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方法,发散思维
2019-05-13法勇娟
法勇娟
【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中考语文分数中作文都占很大比重,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掌握切实有效的方法,才能相对轻松地在作文上多拿分。近年来材料作文大热,但在作文复习中,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材料作文的陌生和畏惧,感到无从下手。
一般来说,中考作文复习从审题、构思、立意、选材、表达等角度逐一进行训练,审读材料已成为语文中考考查写作能力的重点,写出切合材料立意的文章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尺度。材料作文的审题即为审读材料,但是往往一则材料是可以多角度思考与立意的,学生需要发散思维并寻找最优。
本节课我在记叙文写作范畴内对学生进行了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和拟题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探寻方法并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
【案例描述】
一、资料助读
学生自读学案:材料作文定义及类型
板书:审题-立意-拟题
二、阅读材料,指导方法
1.阅读【材料一】
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
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父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父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不难看出这是一则小故事,小故事可以按照阅读记叙文的方式来阅读,即明确“人+事”。学生直接在学案上勾画。
人物:少年(主要人物)、师父(可忽略)
事件:少年想早日成名,多次询问“多久学成下山”
结果:心情越急切,所需时间越长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①急功近利;②欲速则不达。……
从中我们能悟出什么道理?①做事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②欲速则不达,这就叫做文章的立意,这种由结果推溯到原因的审题方法就叫做“由果溯因”法。
板书:方法:由果溯因
除此之外,我们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来帮助审题,请大家在材料中圈出重点的词、句,看看由你选择的词句能不能获得感悟。
师巡视,学生回答。
板书:抓关键词句
关键句:1.一心想早日成名2.嫌太长3.①勤学苦练——十年②全力以赴——三十年③不惜一切代价——七十年……看出少年急功近利、欲速反不达……
立意:①做事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②欲速则不达。……
2.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材料二】(《南京市语文中考指导用书》第163页第4题),迅速审题。
一头驴子在森林里总备受欺凌,它便想找一个保护神。
驴子认为老虎是森林之王,如果能够找到老虎做保护神,自己就有了依靠。于是驴子就想方设法找到了老虎,当它向老虎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老虎哈哈大笑道:“你这头愚驴,我想找你还找不到。你竟然自投罗网,竟敢找我当保护神,你可是找错了对象哟。”
老虎說着,便一口咬死了驴子。
学生运用所学两种方法迅速立意:①找恶势力做靠山,就等于自投罗网;②自强才是最好的依靠;③用智慧保护自己……
3.材料二中驴子和老虎的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不止一种启示,其实很多材料是可以多角度思考的。
请大家看【材料三】,看看你能悟出些什么,依据是什么,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别人的看法是什么。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各自看法。
师点拨后,学生答案汇总:
①从不同的人对同一景致的不同评价,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立意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②从登山过程中游客的“留”与“继续”,可立意为“前进的路上不可受他人影响太多”;
③从游客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致这个结果,可立意为“高度不同,境界就不同”;
④山脚、山腰、山顶游客眼中的不同景致,立意为“人生处处有风景”,志存高远,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景;
⑤培养自己独立人格;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凡事要亲身经历后再做判断;
⑥态度与高度(志存高远)、目标与付出(耕耘与收获)、间接与直接(注重实践、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⑦风景在人心;尊重个性;凡事好与不好,标准自在人心;和而不同;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⑧“不同的人生之路所见的‘风景不尽相同”“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景”;
⑨知足常乐、量力而行、要脚踏实地;
⑩“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前进一步,都源于美好期盼的激励;没有期盼,便没有动力,进而会止于当下。”
总结:审题立意时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的意旨。其次,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这么多的角度都是对的,考试的时候可没办法都写,只能选择一个来写,选择最好的一个,你最能写出内容的一个。也就是说审题还具有筛选性。
板书:整体性、多向性、筛选性
4.请你就第三则材料,自拟题目。拟题的时候想想你的立意是什么?你打算写什么内容来体现?注意,我们写的是记叙文。
先自己写,再小组讨论,师巡视、指点。
每组推荐两个最好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自己讲拟题依据(师追问:就你拟定的题目,你准备写一件什么事?用倒推检验的方法检验立意是否准确),学生点评。
(关键词:游客、山脚、山腰、山顶、好看、景)
学生拟题:《借我一双慧眼》《人生处处有风景》《攀登》《绝美风光在顶峰》《无限风光在“顶峰”》《山顶的风景》《我的风景我来看》……
总结:题目根据立意来定,题目拟定是否准确能反过来检验你的立意是否准确,你接下来准备写的内容必须围绕你的题目,验证你的立意。
【案例评析】
本节课我选择了三则材料,各有侧重,难度不断加深,可讨论的余地也不断加大,学生们由一开始的摸不着头脑到后来掌握方法并熟练运用,这是一个既艰难而又收获满满的过程。
一、探寻归纳方法,重实际运用
材料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以及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如何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握意旨,显然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本节课我教给孩子们两种审题立意的方法:由果溯因和抓关键词句,以两则故事性的材料为抓手,步步追问,让学生明白思考的步骤,再自己归纳并运用,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考题,学生们易于理解和上手,其实他们平时阅读文段的时候也多用这两种方法,本节课只是提出并明确,让学生明白材料作文不难,克服畏惧心理。
二、鼓励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
材料作文让人思考的角度往往不是单一的,例如材料三中,从游客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致这个内容考虑,有学生立意为 “人生处处有风景”,也有学生立意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有学生立意为“高度不同,境界就不同”,而从登山过程中游客的“留”与“继续”来考虑,也可以立意为“前进的路上不可受他人影響太多”“培养自己独立人格”“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凡事要亲身经历后再做判断”等,学生的思维需要发散,眼界需要开拓,以材料作文为抓手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三、运用倒推检验,寻最佳立意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新颖准确;自己有话可说;经得起倒推检验。
在训练拟题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就材料三拟出了《山高人为峰》的作文题,他依据的立意是只要坚持,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人都能够战胜,在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时,我引导他把这个立意反推到故事中去验证,那么故事就应该是游客在登山过程中遇到困难了,想要放弃,但最终受到别人鼓励坚持下去,他最终登上山顶获得成功,他战胜了巨大的困难,战胜了最高的山峰,而这与原故事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立意是不能选择的,应选的最佳立意是志存高远,可拟题为《绝美风光在顶峰》。学生把之前的理论知识直接转化为实践操作,真正掌握了寻找最佳,验证合理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材料作文自身的特点势必会造成学生入门的困难,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很重要,学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更重要,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材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方法,发散思维并严谨验证,他们终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彰显个性和优势,在材料作文这一新领域内所向披靡。