一是“两条路”:“两条”是一种客观存在;“一条”意味着唯一,不用选择;“两条”意味着有了比较,必须选择。二是这“两条路”有区别:诗中没有具体描写“未选择的路”的特征,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我们从“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深处”可以知道这条路是平坦、悠长的,没有什么障碍物的。比较起来,“选择的路”更加“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而且“人迹更少”,以至于“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或许“选择的路”神秘莫测、充满虫蛇的危机,暗藏着陷阱。而且诗中没有说这条路可以一眼望到头,所以这条路很可能蜿蜒崎岖,走起来会很辛苦。三是这“两条路”在“落叶满地”的“清晨”,都“未经脚印污染”,这就是说,对于走路的个体而言,在一个全新的开始的阶段,它们都是“新”的路,于“我”而言,没有前人的经验,是一种“开疆拓土”的体验。
从古至今,有许多名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路”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请大家一起朗读这些诗句。
教师总结:这些路,千姿百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路,对于一个人来讲都很重要,因此“路”这个意象也就成为了古往今来许多人的描写对象。那么这首小诗中的“路”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我们不要着急,先来看看另外一个重要的意象——“我”,想必大家到时候自然就会明白了!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请大家努力将自己想象成为诗中的“我”,思考诗歌中展现了什么样的“我”?尝试仿照下面的例子,回答问题。
我从“可惜”二字中读出了“我”对不能同时去走两条路的惋惜之情。
我从“久久伫立”中读出了“我”在思考走哪条路,很矛盾、很犹豫。
(请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我从“更诱人,更美丽”和“虽然”中读出了“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没有随大流;尽管放弃了相对轻松的坦途,但还是无所畏惧地选择了更富有挑战的道路。
我从“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中读出了“我”割舍另外一个选择之后的恋恋不舍之情。
我从“恐怕”中读出了“我”对人生的短暂,流露出必须作出取舍的遗憾。
我从“回顾”和“轻声叹息”中读出了“我”对未曾选择的路的留恋与遗憾以及对已选择的路并不后悔,因为当年的选择“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你怎样理解选择的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句话?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请大家先看一下作者弗罗斯特的生平介绍: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诗人之一。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民族诗人”。弗罗斯特做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农场主,办过私立学校。他经常徒步漫游新英格兰的乡间体验乡下生活,因此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被誉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但是他直到三十八岁依旧默默无闻,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来到英国,进入伦敦文学圈才打开了局面,回国之后他的诗歌才华锋芒毕露,受到了美国评论界的重视。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作品有《波士顿之北》《冰与火》《雪夜林边停》等,这首《未选择的路》就选自他的诗集《山间》。
(请同学结合作者生平谈谈对“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句诗的理解)
作者尝试过多种职业,但是最终他选择诗人这一身份,这就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而且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所作为。其实,诗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仅仅指作者本人,它更具有普遍意义,指的是生活中面对选择时的每一个人。在我们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做出很多思考。
那么诗中的这条“路”的深刻内涵,想必大家在心中也有了数,那也就是代表着“人生之路”。作者借自然之路在暗示人生之路,这在写作手法上称为“象征”,我们在前面的《紫藤萝瀑布》中已经学习了这种手法,我们再明确一下:
象征是一种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表现手法。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大家还要和比喻作出区分,比喻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4.抒发——联系实际,感悟哲理
小结过渡: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避免地都要面临着选择,小到今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假期去哪里度假,大到长大后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去哪个城市生活,这就是人生的选择,可能不止两条路,或许还有更多的选择在等着我们去抉择。那么同学们,请大家倾注感情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自己或者你熟悉的人会不会也像诗中的“我”那样,面临着什么选择又做出了什么选择呢?
(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或者他人的经历,教师作点评)
如:自己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读书,一方面舍不得家乡,一方面又离不开城市良好的教育条件。
又如:花木兰面对国家战事,毅然决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展现出深明大义。
还如: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家园。
……
听了大家的分享,想必大家对这首诗中“我”的人生选择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人生之路尚且如此,在这首诗的题目选择上亦是如此,那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聊一聊本诗为什么选择了“未选择的路”作为题目,而没有选择“已选择的路”作为题目呢?为什么?【难点】
(教师下台参与讨论,请小组代表谈一谈想法,教师作点评、归纳)
首先,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其次,未选择的路有无限的可能,更让人遐想。诗人以“未选择的路”为题,更能激活我们的真实体验,触及每个人心灵深处的那个“假如”。而反过来正因为有了遗憾,选择才更有价值,怎样做好选择才更加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总之,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那么同学们,这首诗歌写了两条路,但是并非重点写“路”,而是描写了在面对两条路时“我”的心路历程。那么,大家在这首诗中悟出了怎么样的人生哲理呢?
(教师请学生谈谈想法,教师作点评、归纳)
人生就是会面临大大小小的选择,只有单选,没有多选,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旦做出选择,便会面对新的人生挑战,无法回头。因此,我们在做出每一个选择时,都要慎之又慎,选择了自己的路,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坚持走下去,并为之奋斗,不管最后成功与否,都要不畏艰难险阻。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5.文本拓展,对比阅读(此环节作为课堂补充,根据时间灵活调整)
阅读下面三段较为流行的译文,谈一谈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一条未走的路
方平/译
深黄的林子里有两条岔开的路,很遗憾,我,一个过路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伫立好久,我向一条路远远望去,直到它打弯,视线被灌木丛挡住。于是我选了另一条,不比那条差,也许我还能说出更好的理由,因为它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其实讲到留下了来往的足迹,两条路,说不上差别有多大。那天早晨,有两条路,相差无几,都埋在还没被踩过的落叶底下。啊,我把那第一条路留给另一天!可我知道,一条路又接上另一条,将来能否重回旧地,这就难言。隔了多少岁月,流逝了多少时光,我将叹一口气,提起当年的旧事: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而我—— 我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未选之路
关山/译
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
游子久伫立,极目望一径
蜿蜒复曲折,隐于丛林中
我选另一途,合理亦公正
草密人迹稀,正待人通行
足迹踏过处,两路皆相同
两路林中伸,落叶无人踪
我选一路走,深知路无穷
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
数十年之后,谈起常叹息
林中两路分,一路人迹稀
我独进此路,境遇乃相异
未选择的路
晚楓/译
黄叶树林中岔开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两条都走。
我一个旅人久久地驻足,
极目去寻一条的尽头,
它转了弯没入灌木深处。
当然我选择另外一条路,
因为这似乎更加合理,
那里满是青草盼人光顾。
相比以前人们的足迹,
哪条人多实在没有分殊。
清晨两路同有落叶遮掩,
叶子尚未遭太多踩践。
想留第一条路来日再选,
可此路彼路条条相连,
一经此去实在难以回转。
多年之后某地回忆当初,
讲起此事我会轻声叹:
当年面对林中的两条路,
我把那条少人走的拣,
所有的一切皆由此而铸。
喜欢方平版:这个版本有几个地方是诗歌语言的反常表达。“很遗憾,我,一个过路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这句的表达跟我们平时的表达不一样。我们平常是这样说:“我一个过路人很遗憾,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这个版本把“很遗憾”单独放在前面,强调了作者不能同时踏上两条征途的遗憾之情。
喜欢关山版:语句最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押韵,具有韵律美。每一句诗的字数都很少,也很凝练。特别是与方平的那个版本相比,语言更是特别简洁,更耐人寻味。比如,第一句“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这句并没有具体写是怎样的两条路,其他几个版本都写得比较具体。
喜欢晚枫版:很有韵律美,诗句很多都是押韵的,而且每一节的结构都一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比如,第1节第1、3、5句都押“u”韵,第2、4 句都押“ou”韵。语言也很含蓄凝练。比如,第4节的最后一句“所有的一切皆由此而铸”,不仅语言凝练,而且“铸”字会给人一种力量感,似乎在告诉人们选择一定要慎重,一旦选择了你的一生就注定要往那个方向走。这样的诗句能更好地抒发诗人的情感。
喜欢顾子欣(课文)版:这个版本通俗易懂,不像关山版那么抽象,也不像方平版那么难懂,而且语句也挺优美。比如,第2节的“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就写得很美。再看方平版的“因为它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其实讲到留下了来往的足迹,/两条路,说不上差别有多大”,这句中的“践踏”就美感不足,后面的两句也显得比较啰唆。所以,课文版才是恰到好处。
(畅所欲言,答案不唯一)
通过比较以上三个版本和课文译文,我们发现外国诗通过翻译而形成的中文版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之处,也告诉我们不要迷信教材,敢于发掘教材外的另一番天地,这也是一种“选择”呀!
6.课堂总结,升华主旨
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我没有刀,我就不能保护你。如果我有刀,我就不能拥抱你。”人生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一段优美风景的旅程,每个人都在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的路林荫匝道,有的路落英缤纷,有的路表面阴云密布却转角柳暗花明,有的路看去阳光明媚却暗藏埋伏重重,而只有选择一条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奋斗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7.布置作业,加深理解
生活中,你或者你熟悉的身边人、名人等有没有面临过或正在面临着某种选择?你或者他们是怎么做的,又有着怎样的思考?请以“选择”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习作。
8.板书设计
参考资料:
[1]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四)[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杨宇鹏.“我”究竟惆不惆怅?——《未选择的路》细读兼与谢海华老师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12(03).
[3]鲁品琼.《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5(7-8).
[4]彭晓春.从《未选择的路》看人生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 第5期,2015年5月.
[5]崔慧琴.似曾相识的岔路口——《未选择的路》创意设计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2).
[6]单巨兵.循循善诱 解读诗意——《未选择的路》创意设计之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2).
[7]凌惠.“选择”与“未选择”:殊途同归展个性——对两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之点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2).
[8]王君.是什么在选择着我们的选择——再读《未选择的路》[J].语文教学通讯,2015(01).
[9]石月英.《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J].读天下,2016(19).
[10]周云珍.人生体验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探析——教读《未选择的路》有感[J].中学教学参考,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